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了解一下苏德战争(苏联、德国)苏联卫国
苏德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以重大代价换来的胜利,为彻底击败法西斯德国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二战的胜负很难判断。
1941年春,德军侵占巴尔干半岛后,便开始在东欧集结兵力,加紧完成对苏联的作战部署。德国对苏作战计划——巴巴罗萨”方案确定:集中优势兵力沿三个战略方向实施闪电式进攻,把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然后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竿一线,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最终击败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按照“巴巴罗萨”方案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7月3日,斯大林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作殊死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这场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年6月—1942年11月):战争爆发后,德军因准备充分、武器装备占有优势且突然袭击,一举突破了苏军防御。仅3个星期,德军便夺占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侵入俄罗斯西部各州进抵列宁格勒远接近地,威胁斯摩棱斯克和基辅。苏联仓促应战节节败退,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9月底,德军封锁列宁格勒,攻占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11月,德军北、中、南三路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莫斯科岌岌可危。苏军在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和敌后游击队的配合下,改以积极防御疲意和消耗敌人作战策略,并于12月初转入反攻。
1942年4月,经5个月艰苦奋战,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的局势。1942年11月,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并挡住了进攻高加索的德军,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年11月—1943年12月):1942年11月19日,苏军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组成两个突击集团,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翼实施大规模反攻,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1部。随后,苏军击退前来援救被围集团的德军2个突击集团,至1943年2月2日,苏军围歼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主力,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从此,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转到了苏联方面,苏德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与此同时,苏军通过高加索会战、列宁格勒会战、沃罗涅日-哈尔科夫战役、伏罗希洛夫格勒一罗斯托夫战役,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先后收复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北部地区,并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此外,苏军在高加紫方向继续发展进攻,至1943年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地区。
1943年7月,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与德军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交战,歼敌50余万人。此役的胜利,使德军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完全丧失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入全线防御。至年底,苏军收复近半左右的失地,解放了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辅等城市。至此,德军在苏德战场遭受严重挫败,被迫全线退却并转入仓促防御。
第三阶段(1943年12月—1945年5月):为尽快歼灭入侵之敌,苏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在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整个战线上展开全面进攻,通过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彻底打败德军,解放全部国土。从1943年底~1944年冬、苏军收复了全部失地,并进军芬兰和挪威,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领土。
1945年春,为配合盟军在西线阿登地区击退德军的反扑,600多万苏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的广阔战线上发起进攻,胜利地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不断追歼残余德军。5月2日,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