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报复轰炸东京,为何日本竟
珍珠港事件后的1942年4月,美国对日本东京进行了一次报复性的轰炸,并且大获成功。这次行动计划是由美国空军中校杜立特制定,因此被称为“杜立特空袭”。
(杜立特空袭)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次计划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美军轰炸机顺利地进入日本领空。那么,难道日本在战争时期,没有对东京设置防空措施吗?
实际上,为了防止美国人的报复行动,日本早在珍珠港行动之前,就已经将防御圈设置好了。由于日本和美国隔着太平洋,轰炸机不可能从美国本土来对日本进行轰炸。因此,山本五十六把防御的重点都设置在了太平洋上。日本总共在太平洋设置了三道防线,防线之间均有巡逻船来回巡逻。一旦有搭载轰炸机的航空母舰进入防御圈范围,日军就会毫不犹豫地调集舰队对其实施歼灭。
在日本军方看来,虽然美军轰炸机能凭借优秀的续航能力飞到日本领空,但却绝对不可能再返航回去。况且美国方面也没有必要一开始就让轰炸机进行自杀式袭击,任何一架轰炸机都是强大的战力,美军不可能白白浪费掉。
同时,哪怕美军飞机真的飞到了东京,如果日本本土也布置了大量防空设施的话,美军的轰炸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几乎就没有考虑过东京会被轰炸的问题。因此当“杜立特空袭”发生之后,日本方面显得非常震惊。
(珍珠港事件)
事实上,早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国就开始策划针对日本的复仇计划。1942年1月,杜立特正式制定出了奇袭方案。同年4月1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发起了行动。
在美军的计划中,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将会搭载16架中型轰炸机B25,前往西太平洋海域。尽管B25这种轰炸机的续航能力相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中型轰炸机无法在航空母舰上着陆。因此在轰炸行动结束后,B25轰炸机群将继续向西,前往盟友中国境内降落。
就这一点来说,日本其实从一开始就误算了美国在科技和工业上的实力。
不过,轰炸行动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大黄蜂号航母舰队距离日本尚有1200公里时,山本布置的日本巡逻船,就发现了航母的踪迹。尽管美军很快将日本巡逻船击沉,但自身位置肯定也已经暴露。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要想轰炸东京,就必须得立即起飞,但这将会比计划时间提前10个小时。并且轰炸机将会多飞300多公里,能不能飞到中国降落,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与机组人员商议后,杜立特为了避免日本对这一带的防御增强,最终决绝地下达了出击的命令,16架B25轰炸机随即向东京进发。
与计划中一样,轰炸机队伍在向东京进发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一丝的阻碍。他们顺利地进入了东京领空。
(罗斯福)
由于飞行在万米高空,美国轰炸机队伍并不是特别清楚地面的情况。因此他们迅速锁定了自己需要轰炸的工业和军事目标,在进行了一轮简单的轰炸之后,他们开始迅速向中国前进。
在撤退过程中,终于有少量日本战机对他们进行了拦截,但却没能击落任何一架飞机。
说来也巧,美军选择轰炸的那一天,日本人正好在东京搞防空演习。为了效果逼真,日本军方不仅燃放了不少烟火,还把有数的战机,都委派出来进行了表演。
日本的空中力量其实并不弱,但由于日本军方对东京绝对安全的自信,战斗机基本上都被派遣到了中国和东南亚、太平洋战场中去。这就使得日军在发现袭击后的拦截能力严重不足,美军16架轰炸机也因此全部顺利撤退。
不过,由于轰炸机是提前起飞,再加上不幸遇到了极端天气。美军想要飞到浙江未沦陷区加油的计划,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8号机,在燃油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最终只得被迫到海参崴降落,结果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扣押。
而其他的轰炸机,也基本上都因为燃油量不足,没能达成原定计划。他们大多在浙江省迫降。有几架运气不好的,还在跳伞时跳到了沦陷区,遭到了日本人俘虏。
这次行动,虽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从战略上来说,这次“杜立特空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凭借这次行动,罗斯福改变了国内士气低落的状况,美军开始信心满满地向日本发起全线反击。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立特空袭”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走势。
(参考资料:《太平洋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