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财政赤字货币化,借钱好还是印钱好的激辩

最近专家学术圈掀起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有人支持,说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了;有人反对,这会打破我国稳健的财政体系风格,埋下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的隐患。

他们都用一堆学术名词和专业用语,讲的袅袅婷婷,云山雾海,一般老百姓听不明白。我用通俗易懂的话给大伙说说这个事,然后大家听听正方和反方谁有道理。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大家都好理解,就是政府收入少,支出多,入不敷出的资金缺口那一部分。就和你们家到月底了,万一钱不够用了,还得上微粒贷、花呗借点钱周转一下是一个道理。

财政赤字货币化,借钱好还是印钱好的激辩

那么,政府一旦出现财政赤字怎么解决?通常的做法是,借钱。通过提高财政赤字预算的上限,继续面向国内和国外发行国债,国内的商业银行、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个人来认购国债,国际上感兴趣和有信任感的资本也来认购。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解决资金缺口和财政赤字,将来用税收慢慢偿还这些国债,并在将来逐步降低赤字水平。这个闭环的假设前提,一个国家的GDP蛋糕是在不断做大,那么作为切蛋糕的手段、政府收入的税收,也是会随着蛋糕做大慢慢增长,那么只要税收的增长率,超过赤字增加率,这个资金缺口政府将来是可以还上的。

大家听了会说,漂亮。这样不挺好么,政府提前花钱把事干了,以后还能把欠我们的钱也还了,两全其美的好事啊。那就这么干呗,那还闹腾什么财政赤字货币化干啥?

好,我们接下来说说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个什么鬼?其实,它说的还是政府发债借钱的事。但是这一次政府发债的时候,认购的对象不再是单位和个人,商业银行以及国际资本,而变成了中央银行一家,独家认购。

也就是说,财政部可以不用开口向社会上借钱,也不用向国际资本借钱,而是直接向人民银行打白条借钱。都是自己人,一切都好说,那么一二三,成交!

如果政府国债发行不面向社会,由央行独家认购,国债操作空间可就大了。

一来资金利息可以自己确定。而不像国债发行那样还要询价招标,必须要支付一定的资金成本吸引大家,才能确保发行成功。

二来想发多少就发多少了。面向社会发行,还要考虑社会认购能力和资金承受力,但是面向央行发行国债,就可以对认购能力忽略不计了。因为人民银行是发钞机构,理论上来讲它认购国债的能力,是没有上限的。你懂了么?

所以,要不要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用人民银行经济学家马骏博士的比喻,就是今后的财政货币政策,到底是要借钱,还是印钱?

财政赤字货币化,借钱好还是印钱好的激辩

面向社会发行国债,那还是借钱;但是面向人民银行发行国债,那就是印钱了。借钱,依然是有成本的,还要受有人大约束,存在制衡和顾忌;印钱,那就是财政部向人民银行打白条,成本可能很低甚至没有,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绕开硬性约束和制衡,其结果很容易引起货币超发。

借的钱,涉及众多机构和个人,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还本付息;印的钱,仅限于财政部和央行之间的交易,还钱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我没说错吧?

而且,如果从左口袋人民银行,直接印钱给右口袋财政部,会让有关方面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了,会形成发行货币解决问题的依赖性,然后忽视了精简机构、厉行节约、压缩财政开支等措施。会在超发货币方面服用上瘾,越发越上瘾,越印越兴奋。美国总额24万亿美金的国债,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那么,几十年如一日的财政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啥近期会有人提这个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事?这还不都是疫情闹的。疫情导致我们经济出现较大下滑,不仅税收锐减,而且为了抗击疫情,国家和各地政府财政支出巨大。一句话,这几个月政府钱挣得少,钱花的太多,财政赤字肯定增加。

财政赤字货币化,借钱好还是印钱好的激辩

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和刺激经济,政府一直在酝酿要发行特别国债的事情。据说这一次的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很大,因为规模小了解决不了问题。但是规模大了,一个要考虑能不能发行的出去,毕竟市场资金面也不是特别宽裕;二是资金成本也要核算一下,现在国债利息都在3%左右,规模大了还本付息压力也大。

于是就有专家智囊站出来,告诉上面:要不这一次的特别国债,咱就别向社会上发行了,直接让央行独家认购。这样的话,资金成本可以商量,规模咱们自己说了算。咱也不敢说,他的话完全没道理,但是这个建议一出来,就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严谨的专家学者纷纷予以批判炮击。这说明,财政部直接向央行借钱这一招,至少目前来看还是个风险系数挺高的招数,不宜采纳。

以史为鉴,这方面著名案例就是国民党政府1948年金圆券的故事。1948年8月,国民党废除法币发行金圆券,开始总额控制在20亿元;头三个月币值稳定,物价稳定,大家以为货币改革成功了。

但是没多久,战争需要大量经费,国民党政府为了应付经费短缺,很快突破货币发行上限,截至到1949年6月,印发了130万亿,是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时印发总额的24万倍……

道理很简单,打仗开销巨大十分缺钱,但是老百姓肯定不会再买国债了,国外贷款也越来越少了,财政部捉襟见肘,急眼了只能从自己家的中央银行借钱,去购买物资,发放军饷,以及用于公共开支。

财政赤字货币化,借钱好还是印钱好的激辩


这不就是典型的财政货币化案例么,而金圆券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物价真的上天了,社会动荡,老百姓民不聊生。今日津巴布韦恶性通货膨胀的悲剧,其实在1949年的中国,早就上演过同样的悲催惨烈剧情。

当然了,咱也承认1949年的事,有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但不管何时,财政直接向央行借钱这事,需要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制衡机制保驾护航。一旦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特别容易走向极端化的财政货币扩张之路。印钱解决问题的凯恩斯主义,假如被习惯和依赖,很容易走上印钱上瘾、货币超发的不归路,引起严重的汇率贬值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再说了,目前这么做也是违法的。根据1995年《人民银行法》中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规定,央行不可以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所以有人又说,过去几十年了,《人民银行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加以修改了。为了让自己的理论得到重视,居然还建议大动干戈的修改法律!在金融体系面前,还是谨言慎行的好,专家不要说话不负责任。

有人说,那为啥美联储可以这么做,直接购买国债。大家要注意,全世界只有一家美联储,它多印的美金钞票,可以输出到全世界各地,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货物,咱们做不到啊。

既然做不到美元那么霸蛮,那么在财政赤字货币化上的举动上,还是不要轻易越过雷池。如果政府要在借钱和印钱之间选择,至少老百姓觉得您还是借钱靠谱一些!

喜欢的要关注啊,以后精彩不断!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