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为何让美国伤心?我军一面战旗有381个弹
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庆典上,在参加受阅的空降兵战车方队里,一面布满了381个弹孔的战旗,伴随着官兵和战车一起通过了天安门。
这面布满了弹孔的战旗,来自炮火连天的上甘岭。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将一面写着“英勇前进 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每反击一次,红旗就插上阵地一次,一次次弹头崩、弹片穿,一面不到2平方米的红旗上布满了381个弹洞!
时间回到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的第一天,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2师先后以7个营的兵力,在300多门大炮,27辆坦克,40多架次飞机的掩护下,向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猛烈进攻。据说,在美国西点军校的纪念馆里,摆着537.7和597.9两个高地的模型;而上甘岭战役至今仍是他们的教学战例,也是美军的“伤心岭”。
小小的3.7平方公里被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如此猛烈的炮火,让志愿军第15军精心构筑的阵地,到中午时分就已经荡然无存。即使在坑道内的战士们,也吃不消如此猛烈的炮火,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敌我双方,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按照我军战史记载,当天,志愿军战士伤亡500余人,歼敌1900余人。联合国军战史记载,当天美第31团伤亡444人,韩第32团伤亡500余人。
17日,战斗进入第四天,越来越惨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天之中几度易手,鲜血染红了高地。
1952年10月18日夜,连长李保成率领八连向上甘岭597.9高地运动,由于事先准备较好,仅以伤亡5人的代价,全部进入了1号坑道,为19日大反击奠定胜利基础。
19日,八连相继攻取了第1、9号阵地,最后攻克主峰(3号阵地)。
事后追忆,一场战斗可能几个字就能写完,但在当时,却是实打实地用人命填出来的!
就在当天,八连诞生了两名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
在向3号主峰阵地冲击的时候,八连被东侧一个地堡火力所阻,两拨爆破组全部牺牲,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均人枪俱伤,他拿起一颗手雷一直匍匐到距地堡两米处,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一声巨响与地堡同归于尽!
夺下3号主峰阵地后,八连继续推进,在攻击9号阵地时被美军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拦,这个主地堡是以一块巨石掏空建成的,由于角度制约,十五军曾集中十多门火炮轰击也未能将其摧毁,苗族战士龙世昌在左腿齐膝被炸断的情况下,仍顽强地爬到了地堡前,将爆破筒从射击孔中插进去,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与地堡一起在爆炸中消失了。
战至21日夜,八连仅剩16人(含伤员),但继续坚守在597.9高地上。
23日夜,在第一三五团五连协助下,八连对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与敌反复争夺9次后,占领1号阵地,此时的八连,仅剩5人,到了夜里,连长李保成无奈放弃反击,带着十几个伤员退守1号坑道。
这是五天内,八连第二次全连打光。副连长侯有昌在此役中右胸被敌机枪打得稀烂,被背回坑道后,整整四天,水米未进,也没哼过一声,第五天早上,这位铁打的汉子悄悄的牺牲了(战后被追记为一等功臣)。
此后,由于不断主动出击和对敌人破坏坑道的反击,使597.9高地1号坑道里的八连,平均每天有1个班的兵力消耗,这个连最多时补充到140多人,最少时,李保成身边只有5个战斗员。
10月30日,十五军发起反攻,八连再次参与攻打东北山梁第1、3号阵地。11月1日,八连受命后撤。
据统计,上甘岭战役14天的时间内,师部先后向1号坑道补充的兵员有800余人之多,但在敌人严密炮火封锁下,先后有三、四百人进入过1号坑道,战后仅有8人幸存(回撤途中,遭遇敌人炮火又牺牲2人)。
而这幸存的8人中,战前属于八连建制的仅有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个小通讯员。
整个八连,也成为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部队中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战役中三次打光重建),其中四班曾4次重建。
而那面布满了381个弹孔的战旗,也就成为八连历史上永远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