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文化直男的“日常”生活:放浪形骸之
魏晋南北朝,一个动乱的时代,历史上跨越三百多年,时局混乱,各种独立政权并存,三国鼎力,西晋统一,再到南方东晋政权和五胡十六国的北方混乱聚居。在这样动乱的年代,民族文化不断交织,造就了一个社会动荡不断,但始终没有停歇发展的社会,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宗教发展都能很好的发展,魏晋时期也孕育了很多文人义士。
魏晋名士
在魏晋时期,大部分的学者文人、达官贵族的目标都不是在官场摸爬滚,而是一身反传统的儒雅士气,向往自我的精神世界,不寄托于官场带来的名利,只喜欢在自己的圈子中感受和朋友分享诗句的乐趣,往往在魏晋时期这样追求自我的人,在后世我们一般都称为“魏晋风度”和“魏晋风流”
文化发展上的“魏晋风流”和“魏晋风度”们“魏晋风度”指的是在魏晋时期,文人们拥有坦率直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新脱俗的性格特点。而“魏晋风流”则相差不远,指的是文人们放荡不羁的人格特征,和直率的表达,就如我们现代的“直男”的定义相差不远。
潮流的魏晋“直男”们在现代我们应该如何称赞他人长得好看?长得高又帅?你可是真的太美了姐妹,涵养高、年轻有为、文艺、古风、时尚、哥特、嘻哈等各式各样的称呼?在遥远的魏晋时期,这群魏晋潮流的“直男”们可别有一番风味,应该能让你大饱眼福。
嵇康
在我们现代,经常谈论起古代的美男子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想到,高挑的身高,眉宇间带着一丝丝的凌然整齐,白白嫩嫩,浓眉大眼,甚是撩人。
可能谈论起魏晋时期的古风美男,可能大家会想到这样的面貌,但距离现代遥远的魏晋时期可能没有我们现代的审美观的,而艺术家的性格都是自由奔放不在意他人的目光,接下来的魏晋时期的“美男子”们可能会让你们感受到大吃一惊的震撼。
在魏晋时代,文人雅士们一般个性十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装束较少,能搭配的穿搭也较少,更别说穿出什么样的花样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们一向向往自由,这样奔放的性格的,穿衣上也不太讲究,古代繁杂的各种坐姿、站姿礼仪全都藐视,无论是穿衣还是礼仪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而这恰巧是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的风格特点。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山涛在魏晋时期,最出名的7位文人雅士,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书上的人物,在魏晋时期的末期,这群爱好文学的文人雅士经常在一起发展创作,光是记载的画风就能看出他们的自由奔放。
下图这名正襟危坐的“美男子”正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年长的山涛,也是的竹林七贤天团的“时尚领导”,蓬松的薄衫、洁白的丝绸,怡然自得的模样,上身展现自己的肉态美,一边抱着自己的腿,一边在惬意的享受生活。
山涛
从这简单的衣装上我们就能简单的概括出魏晋时期男子们的穿衣,穿的少、敞开衣襟,酒到高兴之处袒胸露怀,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一群人文雅士都在为“逍遥自在”而代言。这样的穿着也正是魏晋时期的潮流。
魏晋时期的“美男子”们的标配,衣服穿着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为了展现自己风度翩翩的形象。对于这样的穿着,在魏晋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世说新语》中,曾这样对竹林七贤的嵇康这样描述: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独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在遥远的魏晋时期,这样一群袒胸露怀、衣冠不整的文人义士,自由奔放的精神世界,放到今天的现代,可能会格格不入吧。
嵇康
饮酒享乐的惬意生活在魏晋时期,人们的发展也还算迅速,虽然战乱纷纷,但是制酒方面却小有成就,大街小巷都有酿酒的工坊,酒成为了一种平民化的饮品,在我国著名记载魏晋时期的书籍《齐民要术》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和当时酿制酒制曲的工艺。在发展不强的魏晋时代,光是制造酒的方法就多达40余种,每一种从选料到酿制发酵都有详细的记载。从这儿我们也能看出,魏晋人们对酒的迷恋和痴狂。
阮籍
对酒的痴狂和迷恋,是当时魏晋人民普遍的景象,而著名的竹林七贤都是喜爱喝酒的角色,经常三五成群到山林中小酌两口,快意灵感到达之时便创作诗词,在这种以酒散发人格魅力和写作天赋的状态下,创作出了一堆供后世欣赏的书籍。
魏晋时期的玄学在现代都还隐隐若现的玄学,在当时发展力不强盛,对世界“挖掘”不深的魏晋时期,很多文人雅士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有玄学。
玄学的“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之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总是天马行空,不贴合实际生活的。在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很多文人、雅士、士大夫在“职场”上不顺利,产生对官僚机制的失望态度,愤世妒俗的情感表现,加上自己天马行空追求自由的思想,玄学就成了当时的文人雅士酒桌上经常谈论的内容。这个话题也适合在酒桌上放飞自我,换做现代,这就是一种自我宣泄的表现形式。
竹林七贤-喝酒下棋
最早期掀起“玄学”的风尚是曹魏时期,达官贵人们对:《老子》、《庄子》、《周易》等三部名作进行解说和研究,其中的自然和道法深刻的影响了当时讨论的达官贵人们。
何晏、王弼(建安七子王粲的孙子)道教改革魏晋时期的玄学在上层的达官贵人们之间兴起,当时的佛教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当时主流道教的地位显然受到了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地位,道教文化也得迎合时代的改变,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
为了不被佛教代替,道教的风格就要有所改变,此时何晏和王弼就站出来为道教出谋划策,自身追求的“无为”开始投入道教的改变之中,试图将生活中的自然观念和道教结合起来。
何宴、王弼
竹林七贤此也各有见解,各分春秋,分成了三大门派,第一门派为嵇康为代表、第二门派为阮籍、刘伶、阮咸为代表,第三门派为王戎、山涛、向秀为代表。
第一门派极力反对儒学,第二门派认为儒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也算包罗万象,第三门派却认为儒教、道教本是一派,没有太大的区别。
与酒地位相当的“毒药”五石散可能会有人开始疑惑了,什么是五石散?根据历史的记载,五石散是一种粉末状的药品,用石钟乳、紫石、白石英、硫磺、赤石五种石头制成的药品,长期服用会慢性中毒致死。
五石散成分
这种会致死的“毒药”在当时是文人雅士的追求的上流“药品”,服用五石散的人会全身发热、血液循环加快、人会开始慢慢变得兴奋起来,还需要服用冷品来缓解药物的作用。而上文说道,魏晋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穿着随意奔放,可能和散热有关,而袒胸露怀的习俗可能也是因为五石散。
宣扬玄学和保持道教注意的何晏就是五石散的“忠实粉丝”,在《世说新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文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即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这其中不仅记载了何晏的身姿,还描述了五石散的功效。
何晏
虽然有短暂让人拥有面色和保养的功效,但是他的副作用也很明显:“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就如同你生了一场大病,身体虚弱,面无血色,精气神尽,副作用还是十分的明显的。
酒和五石散是当时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官们的消遣之物,也是“聚会”时的助兴之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著名的诗人,都喜欢用这两样东西散发自己的才华横溢,宣泄情感,换做今天,就如同美酒和香烟的组合一般,是部分人的爱好追求,但过度了始终是有害自己的身体。
魏晋时期壁画
结语总体上来看,魏晋时期达官贵人们的豁达开朗和穿着上的自由奔放,都是震惊了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思想的,也看出我们的酒文化历史悠长。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文人们在山林中惬意交谈,创作佳作,不同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
但魏晋时期的动荡却不能将此惬意生活持续,不过这样的“玄学”思想却是这群文人们躲避世俗和对美好生活的展现,可谓生不逢时,动乱的战争和政治始终不能让这群文人们到达理想的“世外桃源”,只能通过酒和五石散来寄托于短暂的虚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