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150个美国人,中国农民呢?
以前人们总说,美国农业厉害,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150个美国人,而一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5个中国人。
这还是从粮食产量来说的,如果论经济,可能更不容乐观。是中国农民不努力吗?当然不是。中国人吃苦耐劳,全世界恐怕都无人能比,农民更是如此。
技术和设备上的差距,有一定原因,比如美国都是大农场、规模化操作,中国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技术设备不如美国先进。
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农业的商业模式,让农民得不到太多的利处。
传统模式下,农民的主要职责是“种”而不是“卖”,农货销售主要通过一级级的经销商完成。乡镇、县、市,都有大量的农货经销商,他们到农民手里收购农货,再卖给集贸市场、商超等。
这种模式有利有弊,利处在于农民卖货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渠道,弊端则是农民几乎没有议价权。另外农货的流通层次太多,中间各种环节都要产生加价。比如云南文山的雪莲果,农民卖价只有一斤2毛5,你在超市买至少得2元一斤。安徽砀山的黄桃,浙江温州的客商来收购一斤1.5元左右,等放到温州的超市一斤7.5元。
想让农民有更高收入,销售显然是重中之重,例如通过网络做农产品电商,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点,如今在拼多多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日前拼多多发布了一份农产品上行发展报告,2019年拼多多的农货销售额为1364亿元,农产品商家达到58.6万。在这些农产品商家里,不少就是农民,而且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在新疆叶城县依提木孔乡托万库奇村,有一个49名女性贫困户组成的农业合作社,在拼多多上开了店主要卖当地的核桃。上线3个月,订单量超过11万笔,总共销售核桃220吨,销售额达到了352万元。不只是这49名贫困户,村里许多农民也因此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有一个“天网”系统,将各地的农产品信息汇聚到一起,通过大数据测算再推荐给各地消费者,农民卖货有了更便利的渠道。毕竟在传统平台卖货,不花钱买流量买广告位,你几乎是寸步难行,农民根本无力承担这个成本。
中国互联网发展了二十多年,也该是到了反哺农民,为农村谋福的时候了。以前互联网对农民的“习惯教育”是让你知道网上可以买好东西,买家电买手机,比镇上县里的要划算,农民成为了网民,成为了消费者。而现在,随着新电商的崛起,互联网又让农民从消费者变成了供应者,从买家变成了卖家。
从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产业都应该是“一进一出”,农民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只是消费者,他们有能力也有权利成为生产者和供应者。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命运已经发生了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