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欧陆,盟军从获得空中优势到夺取制空权的
著:C. J. 迪克
译:郭伟猛
战争中,当空中支配程度达到己方可以自由开展空中、陆地和海上行动,而敌方的支配程度大幅下降时,己方就获得了空中优势。理论上,空中优势能带来制空权,使得敌人空中力量无法进行任何有效的干预。夺取制空权是盟军空中力量的首要任务,也是他们的其他任务和诺曼底登陆成功的前提。
夺取制空权,本质上是一种消耗战,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实现。局部的制空权通常是暂时的,一般是通过赢得一系列的空中遭遇战迫使敌人放弃空中行动,皇家空军就是这样赢得不列颠之战。夺取战区制空权,则可以通过发起一场攻势防空作战,目标不但是赢得空中战役,也包括系统性地逐步摧毁敌人的空军基础设施( 跑道、燃料、弹药库、维护设施、指挥和控制系统,以及地面上飞机)。如果能够在一个足够广阔的区域内完成这些任务,敌军空中力量将无法对该区域内特定地点开展的陆地和海上行动进行干预。1943 年登陆西西里岛之前,盟军就是这样准备的, 并沿用到之后的意大利登陆战。
在1943 年的三叉戟会议上,盟军同意采用一项更具野心的作战方式。随后将其命名为“冲拳”行动,在这场英美空中联合攻势中,首要目标已经不限于主要通过摧毁战斗机生产厂、维修车间、滚珠轴承生产厂和其他关键性工厂来摧毁德国空军,同时还将攻击机场和仓库设施,尤其是那些在德国境内的目标,当然也会通过攻击德国纵深的关键目标迫使德国空军应战。
在夺取欧洲大陆大范围内的制空权后,盟军空中力量便可着手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任务:摧毁德国所有的军工生产和平民百姓的斗志。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认为完成“冲拳”行动是发起霸王行动必要的前提。
实际上,针对德国战斗机工业的攻势并未阻止德国战斗机产量的增长,盟军过于乐观的情报评估未能重视这一事实。但是德国空军无法将产量上的增长转化为前线空中力量的增强。德国空军在所有战线上(一并统计)的损失略微超过了总的补充。更重要的是机组人员的损失,加上短视的飞行员培养策略,导致人员补充一直不能满足需求,而且人员素质也在显著下降(在1944年中期,盟军飞行员接受的训练时数是德军的3到4倍,后者仅为100小时)。
在1944年上半年,德国空军损失了9648架作战飞机,其中6648架损失于西线和本土的防御战。这种境况无疑导致德国空军作战效率下降,一边倒的空中战斗越发普遍,伤亡数字也飞速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恶性循环不断恶化。同时盟军为应对长期战争已经提升了飞机产量和质量,并以远高于损失的速度提供补充,而盟军的飞行员数量也相当富余。
盟军估计,在诺曼底登陆前德军会将空中力量保留在盟军空中力量的战术打击范围之外,直到登陆开始时才做出反应。在登陆开始后,预计德军将会把战斗机中队调至离特定战区较近的空军基地,并利用就近的优势来争夺局部地区的空中优势。
另外一方面,盟军战斗机由于需要从远在英格兰的基地赶过来,滞空时间就相对有限。盟军就通过“冲拳”行动来对付德军的这种策略。首先,让德军战斗机部队为保卫重要目标而将战斗力发挥到了极限。第二,通过攻势防空作战,消除德国空军的地理位置优势,来获得战区乃至整体上的空中优势。盟军将离登陆区210公里(130英里)范围内德军的50座主要空军基地及其附属机场中的34座作为攻击目标,使其雷达、通讯、维护和存储设施以及操作面无法运作。
在盟军登陆之后,盟军加强了空中作战行动,所有打击范围内的德军机场都被摧毁,使得德国空军的出勤率和出击架次受到严重影响。德国空军缺乏足够可用的空军基地,加上盟军持续对德国本土发起空袭,牵制住并摧毁了帝国防空战斗机部队,以及干扰铁路运输影响了德国空军基地的整备与补给,使得德国空军无法对盟军的登陆行动发起有力还击。
当诺曼底登陆开始时,盟军已经获得了压倒性的空中优势。盟军在英国的各类型作战飞机中,总共拥有3467架重型轰炸机、1545架轻型和中型轰炸机、5409架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2316架运输机。与之相对应的,德国空军在法国和低地国家共有325架中型轰炸机(机组还缺乏训练)、75架对地攻击机、325架战斗机(其中170架是单引擎战斗机),以及95架侦察机,而且这些飞机的适用率比较低。
为了充实这孱弱的战阵,德国努力从别处调来了另外300架战斗机和135 架轰炸机作为增援,这样在盟军登陆后关键的第一周内,德国空军共有1000 多架各类型飞机可用于对抗盟军。这点实力当然无法阻挡盟军的猛攻,从一开始德国空军只能处于守势。实际上,没过多久德国空军只能苟延残喘,至于支援面临巨大压力的地面部队就更不用想了。
除了攻击任何有修复迹象的空军基地之外,盟军空中部队还在那些离滩头阵地最近的空军基地上空保持常态巡逻,使其无法用于进攻。德国空军被迫只能从巴黎地区乃至更后方的空军基地发起行动。最后德军甚至只能进行零星的空中侦察,而战斗机或者轰炸机的协同作战则最终取消。除了打了就跑之类的行动以及骚扰盟军的炮兵校射机外,德国空军的反登陆作战只剩下夜间高空轰炸(以避开密集高射炮的集火射击),然后从6 月12 日开始进行空中布雷。前者只造成了盟军轻微的损失,后者导致了相对较小的麻烦以及耽误了盟军一些时间。
当时间进入7 月份以后,盟军的空中优势已经转化为制空权。德国的反舰部队几无建树,很快就被撤走并解散。而猛增的伤亡数字和骤降的适用率,使德国的战斗机部队空心化。即便是在前线即将崩溃的关键时刻,他们也无法为德国陆军提供空中掩护或者空中支援。
到8 月初时,盟军从同年5 月开始的对德国石油工业的打击,已经对德国空军的燃料供应造成严重影响,德国空军整体上被迫缩减作战行动(进一步削弱了本已不足的训练计划)。然而当地面部队的困境从糟糕恶化到绝望的时候,德国空军仍然投入了6 个新的战斗机单位,想从这个烂摊子里多少挽回点什么。结果是一点用都没有。德国空军的飞行员和他们的飞机一样都是刚上战场,缺乏经验并且训练不足。他们的地勤单位,在为防止覆灭而后撤时陷入混乱。除了巨大的伤亡,德国空军在战斗中什么都没得到。
盟军得以掌握制空权,是长期空中消耗战的结果,不仅在西线,这种战斗也发生在德国本土、地中海和东线战场上空(在苏联红军逐步摧毁德国国防军的主力之时,英美空中力量对德国空军和军工生产的打击也极大帮助了红军)。制空权是地面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如果盟军未能获得制空权,德国侦察机可能就会发现盟军在登陆之前集结的部队和物资,并极有可能识破盟军为把德军牵制在加莱海峡而精心策划的“坚忍”行动。
本文摘自《从胜利到僵局:1944年夏季西线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