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豆战车的继任者,日本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世界

上世纪50年代,日本总结二战、朝鲜战争的经验,开始积极投入自行无后坐力炮的研发。在当时日本既没有技术也没有条件研发先进坦克,为了获取基本的反坦克装备,这才把重点放在技术要求更低的自行无后座力炮上。

豆战车的继任者,日本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世界

60式无后座力自行火炮

1960年,自行无后坐力炮设计定型,被命名为60式无后坐力炮。它的作战任务并非和坦克部队正面硬战,而是以无后座力炮发射破甲弹、碎甲弹,执行隐蔽的狙杀任务,不管成功与否,都坚持打了就走的战术。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60式就放弃了装甲防护,走上了一条小尺寸、高机动的道路,成了新一代的豆战车。

豆战车的继任者,日本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世界

吉普车载无后坐力炮

60式采用一个小尺寸装甲底盘,五对小直径负重轮,动力舱在后,主动轮在前。采用一台风冷柴油机,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每小时。

火力为两门并排布置在车体右侧的106毫米无后坐力炮,该炮仿制自美军的M40无后坐力炮;炮管长3.4米,重220千克。火炮上方有一挺12.7毫米机枪,不过这挺机枪主要功能不是自卫,而是用来给火炮测距,当发现目标后,通过机枪打出一个点射,观察弹着点,然后再发射无后坐力炮。

豆战车的继任者,日本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世界

搭载M40火炮的M50

之所以这种布置,主要还是无后坐力炮天然的缺陷。该炮虽然最大射程达到了7678米,但是在反坦克作战中,最大射击距离只有1100米,它的最大破甲深度只有300毫米,发射火光大,而且装单手需要下到车后装填炮弹;在实战中,基本只有一次开火机会,因此需要尽可能一击必中。

在发现目标之后,先用小直径立体测距仪大致测出距离,火炮进行大致瞄准,然后通过机枪表尺开火,准确判断距离,炮手根据弹着点的引导快速调整火炮,先打出一发炮弹,继续观察炮弹弹着点,如果准确则立即发射第二发炮弹,如果没有命中则适当修正再发射。无论如何两发炮弹打完了,车组就需要快速撤离,不然反击火力很快就覆盖过来了。

豆战车的继任者,日本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世界

M60自行无后坐力炮

火炮可以通过液压机构升高半米,这样就能躲在灌木丛等隐蔽物后面开火了。火炮升起时,左右射界各30°,高低射界-15°~+25°;火炮降下时,方向射界左右各10°,高低射界-5°~+10°。车内备弹10发,在车尾两个弹药箱内各放4发,车体右侧一个盖板下存放2发。

装甲防护很弱,同时采用铆接和焊接工艺,厚12毫米,无三防装置,无两栖能力,但是可以更换雪地履带,宽60毫米,加大接地面积。

豆战车的继任者,日本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世界

M60自行无后坐力炮

采用3人车组:驾驶员、车长兼炮手、装填手。车身比较狭窄,全车长4.3米,宽2.2米,高1.59米,和一辆普通家用车大小差不多,车内结构比较拥挤。

其实对于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来说,它只是满足最基本的反坦克火力,比单兵火箭筒要强一些,在70年代复合装甲开始普及后,它那可怜的穿甲能力就捉襟见肘了,好在日本是一个岛国,本身也没有坦克入侵本土的风险,这样一款车辆凑合一下还能够用,总共生产了525辆,据说现在还有少量在役。

豆战车的继任者,日本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世界

M60自行无后坐力炮

其实日本并非没有想过改造升级60式,曾有计划取消无后坐力炮,改为反坦克导弹,但因为70年代的反坦克导弹性能不太好,发射后需要车辆停在原地瞄准制导,很容易就成了靶子,还不如无后坐力炮方便,因此该计划不了了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