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手的山芋,高不成低不就的米格35——出口为零
在型号繁多的三代机理,米格29绝对是最经典的那一类,改进型号多达几十种,当然这并不是表示米格29这样一款轻型战斗机有多么优秀的改进潜力。而是苏联解体后便一蹶不振的米格设计局只能靠对米格29缝缝补补来讨生活,堪称是俄罗斯的沈飞。而在米格29众多的改进型号里,米格35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机型,号称是米格29的终极型号。由于米格35极有可能将是米格设计局的最后一款军机作品。作为对米格设计局的敬意,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下米格35这款米格设计局的最后作品。
最后的米格战斗机—米格35
米格35号称是米格29的终极型号,而且是俄罗斯目前仅有的两款冠以“35”编号的战斗机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仅有的两款三代半战斗机之一。而且米格35与苏35一样,也分为早期型和最新型两种。早期型米格35是米格公司为参加印度战斗机招标而研发的,共改装出三架原型机。其中第一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154号米格35D概念验证机,是拿一架米格29M改装的,这与之后所有的米格35都不一样。
第一架米格35原型机(154号双座型米格35D)
后续两架样机,961号米格35(单座型)和976号米格35D(双座型)以及后续新版本的米格35都是在米格29K/KUB基础上研发的。
961号单座型米格35
967号双座型米格35D,注意其后座舱的飞行
在竞标失败后,961和967号先后被改回了米格29K/KUB(对应型号分别为941号米格29K和204号米格29KUB),然后分别于2011年6月23日和2014年12月4日坠毁。因此,目前早期型米格35仅剩下154号一架。
坠毁的941号单座型米格29K,曾经的961号米格35(注意后舱是油箱,不能载人)
坠毁的204号米格29KUB,曾经的967号米格35D
竞标失败后的米格设计局举步维艰,几近倒闭。看不下去的俄罗斯空天军只好捏着鼻子认购了30架米格35给米格设计局供血,这就是新款米格35的由来。与别国空军购买新战机的兴奋完全不同,满满的都是无奈和心酸。这是俄罗斯空天军成立之后的投资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据说本来准备买苏35的)。
在2017年巴黎航展上,最新款的米格35战斗机正式亮相,将在2019年交付俄罗斯空天军。米格35是一代名机米格29的终极改型,虽然本次巴黎航展米格35未能到席,但几乎可以肯定它将会如约在7月的2017年莫斯科航展上公开亮相。新款米格35生产了两架样机,分别是编号702的单座型米格35和编号712的双座型米格35UB。
新一代的米格35
米格35在设计上虽然定位于三代半战斗机,不过出于降低成本以及通用化的考虑,基本沿用了新一代米格29K/KUB舰载战斗机的机身结构。而也正是由于基本沿用了新一代米格29K/KUB舰载战斗机的机身结构,再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米格35上面保留了米格29K上面很多不合理的设计,其中就包括米格29K堪称奇葩的单座双舱设计。
俄罗斯自用的米格35单座型,注意其仍然保留了单座双舱设计
▲米格35的“母亲”——米格29K舰载机。米格29K的代号为产品9.41(单座型)和9.47(双座型),该款战斗机与俄罗斯大量装备的苏30SM都是典型的借鸡生蛋的产物。即由印度出钱,俄罗斯出技术,研制成功后然后再由印度当小白鼠实验新技术。等当技术成熟后,俄罗斯再自行生产装备。米格29K的外观上最大的特点除了可折叠机翼外,偷懒的单座双舱设计(下图上)更是堪称世界航空史的奇葩。
另外,米格35还更奇葩地照搬米格29K机翼上的机械铰链结构(下图红圈处),不过米格35却并不能折叠机翼,白白增加了死重不说,还一点作用都没有。米格设计局不愧是俄罗斯的沈飞,连沈飞照搬的精髓也学到了。
PS:其实沈飞还情有可原,毕竟苏27并不是沈飞的作品,仿制需要一步步摸索。可是米格29系列一直都是米格设计局的产品,中途也没有转交给别的设计局。这似乎再次印证那句话:米格35可能真的将是米格设计局最后的战斗机作品了。
米格35机翼上的机械铰链结构(红圈处)
为了解决照搬米格29K带来的机身过重的问题,米格35加大了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从下面试飞状态的米格35可以看出,米格35的在机首、尾翼、进气道等地方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黄色部分),使用范围占到了整机面积的30%左右。复合材料的大范围使用,不仅有利于减轻重量,强化机身结构以及提升隐身性能,对于解决米格29的腿短问题也是大有裨益。
▲米格35的进气口进行了重新设计,取消了进气口盖板,改用类似于苏27的那种可收放进气口防异物格栅。另外,取消了边条辅助进气口(改为边条油箱),由此带来的进气量损失通过将进气道下唇口位置改为可调式予以弥补,此外机身背部外形进行了优化,用于抵消采用机背油箱带来的额外空气阻力。
得益于复合材料的大量使用,米格35在成功跻身中型战斗机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了与米格29差不多的身材。俄罗斯官方数据,米格35除了翼展由米格29的11.3米增加到12米之外,机身全长(17.3米)和机高(4.7米)都和米格29几乎保持一致。
米格35的三围
武器挂载
米格35的武器挂点增加到了9个,其中机翼下共有8个(这也是米格35翼展增加到12米的重要原因),机腹一个,最大载弹量6.5吨。是米格29系列载弹量最大的机型。
米格35共有9个挂架
米格35能挂载几乎全部俄制现代化空空和空地武器。空空武器包括R77系列中距主动弹和R73格斗导弹。空地弹药则包括Kh-29系列空地导弹、Kh-38空地导弹,Kh-35U亚音速反舰导弹、Kh-31A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等。米格-35还可以使用KAB系列制导炸弹,当然也能使用无控炸弹和各类型火箭弹。此外该机还保留了米格29传统的30mmGSh-301型机炮,备弹200发。
米格35可携带武器种类示意图
俄罗斯曾经在2008年范堡罗航展上展出过11个挂点的米格35模型(机翼下10个,机腹1个)。显示米格35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挂点数量和类型,不过米格35挂点虽然多,但大部分都是轻型挂点,重挂点据推测仅机腹一个,从这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米格29系列的销量一直比不过苏27这样的重型机。
2008年的范堡罗航展上展出的11挂点的米格35模型
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24.5吨,早已经脱离了轻型机的范畴,已经进入了中型战斗机的行列。为了应对机身增重带来的降落影响,米格35改用了大尺寸单块式机尾减速板。同时机身后部位置延长以保持战机的静稳态性 。
米格35的减速板
由于米格35的大幅度增重(比米格29增加30%以上),原来的发动机已经不能够让米格35保持良好的机动性。于是米格35换装了RD-33MK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同样用于米格29K),这是经典的RD-33发动机的最新改进型号。与原型号相比,RD-33MK增加了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单元(FADEC),改善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其大修间隔时间延长到1000小时,服役寿命长达到了4000小时。虽然仍然不能和西方相比,但是相比较俄罗斯之前的发动机,已经是天差地别了。此外,通过重新设计压气机、燃烧室和高低压涡轮等措施,将最大推力提升到5400千克,加力推力8800千克。装备两台RD-33MK的米格35正常起飞重量推重比超过1.0,最大起飞重量推重比超过0.71。米格35的高空最大速度为2100公里/小时,海平面最大速度14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6万米。
RD-33MK发动机
在航程方面,米格35采用了多种措施来增加内油,比如取消辅助进气道,改为边条油箱。此外,在不影响机动性和后视视角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个尽可能大的机背油箱,通过这些措施,米格35的内油增加了1000升以上。而米格35单座型更在后座舱空间内增加了一个油箱,能额外再多装400升。必要时,机翼内侧的四个挂架能挂4个1150升副油箱,机腹挂架还能挂一个2200升副油箱。
对空作战模式(三个副油箱),米格35的作战半径为1000~1400公里,米格35UB双座型的作战半径则为900~1300公里(少一个后座油箱)。对地攻击模式(三个副油箱),米格35的作战半径为800~1100公里,米格35UB双座型则为750~1050公里。
携带4个副油箱的米格29K,米格35与之类似
米格-35还可以通过空中加油来进一步增加航程。这样一来,米格35终于摆脱了腿短的恶名。
空中加油的米格35
由于定位于出口,米格35的航电系统采用了开放式架构设计,采用了多路数据总线,可根据客户要求集成其他国家制造的航电、武器以及吊舱。不过航电一向是俄罗斯的弱项,因此米格35的航电即使在俄罗斯都不算最先进的。座舱布局方面,米格35采用了“一平三下”设计,包括一部IKSh-1M单色平视显示器和三台6x8英寸的MFI-10-7彩色液晶多功能显示器。相比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不过与目前主流三代半战机普遍使用的单个超大尺寸触摸显示器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米格35的一平三下座舱布局
F15SA(图左)与F18E/F(图右)的座舱均采用单个大尺寸触摸液晶
另外,米格35的操纵杆采用了手不离杆(HOTAS)设计,飞行员使用操纵杆就可以完成操作雷达,发射武器等一系列动作,可以大幅度降低飞行员的操作难度。搭配俄制NSTs-T头盔瞄准具系统,米格35的近距离格斗性能堪称恐怖。
手不离杆示意图
米格35的雷达采用了Zhuk-AE有源电扫描雷达(Zhuk-A的出口型号),此雷达也是俄罗斯第一部公开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该型雷达是在Zhuk-ME机械扫描雷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作在X波段,具备完整的对空中、地面和海面目标的探测跟踪能力。Zhuk-AE还能发现悬停的直升机、巡航导弹、以及移动和静态的地面目标,并能进行地形测绘和支持低空地形跟踪飞行。天线阵列直径为575毫米,仅集成有680个发射接收模块组成,在国际上属于较低水平,对RCS=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约为130千米,可以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6个。
米格35装备的Zhuk-AE有源相控阵雷达
虽然号称是有源相控阵雷达,Zhuk-AE的性能并不出众,这也是落选印度战斗机竞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以枭龙block3轻型战斗机的KLJ-7A型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比较。在天线阵列直径大致相仿的前提下,KLJ7A集成了超过1000个的发射接收模块,整体功率要远超Zhuk-AE,对RCS=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170千米,对对RCS=3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110千米,而且采用了风冷,重量更轻。技术水准甚至达到了Zhuk-A雷达的改进型的要求(截至目前还没研制成功)。
KLJ-7A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远超Zhuk-A雷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空天军装备的米格35并没有采用Zhuk-A有源相控阵雷达,反而采用了Zhuk-M机械扫描雷达。也似乎也印证了Zhuk-A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一般的说法。
俄罗斯空天军的米格35的Zhuk-M机械扫描雷达
米格35的火控系统还包括安装在前风挡位置的的OLS-UEM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扫描角度为左右15度、上下-15/+60度。结合了红外、激光和可见光电视三种常用模式。该系统对苏30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尾追探测距离可达90公里,迎头探测距离为35公里,可同时跟踪4个空中目标。可以用来在干扰强烈的环境下使用,或者用来对付隐身目标。另外,米格35的机身表面还涂有雷达吸波涂料来降低自身的雷达特征,进一步增加了空战的生存率。
米格35上的OLS-UEM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
在电子战系统方面,米格35基本代表了俄罗斯的最高技术水准。起装备的OAR导弹发射与逼近报警系统,拥有多达6个的分布式红外传感器,可以实现360度的无死角覆盖,可以识别10千米外轻型导弹、30千米外中距导弹以及50公里外大型导弹的红外信息,并显示在座舱显示器上。
两侧机翼翼尖处各有2个SOLO激光警告传感器,同样实现了全向球面无死角覆盖,能在30千米外探测到跟踪飞机的激光测距机并提供定位,对飞机和导弹目标的定位精度高达1度,对激光辐射源的定位精度高达5度。
此外,米格35还配备有一套UV-50诱饵/热焰弹发射系统,安装于垂尾下方,该系统由6部14管的50毫米BV-50发射器组成,用以对抗来袭导弹。此外,米格35还可以挂载各种主动干扰吊舱用于干扰敌方雷达设备。
米格35的电子战设备安装示意图
虽然定位是一款三代半战斗机,但是米格35孱弱的雷达性能拖了后腿,整体性仅介于三代与三代半之间,勉强算个3.25代。而且本身轻型机的体量限制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双发设计又增加了侯倩维护的难度。高不成低不就的米格35,买得起的又看不上,看得上的又买不起。米格35的未来之路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