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大力发展武直,只因编制内随叫随到,聊聊
如果喜欢看美国战争大片的朋友应该对这个画面不陌生,一个美国四等马润士兵蹲伏在草丛中,通过通讯工具联络请求支援,不过片刻之间,呼啸而来攻击机就对地面投下数枚导弹,刹那之间战场变为一片火海,敌方束手就擒。
这段描述虽然有所夸大,但是不得不说,自越战以来,美国军队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能够得到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而在海湾战争中,这种请求战术支援的权利逐渐下放到普通士兵,这种同军种甚至是跨军种的支援正是美军强大标志之一,那么这方面我们现在又做的如何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应该说不管是军迷也好,还是我们的有关部门,一段时间以内都是很羡慕美军的这种多兵种配合能力,一个基层士兵都可以随时呼叫CAS近距离空中支援,不管是空军的,还是战术导弹部队的,亦或是陆航直升机,这种灵活应变的战术正是现代战场信息化快节奏所需要的。而什么空地一体化战场监视,以及战场遮断作战等等,都离不开包括陆军、空军在内的多兵种配合,但是在实践中,因为各部队的隶属关系,层级不同,审核方式不同,往往很难达到流畅自如的战术支援,有时候自家兵种之间尚不能如臂使指,更别说是跨军种的支援了。
打个比方,这时候一个士兵要呼叫陆航部队支援,那么就涉及到几个问题,你的作战级别中是否有编组有陆航部队?你是否有直接呼叫支援的权利?一般来说目前装甲师才编有陆航部队,一般是团级编制,下属是营和大队。而单兵呼叫就只能呼叫你所在建制内的指挥部,在由指挥部核实后负责安排支援,而这时候恐怕敌人早跑没影了。不过后来陆续改善,开始直接将陆航大队配属到团级部队,这时候该士兵的团级指挥部就可以直接要到支援,但此时更多的需要基层指挥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依然做不到顺畅自如。
目前我们装甲部队进行的“师改旅”就是为了理清这种战术支援中的种种问题。“师改旅”后整体规模更小、层级更少,而主要的营级单位则可以调动更多的装备。如一个重型机械化旅辖1个155mm自行炮营,1个122mm炮兵营、1个装甲营、1个武装直升机营、3个机步兵营及若干直属分队。这样在营级规模上,士兵可以通过营指挥部很方便的要到同级建制部队的支援,可以很好的得到火炮、自行火炮以及武直的战术火力,这就已经大大改观了旧模式下的支援问题。
当然仅仅是这样,也只能解决同军种的支援问题,这也为什么陆军最近几年发力搞陆航,主要是同编制内要支援还是方便,还是有一种“能不能垮军种就别垮”的想法,主要是要起支援来走程序太麻烦,有这功夫恨不得自己就上去突突了。
当然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由下而上的做减法了,你总不能将对空军的战轰大队直接编到陆军中去吧,毕竟还是两个兵种。关键还是更高级别的战役指挥中心,需要战时在同一战区内的多兵种派出联络员,就联合支援和打击形成有效沟通,这种模式虽然是临时的,但是日常训练中需要强化这种作战方式的模式化、正规化,让临时的变成常态,在战斗时让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在合成作战中的位置。
根据2017年10月的一则报道,在联合演习中,陆军一名上等兵成功联络歼10战机对地面实施打击,而后又引导空军歼击机4架次,武直2架次成功对地面部队进行支援。从“成功”这个字眼我们看出,国内对跨军种支援一直是在积极尝试,但是也可以看出略显生疏,不如美军那样熟练。因为一次成功的跨兵种支援背后,其实是弱干制度和体系的完善,需要的是对指挥结构的调整,说实话是殊为不易的。
相信随着近几年一系列更靠近实战的军事演练,在跨军种支援方面应该也是有所建树的,毕竟未来作战,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巨大的作战网络和兵种体系,那么依靠任何一个兵种和对方对抗必然都会吃亏。未来跨军种、跨兵种的作战就是战场常态,正如我们即将举行的为期2个半月的演练一样,一场两栖登岛作战,恐怕是海陆空轮番都要上场,战术、战役导弹部队甚至都要出现,这种跨军种支援的演练的确应该是多多益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