快捷搜索: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1935年10月9日,张国焘以红四方面军原红军大学干部队为基础,在卓木碉又成立了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并派刘伯承任红军大学校长,红军大学下设有高级指挥科。高级指挥科先后有4任科长,不过4任科长后来的结局大不一样。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第1任科长张宗逊。张宗逊当时是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

张宗逊,于1908年2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赤水镇淹头村一个农民家庭,但是其父母很有眼光,7岁起便送其去读私塾,12岁上小学。1922年就读于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政治科,被编入第五期入伍生第二团二营五连,并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1927年7月,张宗逊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连长。当时警卫团拟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未果,转入江西修水一带活动。同年9月,张宗逊随警卫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团长卢德铭)参谋。

1927年9月,起义军转战至江西省永新县境内的三湾村。在主席的领导下,起义军在三湾休整了五天,对所剩部队进行了整编,将起义部队原来的3个团缩编为1个团,下辖7个战斗连队,共约1000人。张宗逊调到特务连(连党代表罗荣桓)任副连长,他带领一个排专门担负主席的贴身警卫,实际上成了主席的首任卫队长。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当主席听说他是陕西渭南人时,风趣地说:“你来自八百里秦川,是姜太公的老乡呀!姜太公垂钓于渭水嘛。”而张宗逊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只是以微笑来答谢主席的信任和鼓励。

抗日战争时他曾任第120师第358旅旅长和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后期曾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曾任总后勤部部长,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张宗逊的儿子张又侠也成为上将(2011年授予),现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第2任科长余天云。

余天云,于1906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当时叫黄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没有受过教育,早年曾做裁缝以维持生计。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胆子大,二是脾气暴躁。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时为农协会员的余天云与王树声、詹才芳、陈再道等人参加起义,并加入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余天云参军后,作战勇敢,而且有一定的智谋,这使他很快脱颖而出,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主力营营长。很快又当上了红12师36团团长,红12师师长为陈赓,余天云在当红36团团长期间打了一个经典的恶战,名扬红四方面军。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1932年春,国民党军发动了对鄂豫皖苏区的第4次围剿,由于张国焘对战略形势误判,加上杀害了大量的干部,致使红四方面军在国民党军的围攻下陷入了不利的境地,在七里坪柳林河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就双方实力而言,红四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当时战斗之激烈,时为红12师师长的陈赓在多年后回忆仍生出寒意:

“柳林河战役比任何一次战斗都更为猛烈,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烈程度也毫不逊色。”

当时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人坐镇柳林河指挥所,突然一股敌人突破红军阵地,直向指挥所扑来。就在这关键时刻,余天云带兵火速救援,经过一番厮杀,才使得红四方面军的首脑们免于危难。经过这一仗,红四方面军的首脑也都知道红12师36团团余天云是个能打恶仗的人。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张国焘对作战勇敢、文化水平不高的非知识分子干部非常偏爱,所以在1932年底就将余天云提升为红四方面军红11师师长,1933年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时,余天云由师长原地提升为军长。如果按照干部使用原则,余天云是不适合当高级领导干部的,因为他有几个明显的缺点:

一是军阀作风明显。表现为动辄骂人、打人,甚至以枪毙唬人,根据红四方面军红12师政委,后为开国上将的傅钟回忆:“跟余天云一起的警卫员、通讯员,没有挨过他打的很少,一个通讯队一百余人,全部被他打过,还有挨几次打的。”

二是心胸狭隘。具体表现容易猜忌,如果不顺着自己,就会给以颜色。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三是重视打仗而蔑视政工工作,主张“枪杆子第一”。在他看来,只有打仗才能消灭敌人,政治工作可有可无,于是动辄把部队中的政工干部骂得狗血淋头。

余天云在当第31军军长期间,张国焘以为他反对南下政策将其贬到红军大学学习,并任高级指挥科科长,在学习期间竟然和公认的军事家刘伯承发生冲突,后被张国焘批评,命令他当众向刘伯承道歉。然而谁也没料到,心理素质不好、骄横自负的余天云事后想不开,1936年4月,在随部队向北移途中,当部队行至西康省(四川)丹巴大金川激流时,乘人不备,从高崖纵身跳入河中溺水身亡。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第3任科长周子昆。

周子昆,于1901年生,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省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赣粤湘边界。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4月到井冈山。后历任红4军教导队副队长、独立22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1937年初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兼任队长。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1937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贡献。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3月13日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第4任科长陈伯钧。

陈伯钧,于1910年出生于四川省达县(今达川)河市坝村一个农民家庭。 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1923年考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1927年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第1大队。当年5月参加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因作战勇敢在咸宁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教导团。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1927年8月,陈伯钧随队准备经九江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军,但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械扣押。后脱逃继续赶赴南昌,途中得悉起义军已转移,便在高安加入第20军独立团,任团部副官、新兵训练处主任。9月,参加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3营6连1排排长。曾被主席选派到袁文才率领的农民自卫军,做该部的改造和训练工作。到井冈山后,任工农革命军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红4军第31团1营1连连长,参加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向赣南出击后,陈伯钧奉命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第三次反“会剿”作战中,陈伯钧因腿伤未能突围,在敌人搜山时被捕。直到5月陈伯钧才被营救出狱,任红4军驻吉安办事处代表、红6军第1纵队参谋长。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1930年2月,陈伯钧参加水南战斗,在追击逃敌时腿部再次负伤。同年7月,起任红20军参谋长、红3军第7师师长、红15军军长等职,参加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和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战役。1932年)10月,陈伯钧因支持主席的主张,被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央领导人免去军长职务,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

后来他被调任红5军团参谋长,并参加了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后因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而被免职,被派到红军大学任高级指挥科科长,直到1936年2月,张国焘的错误被纠正后,他才任红4军参谋长。7月调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亦称第6军)军团长。10月,率部到达陕北苏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伯钧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旅长(也有资料说旅长是王震),后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6月,陈伯钧调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12月,任抗大第2分校校长,1945年8月,陈伯钧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他被派往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1949年4月任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第45军军长,率部参加衡宝、广西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曾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74年2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四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

也就是说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4任科长,2人授上将,1人牺牲,1人跳河自杀,其中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首任科长,开国时授衔上将,其儿子也授衔上将,他们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历任科长,每个资料不尽一样,笔者参照的是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他原为华东某野战部队军官,装备工程学本科毕业,作战指挥学研究生毕业,曾在野战部队师级、军级单位工作,后调入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军事历史和军事哲学颇有研究,公众号亦是“天择杂谈”,欢迎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