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因“烽火戏诸侯”而亡?褒姒只是西周末年
"红颜祸水"大概是对女子既高且恶的评价了。历史上有好几个著名的美女都被冠以"红颜祸水"之名。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不外乎苏妲己、妹喜和褒姒。但在我看来,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男权社会下,社会主导者无能之后寻找的借口。而那些"红颜祸水"们,大多不过是替罪羊罢了。
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商,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到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的确,国家之败亡,怎么可能真是能让一个女子左右呢?那所谓的褒姒亡周的说辞,经得起多少推敲?当我们真正认真对待那段历史,深入那段历史,也许就会猛然发现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古人的杜撰之词,沦为政治斗争的炮灰才是褒姒最大的“罪”。
谈起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位"红颜祸水",我敢说,褒姒绝对是祸水界的"窦娥"。人家太冤了,实在是太冤了。我们来看看在史学家的笔下,褒姒是如何被扣上灭国之祸水的帽子的。
(1)、欲加之罪,当然从头至尾。
首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定先给其一个扑朔迷离,具有神话色彩的身世。相传是这样的,夏朝末年的时候,有两条龙停留在夏皇帝的皇宫之内。两条神龙口吐人言,说:"我们是褒国两名先王。"夏皇帝占卜知,留存龙的唾沫是吉利之事。于是用匣子存放了一些龙的唾沫。这匣子就此代代流传,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打开一看,唾沫立刻流出,变成一只蜥蜴窜进一个宫女的肚子里。当日宫女便怀孕了。周宣王年间,她生下孩子并丢掉。
话本小说和戏剧剧本里,唱童谣的孩童始终都是神奇的未卜先知的存在。周宣王听到一个女孩唱到:"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
巧的是,这周宣王当时在外面,而这外面恰好就有一对卖桑弓的夫妻。于是宣王就立刻下令捉拿他们。幸运的是这对夫妻跑出来了,在逃亡的路上捡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那名宫女生下的孩子,也就是日后的褒姒。同时也是童谣中那个灭亡西周的人。
如此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却让无数古人深信不疑,他们都深深的相信,这就是褒姒灭亡周国的前兆。但真实的褒姒,不过是褒国一个普通的美丽女子罢了。史官们为了矫饰男权社会下那些男人的过失,为了将褒姒灭国的说法讲的有理有据,竟还编了一出这般没道理的神话,实在令人嘘唏。
(2)、"祸水"褒姒,如何灭周。
虽然给褒姒设置了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身世,但流传下来和她有关的传说却并没有多少离奇之处,甚至有些许滑稽。历史上也没有太多和褒姒有关的事件记录。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的是,这位褒国的美人,是位冰美人。
这位美人据说从出生到烽火戏诸侯之前,几乎没有笑过。这让周幽王非常苦恼,想尽一切办法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相传,褒姒喜欢听丝帛碎裂的声音。于是我们的好丈夫周幽王当即就收集无数丝帛让宫女们撕给褒姒听。这一撕,果然,褒姒笑了。但是我们的冰美人是有审美疲劳的,没过多久,她对丝帛碎裂的声音就免疫的,此后也不再笑了。这又让周幽王无计可施起来。
有一次,他无意间点燃了烽火,诸侯都赶了过来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们惊慌失措的样子,竟笑了起来。这让周幽王高兴坏了,等诸侯走了之后又点燃烽火,反复多次。后来诸侯们就不再相信他了,等到申国大军兵临城下,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援,却发现诸侯一个都没来。最终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周国被灭。乍一听,这不就是中国版的"狼来了"吗?
历史上流传最广,也最为人们接受的褒姒灭国,就是这么来的。但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却根本经受不起推敲。
二、但其实,烽火戏诸侯一事不过是史学家的矫饰事实上,烽火戏诸侯这一说法,仔细推敲之下,其实漏洞百出。
首先,在战国竹简上,并没有发现对"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的记载。史学界中对"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也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史记》记载的,不过是当时民间流传的小说之言。其次就是,使用烽火传递消息这一手段从秦汉时期才开始,而西周时期主要是使用击鼓。
而假设我们再退一步,假设西周使用的就是烽火。但是,我们且细想,西周的面积并不算小。各个诸侯到都城的距离都将近千里,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当天就从自己的封地赶到都城的?更何况,古时的交通极其不发达,再加上地势的崎岖,难不成,他们也有儿童唱童谣,提醒他们提前前往周国都城?这显然是"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的最大漏洞。
所以,"烽火戏诸侯"从这里看来,或许根本就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甚至有可能是史学家自己杜撰出来的。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掩饰西周灭国的真相。将西周统治者和领导层的无能,将西周暗地里的权势的争斗,都化作褒姒一笑。将这灭国的罪名,让一个无辜的女子来承担。
但也不能说褒姒与西周灭亡无关。还是有关系的,只不过褒姒不是西周灭亡的“加害者”,而是“受害人”。褒姒只不过是被迫卷入了西周末年的政治斗争,并最终成为西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1)、西周灭国是必然,褒姒又被迫卷入新旧贵族之争
首先,我们要知道,西周灭国,几乎是必然的。第一,整个西周时期都面临着西部部落的入侵威胁。当然在平时,这也只是一个威胁。毕竟两河防线不被突破,西周还是处于安全状态的。第二,周幽王本身就是一个沉迷酒色,不理国事,并且重用佞臣的昏君。在这样的统治者领导下,周国被灭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褒姒不巧的就是在西周将灭之际,成为了周幽王的王妃。
上述两条,都是西周灭国的定时炸弹。而西周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将上面的定时炸弹引线点燃了。
我们知道,西周灭国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申国联合了犬戎,一起进军攻打周国。而联合犬戎的,却是西周曾册封过的侯爵——申侯。
夏朝之时,四岳之后被册封为申侯。这个爵位从此时代流传,周武王时期,封伯夷的后人为申侯。到了西周末年,申侯的之女,嫁入了西周,也就是周幽王的皇后。
在褒姒得宠之前,申后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再加上申后为周幽王诞下了太子宜臼,申式一族,当时在西周统治的各个诸侯国里如日中天。但是这让另外一群人非常不高兴——新贵族集团。
当时的西周朝堂之内,存在两股政治集团势力,从周宣王时代就执政的一批大臣、贵族,他们秉持国政,而申后作为旧贵族,也是这一派势力的一员。而周幽王当时所重用的一个佞臣——虢石父,就是新贵族集团的代表。新旧贵族一直在明争暗斗,为的就是夺取政权。而当时申后为周幽王诞下了太子,申氏一族几乎权倾朝野。而就在这个时候,褒姒出现了,并且很快周幽王的心思就全去了褒姒身上,这让新贵族集团看到了突破口。
(2)、新旧贵族之争,褒姒和申后都是政治战争的炮灰。
褒姒得宠之后,没过多久,申后就被打入了冷宫。申后的皇后之位也被废去,同她一起被废的,还有太子宜臼。并且,周幽王还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申后无奈之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偷偷逃亡回到申国。但事实上,所谓的偷偷又怎么可能真的瞒得过天子的耳目吗?只不过刚开始,周幽王还念及往日的情谊,没有赶尽杀绝罢了。
这个时候,虢石父出现了。他当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在周幽王耳边进谗言,说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之类的话。再加上其他新贵族的忽悠,一来二去,周幽王就决定痛下杀手,派人追杀申后。同时,派兵攻打申国。但是,这些年他不问国事,沉迷酒色,奸臣乱朝。西周的军事力量早已下降许多,再加上申侯得知爱女遭受如此待遇之后,一怒之下联合了犬戎和缯国,攻打西周。而这条导火索,彻底引爆了潜伏在西周西部的定时炸弹。西周伐申,却反被突破了防线,整个镐京西部的布防土崩瓦解。
毫无疑问,西周败了,而新贵族妄图控制政权的野心也到此为止了。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新的政权诞生。
但当时西周和各个诸侯都严格遵循周礼,所以即便新的政权诞生了,他们也不会让自己背上违背周礼的恶名。于是,他们选择了矫饰,将西周灭国的责任,推卸给了褒姒,认为是褒姒乱朝,申后为周除害。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合情合理,男权社会下统治者的面子和声明,只需要牺牲一名女子便可以了,真是一群"有出息"的男子。
结语:封建社会的史官们,为了矫饰男权社会下统治者的无能,最终选择了让一届弱女子来背负这骂名。为了这骂名来的有理有据,甚至不惜编造出一系列的谎言。无论是所谓的宫女生褒姒,还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都不过是这群"一钱不值的没出息的男子"所编造出来掩饰自己无能的借口。可怜褒姒之流,本就浮萍无根,却还背上了这千古的骂名。可悲,可叹,可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