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空中大救援,开启中国直升机航空救灾
2008年5月12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这场浩劫使8万余人失去生命或失踪,并造成37万余人受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特大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地震。
首降震中的陆航黑鹰直升机
由于地震灾区地处高原山区,地形复杂,地震发生后大量道路被毁,交通中断,通讯失联,震中大量受灾严重的地区成为孤岛。灾情不明,救援力量和物资进不去,伤员撤不出来,使救援工作异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直升机空中救援成为了很多灾区唯一的希望,大量直升机被调集进行救灾工作,建立了大量空中生命线,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这样的救援场面随时随地发生着
曾经有人问笔者,怎么评价12年前的那次空中大救援?笔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空中救援行动,让全社会自上而下认识到直升机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大大促进了中国直升机设计、制造工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军民结合的常态化直升机应急救援体系。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中国直升机航空救灾时代的“元年”!
黑鹰直升机卸下物资的同时运走伤员
我们先看看08年汶川地震时中国军民用直升机的状况。在当时的救灾中共计调集百余架各型军民用直升机参与救灾任务。其中陆军航空兵部队是主力,并有少量空军航空兵部队直升机参加,部队合计出动共99架直升机。出动的型号包括S-70C“黑鹰”,米-17/米-171/米-17V-5/米-17V-7,直-8A/直-8K/直-8KA,AS332L1“超美洲豹”等运输直升机。民航调集12家公司共37架直升机参与救灾,机型包括S-76,S-92,米-8/米-171,米-26,AS332L1/EC225,SA365/EC155,A119等型直升机。另外中国海上救助队和香港政府飞行队也分别派出EC225直升机参与救灾任务。
米-17V-5是救援的主力之一
民航的米-171直升机装卸救灾物资
对于这些直升机在救灾任务中一共飞行了多少小时,运送了多少人员和物资现在已无从查证,但是当时直升机是很多灾区唯一的生命线,确是不争的事实。当年成都附近的几个机场异常繁忙,各型直升机不停的起飞前往灾区,送入救援人员、物资和设备,并在返程时运出伤员和受灾群众,在灾区地面交通恢复之前,这些直升机成为灾区唯一的依靠。
当年成都附近的机场停满了救灾的直升机
整个救援行动期间,共有两架直升机因事故损失。其中原成都军区陆航2团的一架米171直升机LH92734号在撤离伤员的飞行中因恶劣天气撞山,造成6名机组人员和12名群众不幸遇难。另一架损失的直升机是海直通航的民用AS332L1型B-7960号,在起飞时碰撞障碍物而倾覆,直升机报废,所幸无人员伤亡。这也反映了当时救援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难!
LH92734号直升机残骸
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时,汶川地震直升机救援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而汶川之后全社会对直升机的重视程度急剧升高,对暴露的问题和不足全面补齐,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这样的悬停显示了陆航飞行员过硬的技术
米-26直升机无疑是救灾的亮点
首先是直升机数量大幅增加。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成立于1986年,到2008年汶川救灾时已经过了22年,直升机总数当时是400多架。这其中还有部分无法参与救灾的武装直升机和教练直升机,实际可用于救灾的直升机数量不到200架。除去战备需要的值班机和维护保养中的直升机,汶川救灾几乎把陆航能够调集的大中型运输直升机全部调集了过来投入救灾,但数量依然不能满足需求,还需调集部分空军直升机参与行动。民航方面当时拥有的商用直升机数量为249架,但大多是小型直升机,中大型直升机全部到了四川参与救灾。可以说当年的救灾是集中了全国所有可用的军民用直升机。
连空军专机都被调来救灾了,可见直升机数量短缺严重
民用直升机在机场集结待命
12年过去了,中国直升机的拥有量有了成倍增加。军用直升机方面,陆航部队直升机的数量到2016年8月时就突破1000架,只用了短短8年,这其中大中型直升机约占一半。民间通航商用直升机的数量到2019年底为719架,其中6吨级以上的中大型直升机为127架,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应急救灾任务。如今中国可用于救灾的直升机数量已经大为增加,如再遇汶川那样的救灾行动,一两个战区陆航旅的直升机就可完全胜任,无需再全国调集支援。
海上救助队的H225直升机也参加了救灾,并凭借其专业能力取得不俗成果
其次,适用于高原地区飞行的直升机数量大幅提高。汶川救灾时,除了黑鹰、米-17V-5/V-7这几型直升机以外,其它型号的直升机都无法在高海拔地区执行任务。本来直升机数量就少,可以执行高原任务的就更少,因动力不足问题而不得不返航的架次不在少数,大量直升机只能被用于低海拔地区的救灾飞行。所以汶川救灾以后,不管是部队还是民间在采购直升机时都非常注重直升机的高原飞行能力,航空工业在研制新型号直升机时也将升限6000米时携带600公斤商载飞行600公里的三个“6”高原指标列为新研直升机必备的性能要求,各型新研直升机都必须进行相应的高原试飞。这一举措对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涉及直升机发动机和整体设计多方面领域,大大提升了国产直升机的性能水平和应用范围。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将高原性能作为硬性指标加以推广的国家。
米-17V-5现在已经是陆航的主力之一
如今中国已经拥有大量可执行高原飞行的直升机,军用的如国产直-8G高原型直升机,直-20战术通用直升机,进口的米-171E直升机;民用的如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2E中型民用直升机,俄罗斯米-171A高原型直升机,卡-32直升机等,高原飞行能力大大提升。这些具备较强高原飞行能力的直升机,正在逐步成为主力装备。
AC313直升机的高原性能相当不错,曾飞到7000米
再者,直升机机载设备得到了极大完善。汶川救灾时,陆航部队装备的直升机大多是只具备基本飞行仪表的“裸机”,夜视系统、气象雷达、导航雷达、探照灯、防撞雷达、卫星通信设备这些专用设备的装机量非常有限,使直升机在山区的飞行活动风险性极高。在救灾期间,直升机在山区飞行时受地形影响严重,通讯非常困难,经常中断,后期甚至不得不调集空军的战场通讯中继机和预警机在空中进行通讯中继和指挥。
救灾时的直-8K和现在的直-8K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直-8K装上了很多新设备,能力更强
汶川以后,部队的直升机根据需要陆续加装了专用设备,特别是在直升机上普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动中通卫星通讯系统,使直升机具备在全疆域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的能力。在最新的直-20直升机上,我们可以看见非常齐全的机载设备,除了战术需要的电子干扰设备以外,飞行员夜视系统、集成了导航、气象和防撞功能的新型多用途机载雷达、卫星通讯系统都作为基本设备配备,这些直升机在未来执行救灾任务时,将具备更好的恶劣天气下出动能力以及更高的安全性。
这是两架曾经参加过救灾的米-171,但是如今已经安装了大量专用设备
最后,除了部队军用直升机大幅提高以外,民用救援力量的发展更为迅速。汶川地震直升机救援给民间通航公司建立了非常好的市场认知,各通航企业纷纷开拓需要市场化运作的直升机航空救援业务,采购了很多可以执行EMS(紧急医疗服务)的专用医疗直升机,并建立了和医院、应急办密切协作的空中医疗体系,这套体系在平时可以为病患提供商业医疗救助,用于救灾时可以执行伤患转运任务。这些医疗救援直升机上有专用医疗急救设备,可大大提高重伤员的存活率。这些直升机的机组人员还经常进行专业空中救援训练,有些甚至开展直升机空中编队飞行这类高级别飞行训练,对执行救灾任务有很大帮助。
未来的直升机救援中,直-20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汶川地震过去12年了,现在的中国直升机航空救援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一套完整的军民结合直升机航空救灾体系已经初现端倪,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能在各种救灾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再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这些救援力量将为挽救生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