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神枪“波波莎”,凭什么成为苏德双方都喜
”左手伏特加,右手波波莎,骑着T-34,高喊乌拉,一路冲锋向柏林“。
如果说AK是二战后苏联枪械的代表,那么在二战中代表苏联的应该是大名鼎鼎的PPSh-41“波波莎”冲锋枪了吧。该枪由前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目的是为取代结构复杂的PPD系列冲锋枪。
1940年,由于制造工艺的快速进步,一些新的生产工艺开始运用,当年9月斯帕金设计出一种新型冲锋枪,经过两个月的角逐成功战胜PPD冲锋枪,12月2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采用斯帕金冲锋枪,命名为“PPSh-41”。
此时距离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仅剩6个月!
在经过军方测试后,波波莎开始大量生产,它的零件大多采用冲压成型,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甚至只要将把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即可得到两根PPSh-41枪管。更重要的是,在苏联不停的丢失领土的同时,其零件仍然可在汽修厂或者锡场用简易设备生产。
波波莎全枪仅87个零件,生产一把只需要7.3个工时,效率惊人的背后并不是苏联一贯的粗制滥造,枪管和枪膛内均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这个工序大幅度提高了耐用性与可靠性。这些原因综合起来,成就了如此结实耐用的冲锋枪,因此,高达600万的产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采用了自由式枪机原理,使用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作为主要弹药的波波莎可以实现900发/分钟的高射速,71发的超大弹鼓保证了火力持续性,减少了更换弹药的次数。也就是说,苏联士兵在转角遇到德国人的时候,可以扣着扳机在几秒钟内,倾泻出成片的金属风暴,这样的武器自然深的毛熊的喜爱。
苏联人整团整师的装备了它,这让在瓦砾中前行的苏联人在近距离交战中取得了无法比拟的火力优势。几支波波莎就能在巷战中压制的德军抬不起头。
波波莎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心里阴影,但是它的优秀还是让德国人在巷战中不可抗拒的拿起了它,虽然德军手中的P-40也很优秀。但是在苏联的严寒中,显然波波莎更加可靠,活力持续性也更胜一筹。
大量装备的波波莎不可避免的被大量缴获,优秀的性能让德军爱不释手,因此成了德军手中第二常见的冲锋枪,战场上,苏德双方手持波波莎互相厮杀的场景并不少见。甚至严谨的德军开发了一套可将PPSh-41改造成发射9毫米枪弹的工具,在德军中获得了MP41的编号。德军甚至为此印发如何使用缴获的PPSh的德文手册。
直至今日,在世界的一些热点地区仍能看到它坚实可靠的身影!
我是《知书老人》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