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实战中不可能端着机枪扫射,真的是这样
我们经常可以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看到,英勇的八路军和国军战士,或者游击队员在保卫阵地的时候,看到敌人漫山遍野,前仆后继顽强冲锋,立刻就会咬牙切齿、怒不可遏。他们从阵地上一跃而起,端起机关枪对着扑上来的敌人一阵扫射。仇恨的子弹像雨点般射向可恶的敌人,敌人立马纷纷倒下,没有被射中的人转头就跑。这种场景确实看得过瘾,心中无比爽快。但看过之后,千万别把这当真。因为艺术归艺术,现实归现实,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就像我们看《三国演义》、《岳飞传》,或者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他们描述古代战争两军交战的时候,都是主将在前头。两军短兵相接,这边主将飞马过去,那边主将打马过来,这边大叫一声:来将通名。那边主将朗声应道“我乃燕人张翼德是也,你是何人”这边也霸气回到“你站稳了,听我说,我乃金兵主帅,人见人怕的金兀术是也”。这边张翼德大叫道:管你什么金兀术、铜巫术,犯我中原,叫你有去无回。两人开始厮杀,两军士兵一动不动,全神贯注,站在那里看戏。(关公战秦琼,开个玩笑。)
其实真正的战争没有这么打的,不管是伏击战、攻防战,还是遭遇战都是不由分说混战厮杀的,很少傻里吧唧让主将先站出来单挑的。作者让他们单挑,就是艺术,为了好看,博眼球。抗战题材的手撕鬼子也好、裤裆藏雷也罢,都是脱离实际的,他们也是为了哗众取宠。说是夸张也罢,说它不靠谱也罢,反正我们不能把艺术当真。那么机关枪在实战中,到底能不能端着机枪扫射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机枪的结构和技术特点。机枪又叫机关枪,它跟步枪的最大不同,就是可以提供持续而猛烈的火力,一般射速在每分钟200到300发之间。个别的机枪,比如马克沁机枪,射速可以达到600到1000发。机枪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散射,宽度一般在15米左右;因此机枪的杀伤面积大,能够有效压制敌人火力,遏制敌人冲锋。
机枪结构要比步枪复杂,不但枪身长、枪膛里的子弹口径也更大,既然这样,枪本身也更重。一般的重机枪枪身自重15公斤,个别的重量达到30公斤。30公斤的重量端着扫射,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凭你是大力士也不好做到。即使勉强端起来,进行扫射,那也是乱打一通,无法对准目标。因为机枪重量大,设计的时候就不是让战士端着扫射的,每挺机枪都配备有三脚架,或者枪座。上面提到的是重机枪,那么轻机枪的重量一定比较轻,能不能端着扫射?轻机枪之所以叫轻机枪,那就是重量轻,一般重量在10公斤左右,麦德森机枪的重量才9公斤。
轻机枪为什么分量轻呢?一是因为它可以发射步枪子弹,子弹本身重量就小。第二是因为前期的轻机枪跟重机枪的供弹方式不一样,一般是弹匣供弹,只能装20到80发子弹。枪身可以“携带”的子弹数量少。英国人在1935年改进后布伦机枪采用弹夹供弹,装弹量是30发。但这种轻机枪也不适合端着扫射,因为装弹量太小了。点射的时候,扣一下扳机停下来,5发子弹就出去了,可以点射四次。但要是扫射,扣住扳机不放,三秒钟20发就打完了,就是80发也多打不了几秒。打完以后怎么办,肯定会被对方秒杀。
因为敌人在阻挡我方进攻时,都有机枪、大炮火力掩护,甚至专门有神枪手负责除掉对方机枪火力点。这时候端着机枪扫射,很可能子弹还没打完,自己先报销了。而二战的时候,机枪数量很少,一个班一般才会配备有一挺,机枪手倒下,那就意味着全班都没有了依靠,得不偿失。因此,机枪手不能轻举妄动。而且弹夹供弹的机枪,弹夹多数在枪的上方,换子弹的时候,枪手视线会被遮挡,枪手这时候最容易被对方射杀。因为对方的老兵可以摸准你的规律,趁着你换弹夹的时候干掉你。所以在实战的时候,机枪手很危险,特别注意保护自己。即使是就地射击,也不敢大意。多数枪手都是在子弹没有打完的时候就换弹匣或者弹夹,不让对方摸准自己的规律,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总而言之,在实战中,面对敌人的冲锋,端起机枪进行扫射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