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血战野人山:初遭英军“出卖”,二
在抗战期间,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的顺畅运行,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渠道,国民党政府先后两次向缅甸方向派出陆军部队,协助英军、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由于英军在缅甸地区的战略性失败,为给英军撑起撤退通道,后方迟滞任务的中国军人在缅甸蒙受了极为惨烈的伤亡。
1942年2月,受到英国要求,中国陆军第6军先头部队越过中缅边境线,通过滇缅公路开始向印度战场前线调动。2月16日,第5军、第6军先头部队开始向缅甸仰光方向机动。作为当时中国现代化武装力量的绝对核心,第5军下属的200师装备了全国唯一的团级装甲单位,也拥有相当高的步枪配发率。部队总体装备水平较为良好,训练水平相对较高,在国内属于一流部队。而随后进入缅甸的第66军部队则相对组织能力较差,训练水平也不及第五军。
然而,在缅甸作战期间,虽然中国军队组织了几次艰难的防守战役,并且在多次战斗中取得战术胜利,英军依然在日军的持续打击下一再崩溃。中国远征军的前线从同古转进到腊戍-仁安羌一线。然而,由于军令部的指挥失误,远征军在垒古-腊戍一线作战极为不利。在无法保障后勤补给和独自因对日军打击的情况下,远征军大部开始向国内撤退。而仁安羌方向的38师孙立人部则直接由英帕尔路线跟随英军入缅。第5军军部、第22师主力则从野人山防线试图回国。由于缺乏足够的补给,第5军军部大部和第22师残部在野人山中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耗,最终被迫转向印度方向。
在进入印度后,第5军、第38师和第22师残部则进行了大规模整编。依托英美部队的后勤供应和国内的兵员供应,驻印军第38师、第22师基本恢复了战斗力。原有的军需系统在整编中被彻底砸烂重建,完全依托美军军官建立了从军部到连部的后勤体系,在抗战期间内杜绝了贪污腐败,保证了战斗力。
在1942年到1944年期间,通过驼峰航向返程航班,中国驻印军获得了3个完整建制步兵师的员额和番号,分别为第30、第14、第50师。其中第30师和原有第5军军部、第22师、第38师被划分为新编第一军,成为了日后反攻缅甸作战的主力。
1942年,以昆明行营为主的第二次远征军部队开始筹建,包括陆军第1、第5、第9集团军。相比于第一次远征军部队,第二次远征军装备更差、组织能力基本没有改变,兵力却大大提高。1944年开始,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开始扫荡缅甸地区的日军部队。1944年5月-6月期间,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成功渡过怒江,开始缅甸战役。1945年1月下旬,第二次远征军第50师与新一军胜利会师,滇缅公路重新打通,远征军作战的主要目的胜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