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甘肃一房屋角落不为人知处,发现中国最早青铜

甘肃发现中国最早青铜刀,

五千年前,甘肃就是中国的冶金中心

  距今五千年前,地处的西北的甘肃,在青铜器的加工铸造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现了甘肃先民非凡的科技创造力!

青铜器是人类第一个大规模用于生产生活的金属。在汉代以前,青铜器的冶炼铸造,加工制造,是展现一个国家、地方科技实力最主要方式。

1.大夏河拐弯处,黄土塬上,隐藏的林家遗址


1978年夏天,中国最早的金属刀在甘肃临夏州东乡自治县林家遗址出土,这把被人称之为“中华第一刀”的青铜刀,向世界宣告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冶炼金属,制作生产工具,在历史上走出了具有划时代的一步。


甘肃一房屋角落不为人知处,发现中国最早青铜


  林家遗址位于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出临夏县城,往东沿着东川向东北走8公里,越过大夏河,不远就是东塬公社所在地,林家遗址就在公社北面2公里的地方。塬的西面是东川河谷盆地,蜿蜒北上的大夏河纵贯其间,河的西面是临夏县,河东是东乡族自治县的东塬公社。  

  那里是大夏河的一个拐弯。在山岗伸出的台地上,人们发现了古人类的的文化遗存。从地理环境上看,林家塬是野狐峡刚刚出山后的一个平原和山区的交界处。这里比较适合人们居住,台地易于躲避洪水,离河不远,容易取水,所有的史前遗址都具备这样的特征。

  这是一次有目的的发掘,也是在此之前,甘肃省内为惟一一次对马家窑文化遗址进行的正式发掘。

  1977年,甘肃省考古队对此遗址进行过发掘,但是由于那一年雨水特别多,工作没有进行多久就停了。亲历者曾回忆:“那年雨水多,几乎是天天下雨,田野里就根本进不去。”只好等到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的夏天进行。

  整个东塬一带地势高而平坦辽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州文化局先后在做过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一些史前文化遗址,林家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这次发掘动员了40多人,为有计划地开展发掘,1977年4月至11月举办了两期考古短训班。这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省文物工作队的“三结合”的培训班。


2.3个月发掘,六层堆积,出土300件器物


  从1978年的4月到7月,3个多月的发掘,发掘总面积接近3000平方米,发掘马家窑时期的房屋遗址27处,陶窑址3处,灰坑98个,出土各种器物300余件。初步搞清楚了林家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

  按照野外考古的规程,省文物工作队每个人带领几个知识青年和农民负责一个探方,然后分别发掘,史前文化就一层层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根据遗址的地层分析,共有六层,第一层是平添整地时所填的耕地,第二层原耕土,第三层浅灰土,土质较纯,保存比较好。


甘肃一房屋角落不为人知处,发现中国最早青铜


在一个探方中,专家们看到了少量的齐家文化的陶片,以及大量的其他类型的陶片、石、骨器、兽骨等遗物,上层房址、灰坑、窑址等遗迹。再往下挖,就出现了土质比较复杂,而且大部分经过夯筑的地基,这一层土质非常坚硬,混杂了黄土、灰土、灰褐粘土、红烧土和草拌泥土等混合的花土夯筑层。

  在编号为T18的第四层堆积,发现较松散的灰色草木灰和黑色碳末土,土色较纯。中层的房屋等遗迹,都发现于此层夯土中;下层窖穴等遗迹,有的被叠压在下面。中层窖穴有的打破了下层房址和窖穴。此层堆积是在下下层遗迹的废墟上,经过平整和夯筑而形成的,所以土色比较复杂,但其堆积过程是十分清楚。其厚度一般为0.1——0.8米,最厚处达到2米。

  第五层时,灰色粘土草拌泥。夯筑极为坚硬,土质较纯,这是屋顶或墙壁上铺抹的尼皮堆积东西,第六层,夯筑硬土。

  根据地层堆积情况和遗迹的分析、遗物的排比,初步将遗址的文化层分为上层、中层、下层,也就林家遗址的文化分早、中、晚三期。


3.房屋角落,不为人知的地方,惊现青铜刀


  那时,人们热情很高,受过正规培训的考古队员们都非常仔细地清理发掘现场,但是那些知识青年和农民则有一种大干快上的劲头。亲历者回忆:“我们的仔细的工作,往往成了的笑料,他们说我们一小铲一小铲的干活,纯粹是磨洋工。”

  “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工作还是不细致,如果用筛子再筛一边就有可能发现更多的东西,比如铜渣、骨器。”一位发掘者说。


甘肃一房屋角落不为人知处,发现中国最早青铜


  不仅了青铜刀,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骨器。在发现青铜刀之前,还发现了一把骨头匕首。这把匕首非常精致,两面有刃,使用打磨成的细石器做的把,用动物的肢骨做成的刀刃,刀把则是用不知名的胶粘合上去的。刀刃长15厘米左右,非常锐利,用手一摸有点被刺破的感觉,就是这样精美的一把刀,在他拿到手里一瞬间,就散架了,刀把和骨刃分离了。

   “年代太久,有些腐朽了。”亲历者说。

   整个遗址上发现了房址、灰坑、制陶窑址,遗迹分布比较密集、大多保存比较完好,界限分明、关系清楚。最后发掘和采集的各类遗物达3000余件,其中各种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以及狩猎和生活用具,共有3000余件。这些器物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石器绝大多数通体磨光,石质硬度高,多为板岩、页岩、以及火成岩、花岗岩、大理石岩。骨器多采自中小动物的肢骨,有相当一部分还有磨制和使用过的痕迹。

  编号为F20的房屋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他们的房屋门道大都向着大夏河的一边,屋基皆在生土层中,是半地穴式房屋,我们能看得出来,单间房屋各自独立,布局分散,他们比较讲究生活的好多房屋遗址中都出现了两个灶。

  “那把刀放在房屋的角落了,这个角落正好在我们探方的横梁下面,浑身的铜锈,它一定是被主人遗忘了,才得以幸存了下来。”


甘肃一房屋角落不为人知处,发现中国最早青铜


 有人曾这样回忆说,这把青铜刀是用两块范浇铸而成,刀背厚薄均匀,表面平整,有较厚的深灰绿色锈,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刃部前端因使用而凹入,柄短上下收而较窄,并有明显的镶嵌木把的痕迹,通长12.5厘米。

  这把青铜刀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瞩目。有人认为好,有人感到失望。“当时,有些人感到不美气。”亲历者这样回忆的。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教条主义观念到处都有,有些人依据国内权威专家的论断认为,教条地认为,青铜器只有在奴隶社会才有,而他们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是原始社会的,不可能有青铜器。


4.五千年,甘肃先民们掌握了,铜锡合金技术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杂志编辑部出版的《考古学集刊》第四期上发表了甘肃林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在这个报告中附了一份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进行检验报告,认为“中华第一刀”为含锡青铜。

  同时,林家遗址发现的其他的铜渣,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分别用岩相鉴定和中子活化法分析,证明铜渣不是天然矿石,也非炼铜残渣,而是一块经冶炼,但已经风化成碎块的含铜铁金属长期锈蚀后的遗物,这些铜渣在林家遗址中共发现了三四块,都因风化而成为碎块,这证明当地已能进行冶铸铜器生产。

  用金属代替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是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变革。采访中有专家认为,甘肃史前居民们发明的了青铜冶炼术,与最早发明青铜冶炼术的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的时间大致相同。


甘肃一房屋角落不为人知处,发现中国最早青铜


在林家遗址之后,永登蒋家坪马厂类型地层中又出土了一把距今4000年前的青铜刀。在这前后,甘肃一些地方发现了青铜镜。

我国青铜器比较早的出土地点是西安临潼姜寨,这里出土了距今6700年的黄铜残片和铜管。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遗址中出土了含锡的青铜刀。

甘肃大地和夏、商、周三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禹曾经在甘肃治理黄河,抵达积石。商人的统治势力,也曾抵达甘肃黄河以东的部分地方,平凉灵台白草坡就曾出土过商代青铜器。而周人则崛起于陇东黄土高原。据统计,目前甘肃境内出土的早期青铜器,已达300多件,占全国出土的商代以前青铜器的80%以上。在甘肃出土的青铜器中,其中有两批最令人瞩目,一批是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另一批则是礼县大堡子山出的秦人青铜器。

这些器物,毫无疑问地证明甘肃是中国冶金的源地。在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这似乎说明,金起源于西方,也可看做西方长于冶金的旁证。

在距今五千前,甘肃是早期的青铜器冶炼中心,生活在甘肃大地上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铸造出精美的青铜器,展现了甘肃先民们非凡的创造力,也是当时甘肃科技实力的展现。


参考资料

《甘肃史话丛书》《兰州历史文化》《林家遗址考古报告》


甘肃一房屋角落不为人知处,发现中国最早青铜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