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李翰林乞兵

李翰林乞兵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1823年,李鸿章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东乡磨店乡。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1844年,应顺天府乡试,李鸿章考中84名举人,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

1845年,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

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

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李鸿章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

1859年,李鸿章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

李翰林乞兵

1860年左右的曾氏兄弟非常了得!因为,他们所率的湘军攻下了安庆!

夺得军事重镇安庆,重创了太平军主力,下一步剑指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了。

可偏偏此时,上海的豪绅们前来搬兵,希望湘军能抽出部分兵力援救沪杭!

曾国藩可能从战略角度考虑,把援沪当做一个必选项。可湘军其他将领却从现实角度考虑,把援沪当做一个排除项。几年前,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领精锐进取安徽,在三河镇被李秀成、陈玉成大破,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分兵历来是湘军中一个忌讳的话题。还是抱团打呆战好啊!何况,马上就要打下南京了,何苦在这个时候开辟支线?拿下南京的首功,谁不想要?

在湘军诸将皆不愿意援沪的情况下,不是湘军嫡系的李鸿章却争着要去。

李鸿章此时很不得意,虽然和老师曾国藩一样,都是奉旨操办团练。但李鸿章的安徽东乡团练早就被李秀成打残,自己也无奈投到曾国藩账下效力,算是一个很得力的秘书。一个安徽人给湖南人群体当文秘,前途在哪里?

那就让他去吧!一个文职秘书带着老家乡勇能掀起多大浪来?曾国藩最终下定了决心,把送到嘴边的肥肉让给了外乡人。

可真正让曾国藩刮目相看的是,李鸿章竟然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变戏法般地组建起一支淮勇!

这大部分都是李翰林乞来的!

李翰林乞兵

乞,通常跟“讨”合用。反正就是无成本获取——注意!有技巧。

各位看官,被人“乞”过吗?

笔者在上个世纪末曾多次被人“乞”过,在此以亲身经历描述一番。

行乞时,被乞者与行乞者面对面,被乞者坐着、行乞者站着;

行乞者弯腰把头低下,却将双目紧盯被乞者,纵然被乞者轻蔑鄙视,行乞者也依然不弃;

行乞者口中软语,声不大却直透耳鼓:“把一点,把一点……把一点,把一点……”

大部分被乞者,此时心里很是不屑,丝毫不为所动。于是,不愿轻弃的行乞者会继续这一套再磨上一阵。

有的被乞者心软了,抛出一些食品钱物,准备打发了事。倘若碰上有追求的行乞者,比如只要钱、只要一定数目以上的钱的那种,行乞的阵仗还会持续!

诸位看官,如果你碰见接了你的施舍,却继续索要特定物品的行乞者,你会怎么办?被乞者要是摆脱行乞者离开,似乎咽不下这口气。索性就此不理,让行乞者自己走开,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一番软磨硬泡较量下来,行乞者与被乞者,都不好受!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手下得力秘书,一瞬间就变成了行乞者,并且只要兵将,成建制最好,绝不嫌多!

湘军派系中但凡有兵权在手的,估计都被李鸿章乞过。估计也有人想用大刀布鞋类的物品打发李鸿章,可……咱们这位翰林就是要部队……

估计那些被李鸿章乞过的人,不愿意留他吃饭了……

李鸿章不是贱骨头,他是进士出身、翰林编修,正儿八经的文人!在文贵武贱的清代官场,翰林向武夫行乞,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范进中举》中,取得功名的范进,还需要向别人索要东西吗?大都是别人主动巴结相赠!

可是,李鸿章选择了投笔从戎。既然改了行、转了业,就要适应新环境。不得不承认,李鸿章角色转变以及适应能力真是强!

反正最终目的,是组建自己的私军,去建功立业。跟这个大目标相比,一时的委屈算得了什么?

李翰林乞兵

文人投笔从戎,自明末就有范例。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都是楷模!

文人领军往往气节甚高,卢象升最后率领本部3000天雄军决死陷阵,孙传庭最后率领辛苦重整的万把秦军出师潼关,大都透着悲壮!

而李鸿章却不然,他直接把所谓的气节甩到天外,靠着乡情师宜,靠着卑躬乞要,硬是在短短的数月内集结起一支士气高昂的团练武装!在李翰林的脑海里,重要的是实力,不是面子!

淮军组建之初,李鸿章除了从合肥招募的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其余大部是从湘军中乞过来的。分别是春字营(张遇春)、济字营(李济元)、开字两营(程学启)、林字两营(滕嗣林、滕嗣武)、熊字营(陈飞熊)、垣字营(马先槐)、

亲兵两营(此为曾国藩送给李鸿章的“赠嫁之资”)(韩正国、周良才)。

这其中,以桐城人程学启部的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丁汝昌当时即在该部)。这就是曾国荃被李鸿章乞的受不了,一挥手给了,给了就后悔了。

文人(知识分子)要想成大事,酸腐虚荣之类的东西就必须抛弃!

若干年之后,同是文人出身的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张时,何尝不是扔掉了马列主义者那高高在上的虚荣?走进农村、来到班排,广泛发动群众才得到的成功经验?

李翰林乞兵

李鸿章按照湘军的营制,编练了14营约9000淮勇,组成了淮军的最初家底,在陪同恩师曾国藩匆匆检阅之后,就开拔奔赴上海。

颇有刘备当年离曹出走之感:鱼入大海、鸟归山林,从此再无羁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