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打不下上甘岭,团长战后语出惊人:志愿军
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除了1952年之前的五次大规模战役之外,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志愿军在朝鲜击败强敌的经典战例。美军及其盟友在优势炮火覆盖之下,死伤两万余人都无法攻下上甘岭。事后不甘失败的美军军官总结败因,实在想不通,竟归结为双方兵力对比悬殊,称“中国军队一个团接近1万人”。这种说法实在荒唐,怎么回事呢?
朝鲜战场上,美军的火力优势及陆海空三军协同能力,是志愿军没有的硬件。所以美军官兵打不下上甘岭,只能勉强找其他方面的借口。战后一些美军军官写了回忆录,分析当时的战况。美军参战的31团长摩西曾经率领部队与我军在上甘岭交锋,此战他指挥两个营,主要对垒志愿军的135团。由于夺不下志愿军阵地,郁闷的摩西事后在自己的《不惜代价》一书中写到:“中国军队能够固守阵地,凭借的是人数上的巨大优势,他们的兵力至少是我们的4倍,可以不计伤亡保护阵地。”若如此说来,美军2个营约2400多兵力,志愿军135团如果真的4倍于敌,则兵力数竟高达9600人!
摩西的理论支撑,来源于攻坚战攻方步兵需要达到敌军3-4倍的规律。然而他忽略了一点,此战美军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美军一共打了190多万发炮弹。在饱和攻击下,任何守方军队都不会在阵地上布置密集兵力,否则显然就是白送人头。多次在朝鲜战场痛击联合国军队的志愿军,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么?事实上,135团隶属志愿军第15军,我军参战一个军总兵力只有4-5万人的规模,一个师才1万多人,具体到团级单位三四千人都非常多了,怎么可能会有“近万人”的步兵团呢?这种说法荒谬而滑稽,完全是美国人在为失败找借口。美韩军队在上甘岭投入的兵力总数比志愿军多出2万人左右,还占据300多门火炮及1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优势,出动数千架次战机轮番轰炸,却生生被志愿军挡了回去,这种战果着实难以接受。
其实在上甘岭,美军的关键败因只有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惜命”,与我军官兵形成鲜明对比。美军自恃火力强于中国军队,又有强大的空军支持,在作战时过分依赖自身火力的作用。上甘岭战役美军炮火凶猛,但猛烈炮火覆盖之下却缺少在最后时刻使用人力夺取阵地的勇气和能力,因为惜命而无法在最后几十米获得近战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