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口述一生中的至暗时刻,打胜这场仗,也
解读历史故事,点评历史人物。
引子毛主席这一生征战沙场,用兵如神,却也遭遇过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这不仅对于他自己而言至关重要,对于整个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也意味非凡。这又是怎样的历史呢?
01
1960年十月左右,毛主席的好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前往拜访毛主席,毛主席亲自在北京的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了这位好久不见的老友,在与毛主席的攀谈中,他向毛主席抛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毛主席这一生如此传奇,有没有遇到人生历史中最黑暗的时刻呢?
毛主席回忆到,在红军长达两万五千里的历程中,着实遭遇了一场事关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大事,那就是与张国焘在草地上的相互斗争。
与此同时,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张国焘也在香港的贫民区写着他的回忆录。这场与毛主席发生在长征期间的斗争,也让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折。他的回忆录,是唯一一则属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长篇叙事文。
毛主席所说的至暗时刻,恰恰发生在1935年的9月9日。当时张国焘身在左路军,他发令让陈昌浩这位红军前敌指挥部政委率军南下,以不轨之心想要将党中央分裂,当时叶剑英身为右路前敌指挥部的参谋长,在得知这个情况后迅速向毛主席报告。
毛主席得知后非常震惊,当即带领周恩来等人组织内部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为了免于红军的内部战斗,他们当即决定转移在右路军的红一和红三军,同时也将军委纵队一同转移,让他们先行出发北上,尽快脱离目前的危险境地。
02当时还有人主张用兵阻拦,但徐向前立即制止这种红军自相残杀的建议。第二天毛主席就出发北上,此时与他同行仅有七千余人,各个好似霜打的茄子一样,精神萎靡,衣衫不整。想想也释然了,毕竟他们红一与红四两军仅会师三个月左右,如此分开,岂不难受?
两天之后,党中央在俄罗斯内召开政治局内部会议,将红一方面军以及军委纵队整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毛主席等五人率领,继续北上,以方便行动。值此,毛主席非常坚决,一定要跨过前方的腊子口天险,因为他们无路可选,要北上只能走这一条路。
腊子口,地如其名,因为腊子在当地的意思就是极度危险的峡谷。毛主席一行人所在的甘南佚部,有如唐朝诗人李白所言的蜀道一般,奇绝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之国民党早已经在此地设置防御。
封赏当地的土司头领,更给予军需物品。不仅如此,国民党更是对当地的军阀头子加官进爵,将其编入国军,使其同国民党司令官朱绍良一同加大防御军事,防止红军突围。
红军祸不单行,后面又被国民党中央军从左右两侧包抄,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倘使北上红军无法占领腊子口,也就会身死其中。时任红二师师长的陈光和政委肖华带领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接下了这个命悬一线的艰巨任务。
03终于在9月16日的下午,他们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在地形所限的情况下,红军数次猛攻无功而返,始终无法接近桥头。时间来到深夜,他们决定更换作战方案,在经过白天的恶战之后,他们发现了敌人的疏漏点,即未在腊子口的崖顶设置火力,所建碉堡也无封顶,毕竟敌人也没有想到谁能越过腊子口的天险。
随后团长和政委兵分两路,一人带领队伍攀岩抵达敌人后方,一人继续正面突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红四团人马在腊子口这个有名的天险之上回合了,之后面对着战斗剩下的成堆弹片,聂荣臻不由感叹道,不是腊子口不险,也不是这条路不崎岖,若是我军率领一个营,又何惧十万的攻关之军?只不过我们的红军太骁勇善战,不可抵挡了!
结语
在这场奇袭敌人后方的战斗里,四团那位极擅攀岩的苗族红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和功绩却史册长留。得道多助的红军同时也得到了卓尼土司杨积庆的有力帮助,他并未选择阻击红军。
聂荣臻对于此次战役极为看重,因为腊子口的占领,使红军不再受限无法南去北走的困境,进而盘活了整个红军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