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背后的五大谜团(上)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那么,上世纪50年代末的“放卫星”热潮是如何掀起的?为了研制卫星,中科院怎会专门办了一所大学?今天流行的电子乐,当时是怎样在卫星上成功播放的?为了让地面清晰看到卫星,科学家想到了怎样的办法?卫星成功发射后,中国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这一消息?李涵说历史,今天为您讲述:东方红一号卫星翱翔太空背后的五大谜团(上)
二战结束,冷战大幕拉开后,美苏等大国的较量由陆地转移到太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迈出了人类探索神秘太空的第一步。美国人不甘落后,于1958年1月31日将“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天空。从此,美苏等国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争,把人造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频频送上太空。
太空被誉为人类的未来,作为火箭故乡的中国当然不甘人后。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1958年5月17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挥动着他那非常有号召力的手臂,郑重的向世界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研制人造卫星被列为中科院1958年的第一号任务,代号为“581”,并成了专门的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
这年国庆节,在中科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上,一套赶制出来的运载火箭设计图、地面雷达照片以及卫星、火箭模型惊动了高层,纷纷前去参观。可没人知道,这是中国科学家点着蜡烛,趴在租住的北京西郊西苑旅社的水泥地上,用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三合板设计制作出来的。
研制卫星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是增加科技人员,另一方面是配备实验室和工厂技术工人。
科技人员当时只靠国家分配大学生远远不够。1958年初,中科院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计划办一所新兴学科为主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时间紧迫,校舍还没有着落。杨尚昆将中央管辖的北京玉泉路一处军产批给科技大学作校址。张劲夫与郭沫若去看那个地方,一位少将已经迎候在大门口。见面就说:“我已经明白了来意,我们立即行动,很快腾空。”学生宿舍不够,李富春又给批了几万平米的教学楼和宿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以按时开学。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一系列有关空间技术的课程,包括钱学森讲《星际航行概论》,赵九章讲《高空大气物理学》,陆元九讲《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等,后来这些学生成了我国航天科技的骨干。
卫星要上天,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很难的一件事,就是模拟高空真空环境。卫星上安装的所有仪器,在上天前都要先通过地面的模拟环境试验,证明没有问题后才能上天。需要在地面上模拟的太空环境极为复杂,真空、失重、极端温度等等。以温度控制为例:卫星在空中运行时,向阳面温度高达摄氏100度以上,背阴面低至摄氏零下1 00度以下,而仪器设备必须保持在摄氏零下5度至零上40度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力学所的后起之秀,后来担任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闵桂荣等通过大量的测量、试验、计算和理论分析,采用两个所研制的多种温控涂层,使仪器舱内温度达到总体设计要求。
由于三年经济困难,中央调整了空间技术计划,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决定调整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上来。这次调整不是任务下马,而是着重打基础,先从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研究,以及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中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做准备。
1964年,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当年12月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上书周总理,认为抓卫星工作是时候了。与此同时,钱学森致函聂荣臻副总理,也建议早日制订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1955年5月6日,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发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负责发射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技术抓总,由四机部、七机部及总后勤部军事医学院等部门协作。从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
196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呈报到中央专委。建议中提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可供选择的三个方案,卫星轨道选择和地面观测网的建立,重要建议和措施等5个问题作了论述。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这个规划方案,确定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科学院可先按此规划开展工作。
那么,我国第一颗卫星为何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今天流行的电子乐,在当时的卫星上是怎样成功播放的?卫星发射前,为何要在每根通讯电缆杆下派一个人站岗执勤?明天,李涵继续为您讲述:东方红一号卫星翱翔太空背后的五大谜团(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