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谈一谈中华之变到崖山之战

从上古炎黄到清,中华遭遇的真正灾难一是两晋南北朝而并入隋,一是五代十国两宋而并入元,清军入关后也曾干过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这个过程相对短,五胡十六国时期那是满目疮痍,妖孽横生,人吃人,双脚羊,双头生,雌雄幻化,匪夷所思,所以中华之变最惨痛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某种程度上是跟曹魏的社会价值观转变有关的,曹魏时期开始从秦汉儒道渐进到实用主义,用人开始从品行第一向能力第一倾向,直到两晋南北朝时起开始崇尚佛家,这从世道真实看是存在有心理补偿嫌疑的,因为佛家有三渡之说,更是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而后到隋唐北宋基本存在两种以上的价值观碰撞,至南宋理学盛行。

社会理念和信仰的转变和复杂多变必然会引起社会动乱,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所以从曹魏后,即迎来了中华的第一次大震荡和波劫,也是表现的最残酷。

谈一谈中华之变到崖山之战

经由两晋南北朝后,隋唐是中华和少数民族碰撞后的大融合,这个时候的盛衰是很明显和尖锐的,进入五代十国两宋后,又在重复上一次的浩劫,之前如果还可以说是社会价值观和信念的变化,从唐朝中后期到北宋,在体制上又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军事外放,枝强干弱,到北宋太宗时进而变成了书生治国治军(注意这里的书生与现在的学习知识不是一个性质)。

两宋与两晋是有很多相似点的,不同的是隋灭陈的碰撞程度相较元灭南宋来说要小,这是三观与体制变化结合后的必然结果。

不知何时起,很多人都认为崖山之战后,再无中华,那么再无中华的说法对不对?时间不对,应在崖山之前,至早的隐患可以追溯到五胡十六国时期,从体制观念说应从宋太宗时开始。北宋的政治体制其实是很先进和超前的,具备很多当前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无奈是太超前了,不符合那个时候的外围环境,内部经历的创痛和转变也还未修复和成熟。

谈一谈中华之变到崖山之战

那么,为什么说是在崖山之前?单说靖康之耻,两帝及妃嫔大臣大几千人全被掳去,妃嫔等大多成为慰安妇,其中赵构的生母就被金国一将军霸占多年,还生了两个孩子,那时除了李纲和宗泽等还拼命抵抗外,其他都是跑路,那个时候比西晋末期还是好很多的,这样的表现实在是奇耻大辱,哪有半点中华之为!而九王赵构呢?

除了跑还是跑,以致后来吓的生育能力都没了,还有之前我们说的中兴四将,除了岳飞,其他也都有跑和躲的嫌疑或惯性,从靖康之时,中华气慨已是丧失过半,等到陆秀夫的表现也只是回光返照,徽钦二帝的表现估计给后来的明庄烈帝提鞋都不够!

谈一谈中华之变到崖山之战

那么,为什么又说是从宋太宗开始?宋太宗的能力相比宋太祖那是相差很多的,他除了继承太祖的定制外,并无作为,但太宗最大的罪过是对太祖书生治国的误解,太祖时的确提升了文人地位,但他对文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从他与赵普的对话中一目了然,大意是国家不能依仗书生

太祖是五代末宋初的牛腿将帅,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有套武功叫太祖长拳,不然以当时太祖在后周的地位,并不是绝对的优势,那么多牛人服他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喜欢读书柴荣是知道,但他的将帅才能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今天叹息当时不能完成中华一统的原因,一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早死,一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早死,两人都是没过五十岁就挂了。

谈一谈中华之变到崖山之战

太祖后来表面抑武是因为他自己足够牛腿,而太宗这方面相比太祖差太多,又领会不了太祖本意,一味贯彻书生治国,以致后来韩琦对狄青说,即使他统一天下也比不得状元及第来的光耀,可见太宗犯了多大错。不过哲宗之前,北宋的皇帝也还有所希图,可惜更多表现的还是文人内斗,包括很多大家推崇的苏轼等。我后来寻思,为啥后来有人要从南宋的崖山开始说再无中华,大概是因为南宋孝宗后的作为,孝宗乃太祖七世孙

谈一谈中华之变到崖山之战

也从孝宗开始,宋的帝位又回到了太祖一脉,不管太祖咋死的,其时也算上邪的还报了,所以至此再现太祖要比太宗一脉能体现中华,当然这也被一些人误作为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原因之一。而从整体看,不能说再无中华,至于中华之弱是可以追溯到更远的,也更加的复杂和深层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