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前言:

八年抗战,无数英雄儿女奉献出珍贵的生命,无数鲜血沾满了我们的大地,为他们致敬,有他们也才有了现在美满的生活。其中白孝伟先生在《瞻仰滇西抗日纪念馆》写到“忠祠碧血千秋在,暗淡苍穹百万星”。这贴切地形容无数中华儿女卢沟桥事变起拉起的十年抗战的铁骨铮铮,以生命为代价守卫中华大地,在危难之间撑起千古华夏的脊梁。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一.抗争之战略

抗争的过程中,许多先烈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世世代代都将铭记在心。漫长的抗战路程中有种各式战略,其中有许多“土方法”是的人民凭着自己在生活中总结的朴素经验,给军队提供各种破敌的奇妙方法,为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八年抗战历程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日本国内外各类事件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日本当权者生出了入侵占领中国的臆想并且在卢沟桥暴起发难打响了二战日本侵华的第一枪。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1931年中国开始全面抗日。紧接着,血淋淋的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对一个身处半殖民地社会泥沼的国家在军事科技上的碾压。在很多战场上演着配备着先进武器的日本士兵对中国士兵的单方面的碾压,可能在很多日本士兵眼里奋起反击的中国士兵像是不屈的蝼蚁用尽身躯中的每一丝力量在反抗着。

最终,中国人扛住了这些压力。在国际方面,把日本法西斯的力量拖在了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在国内,中华民族抵住了日本军国主义带来的高压无数的英雄豪杰用自己的血肉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谱写了一章章的英雄史诗。最终在国内外压力下日本。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在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标志着二战结束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进行。其中重光葵身为新任外相,他且代表日本政府和日本天皇、梅津美治郎代表陆军的参谋长,他们在帝国大本营中的投降书上签字。在中国境内,于1945年9月9日上午,日本在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在中国(民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但是,在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之际。日本士兵依旧负隅顽抗将日本军人的顽强和倔强展现得淋漓尽致。你永远想不到穷寇能有多疯狂。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二.疯狂的日本军人

在曾经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日本侵略者往往是疯狂而偏执的,尤其是底层的日本军人士兵,不管如何,那些偏执的日本军人都会认为日本投降只是所谓的中苏放出来动摇他们的假消息,只有坚持不懈地才能为他们伟大的日本天皇鞠躬尽瘁。在中苏大军的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军队很快有了相当的劣势,但是日本军队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一项就是炮楼。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三.日本残军

炮楼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作战的建筑武器,但是这并不是一直配备着大炮的楼房的武器反而更像是一种堡垒。这类建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墙面有一定数量的孔洞主要用来观察远近状况以及进行射击;下部主要用于储备粮食弹药满足军队的日常补给。在当时的战争中出于各种战略意义日军在中国的各处战场修筑了许多类似的炮楼。这种炮楼对于当时军备落后的中国游击队来说就是一个铁疙瘩。这让游击队不能对日军残留进行强有力的清剿,如果进行强攻却会造成大量伤亡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就这一特殊点就给予当时对残存日军的清剿工作很大的阻力。而这时一个平平无奇的农民就给游击队提供了奇妙的土方法。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四.土方法消灭鬼子

面对这种日军死守的铁疙瘩,中国游击队根据建议农民的方法用尸体焚烧的臭味把日本侵略者熏出炮楼。此方法是将杂花杂草作为燃料之物,在把动物以及日军的尸体放在上边助燃,随着风向将味道送到炮楼里。因为炮楼的建筑结构相对封闭这不利于风的流动,所以尸体焚烧的臭味会慢慢在炮楼内聚集。时间一长炮楼内便会集聚让人无法忍受的臭味,很快日军便会忍无可忍在这恶臭的楼房中鱼贯而出。这种方法很简单,原理类似于用浓烟将啮齿类动物从地穴中逼出。但这种简单的方法却很有效地将日军从炮楼里逼出效果显著。

日本人藏在炮楼中,游击队久攻不下;一农民路

但是这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没人想到。而这个老农匆匆来匆匆走,提了一个毫不惊艳的计策,他的一个举手之劳,竟不经意间助推了历史的变程。随后他便消失在人群里,连他的背影也没留下,犹如森林中的一滴水。他在人们中来,也在人们中走,毫无叹息之言而历史也是如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不是一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霸主,而是底层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的人民。

抗日战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之战,而正是集全民族之智慧,我们才坚持到最后。向所有为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的中华儿女致敬!

大家是否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变革,我将与你同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