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战略作用|我的家在东北兵团岁月(10)
反坦克火箭简
题记:兵团岁月(原创) 这里曾铁马轰鸣,这里曾麦浪滚滚,这里曾十万转业官兵屯垦,这里曾几十万知青戍边。北大荒,我的北大仓,我们的青春在白桦林里流淌。
历史的天空里,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500多名人民解放军和四十八万知识青年,五十九万农垦干部职工,共一百二十多万鲜活饱满英姿煥发的人,为了共和国繁荣,为了民族的昌盛,屯垦戍边,反帝反修,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驰骋纵横在这片万古荒原的黑土地上,他们留下的北大荒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01边境吃紧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迅速解决了过去边防薄弱问题,补充了东北边境的兵力不足,60年代未,东北边境4000多公里边防线上,只有黑龙江省军区1个边防守备师,23军3个师,总共4个师,总兵力5万多人。
打坦克训练
驻守黑龙江23军的3个师,驻在哈尔滨,齐齐哈厼,牡丹江,省军区的1个边防守备师部队布属在全省各地,即要负责守卫边防哨所,军事要塞,又要警卫重要铁路公路桥梁,交通枢纽等內卫任务,(当年武警部队编制少,每个县看守所只有一个武警中队。一旦开战,守备师抽不出兵力上前线。戌边兵力不足,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外军装备精良的10个机械化师100多万人相比,不占优势,短时间内又因兵源,后勤,军营等条件限制,难以扩充调整补充东北边境兵力的不足,只有参照当年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办法,屯垦戍边,实行粮償自供。
60年代中苏由政治分歧发展成为军事对立,边境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1969年3月2日,3月15日,中苏边境珍宝岛,发生两次军事流血冲突以后,原苏军调集百万大军,虎视耽耽,随时准备入侵我国,苏军在黑河对岸黑龙江,乌苏里江一线,主航道对岸,用斯大林80号推土机把江面积雪推净,打出坦克装甲车摩托化步兵进攻的通道,每天夜间多个探照灯把江面照的如同白昼。
全民皆兵
苏军坦克车装甲车十轮大卡车军用吉普车,为防止在零下40多度严寒里发动机冻裂,轮番发动战车引擎,军车轰鸣声日夜不断,不时还有直升飞机从江面掠过,对我方进行威胁恐吓,制造边境局势紧张空气。一时间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战争火药味浓烈。
机枪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3.500多名现役军人,先后48万知识青年,会同14万转业官兵,(1947年的4万,1954年的2万, 1958年的8万转业官兵,史称10万复员转业官兵),共59万农垦职工的组建的民兵预备役部队,一百二十多万粮償自供,不增加军费,不占军队编制,不戴领章帽微,穿着军便服,属解放军序列的兵团战士,全副武装,横戈待旦,随时准备消灭入侵之敌。
堪察地形
兵团的成立,改变了边境兵力对比,起到了极大的战略威慑作用,使外军不敢轻举妄动。
02无私奉献的现役军人
二团商业股的赵股长我的上司是现役军人,驻守在辽宁大连某部队,妻子刚生完小女儿三天,一声令下就被调到了北大荒赵光一师二团,限期报到。夫妻二人二话没说抱着还在月子里的女儿,上车就走,顶风冒雪按时来到一师二团。
兵团战士在边境廵逻
他们不讲条件不讲要求,一切服从命令服从指挥,没有怨言没有个人的私心。
1976年兵团撤销后,一师一团的刘团长, 转业到黑龙江省的富拉尔基第一重机厂任商业公司经理。我去一重时见到他,谈到兵团岁月,我问过刘团长,我们二团丁团长去那了?他说丁发曾团长回部队后转业回了山东老家,他也没有留丁团长老家的地址,没留联系电话。
无后座力炮打坦克训练
二团商业股赵股长, 转业到黑龙江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现为中国一重集团公司),在一重耐火建材厂任纪委书记。他的小女儿也在一重工作,她爱人是我的同事,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富拉尔基公安分局某派出所孙所长。一次,我到饭店吃饭偶遇她,谈到她父亲赵股长,谈到北大荒人,谈到兵团一师二团,谈到当年她父母顶风冒雪抱着未满月的她,去二团报到,谈到当年兵团生活, 她唏噓不已。
(未完待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2月于海南澄迈盈滨半岛
坚守
作者简介
王志华 ,笔名远近,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中国一重教师,富拉尔基公安分局民警,副所长,指导员, 分局政治处宣传干事、教导员。毕业于哈尔滨电机学校政文专业。在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齐齐哈尔公安报,原创文学,海南文苑,今日头条等发表过多篇作品。
作者在三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