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今中国的发展?
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技术等等各种秩序,亚非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他们的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西方发达国家依仗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超高的回报,第三世界国家则没法完成足够的资本积累,也就没办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贸易结构开始变化。
最初中国用原材料和低廉的人工成本从生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轻工产品入手,慢慢从西方引进技术、资金以及管理模式,开始家电产品,电子设备的生产和出口,逐渐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
西方世界随着创新经济和制造业外包,开始去工业化,主打高端服务业、高科技、金融领域,我国顺势承接了更多的制造业项目,西方世界去工业化后,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原材料需求更少了。
中国的制造业在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西方的制造业外包自然选择了拥有庞大基础工业和廉价技术工人的中国,中国的制造业走向快车道,随着供应链区域的扩大,整个东南亚都被纳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产业网络,一些加工业也外溢到东南亚国家,从而自然形成了配套完整,精细分工,各国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链集群的东亚制造业经济圈。
第三世界原材料国家在失去西方国家大量订单后,只能和东亚制造业经济圈、尤其是中国进行贸易了。
20世纪最后十年,西方经济发展不错,但西方此时对原材料的需求已经大幅下降,也就没法拉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了,21世纪,很多原材料国家又开始获得不错的经济表现,正是因为中国的庞大需求到来了。
世界制造业贸易格局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中国从西方国家承接各类商品订单,亚非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将本国优势的原材料卖到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制造业经济圈,经济圈依靠集群效应,能已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足够全世界人享用的各类商品,发运到世界各国。
中国成为整个贸易结构的中心位置,东亚制造业经济圈集合了全世界的产业优势,西方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模式,中国庞大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程师,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超级发达的物流能力,超级完备的产业链,东南亚低廉的人工成本,亚非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供应的原材料,这种模式产生的正向循环又不断吸引更多的技术、资金、人才、原材料的涌入。
奥巴马和特朗普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屡屡失败,不是他们能力不够,其实已经无力回天。东亚制造业经济圈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傲视全球,同时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
这不仅仅是贸易的格局,更是世界政治秩序的深层机理。任何政治集团老大要维护集团的稳定,是需要向成员输出财政资源的,同时老大要能与成员国家内部形成一定的经济往来,才能把投入的财政资源通过贸易的形式收回来,如果纯烧钱,这个政治集团撑不了几天。
美国曾经推翻了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等等国家的传统政权,建立了西方式的制度,但这些政权根基不稳,依赖美国不断输血,而美国不需要原材料,已经很难与他们建立贸易往来,没了输血,这些国家陷入混乱不堪的现状中。
中国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庞大的中产阶层对世界各国的优质产品有着天然的喜好,东亚制造业经济圈也大量需要第三世界国家的原材料,因此中国与各国都有着相互的经贸需求,光从贸易方面就有太多合作的空间。
中国是基建狂魔,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非常愿意中国的协助使其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中国也愿意输出国内已经过剩的基础建设资源,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合作领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所以包括西方国家都踊跃参加,就是看好中国基础建设的输出。
一带一路其实也是在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基础建设和贸易上相互合作,这些都和各国的发展与建设息息相关,这是挡不住的。
纵然中国还有很多科技领域不如西方,但追赶的速度是惊人的,从2000年到现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GDP增长了2倍,中国翻了11倍。
中国是一百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国,与各国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贸易往来和合作空间,这才是中国未来强于任何国家的资本,中国现在是国际制造业的中心,也终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