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是南昌起义的叛徒,5年后却成为抗日英雄,
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就是这场战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场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本来这其中应该还有一位高级将领的名字,但是他却在大战前夕“临阵脱逃”,背负骂名。不过后来他将功补过,不仅成为了有名的抗日将领,还在我党担任了重要职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逃兵”其人
故事的主人公叫蔡廷锴将军,广东罗定人。 家境贫寒的他只读了三年书就被迫辍学,和姐姐一起干活谋生,挑起了养家的重担。过早的踏入社会也养成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 年岁渐长,他深知只有投军才能报效祖国,便瞒着家里人悄悄入伍。
在一次次的大小战役中,他率队平叛,战功卓越,一路升迁至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少将师长。 1927年7月,正值中国共产党谋划发动南昌起义的关键时刻。 叶挺将军为了能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同邀蔡廷锴将军一起参加起义。但是蔡廷锴此时还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对于共产党的理论章程完全不了解;但是他和叶挺私交甚好,他不忍拂了其面子,便佯装答应参与起义。可惜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依然在起义的前一天,偷偷带领着自己的部队离开了,由于蔡廷锴的部队占起义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他的离开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也让起义的部队分崩离析。
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导致了蔡廷锴一度被别人骂为“叛徒”。 但是若深入分析,其实整件事早有迹象。蔡廷锴是最后一个到达指挥部的高级将领,对于起义的态度也一直非常暧昧不清。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就是一件和他理念相悖的事情,更不用说还有可能搭上自己和手下官兵的性命,他自然会选择一个最稳妥的方法保全自己。
迎来转机
其实在蔡廷锴的心中,“驱逐鞑虏、保卫中华”一直是他的未完成的愿望。 时间不知不觉走到了1932年,当时的日本人为了达到其侵占上海的目的,主动在上海挑起战斗,这就是举世震惊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此时的蔡廷锴正带领他的19路军,驻守上海。在大战爆发之前,日本人已经流露出侵占上海的野心,他们发文要求十九路军后撤15公里。国民党当局拟同意日方的要求,并派高官前来上海向蔡廷锴施压,但是遭到了其断然拒绝。他表示:上海是中国领土,19路军是中国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
1月28日,日军露出自己的真面目,毅然决然发动了战争,蔡廷锴也立马要求队伍迎战,绝不能让日本人的阴谋得逞。当时19路军和随后赶到的第五军加起来只有4万多人,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 并且他们的武器装备以轻机枪为主,而日军为了能够尽快结束战争,派出了拥有绝对实力的坦克、飞机、军舰等部队参战。在如此劣势下,蔡廷锴率部和日军浴血鏖战33天,迫使日本方面四次换将,死伤余万人,也没有成功攻陷上海。此役之后,蔡廷锴一跃成为全国人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偶像”,他们将他称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
我们可以看出,蔡廷锴将军还是一个有着血性的优秀将领,在保家卫国的大是大非面前,他充分展现了作为一名军人的骨气,没有因为上级的施压就屈服,坚定的遵从内心的想法,守卫着自己热爱的国土和人民,也守护着自己的初心。当国家面临灾难时,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只有坚强地站起来,反抗一切的不公平,才是每个人应该做的。
报效祖国
在淞沪抗战之后,蔡廷锴将军被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以表扬他做出的卓越贡献。但由于其公然违抗南京当局和蒋介石的命令,早就引起了其不满。他被调往福建前线,参与剿灭共军的行动。 此次作战非常不顺,蔡廷锴屡次遭遇失败和挫折,为了整个19军的前途着想,他多次主动联系中国共产党,终于达成了停战协定。
此举终于触怒了国民政府,他被迫出外游历;直至1939年,他才再次被蒋介石启用,任命为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可是他空有司令的头衔,手下却无甚可用的士兵,这样让他倍感压抑和挫折。 于是,他再次提出辞呈,以身体欠佳为由,激流勇退,直至日本投降。
1946年,他辗转和周恩来见面,一番恳切的交谈,让他茅塞顿开,终于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积极投身于反对蒋介石的运动,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发表成立宣言,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后来,他被推选成为民促会主席,并且再次与周恩来会面商谈和平统一大业。 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蔡廷锴被选为中央常委兼财政部长。
1949年9月,他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此后,他长期在中央政府担任要职,官至副国级。1968年,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从一个“叛逃”起义的将领,到全民拥戴的抗日英雄,甚至官拜副国级干部,蔡廷锴将军的一生可谓传奇。
虽然曾经有过种种不顺,但是他依然依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真正适合的平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他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他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