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白先勇曾评价余秋雨:“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作为散文的集大成者,余秋雨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斐然,受到了不少文人学者的尊崇。但同时,他也是近20年来,中国文化界饱受争议的学者之一。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从余秋雨凭借著作《文化苦旅》,坐上了中国文化大散文的第一宝座之位开始,也就注定了他的生活将为世人所关注。为其带来最多非议的,莫过于与两任妻子的爱情故事,既美丽而又现实的故事。

下面,我们将从下面几个角度详细的分析,这位著名作家余秋雨以及他的情感之路!

一、余秋雨:时代的领路者

文学植根于现实土壤,这是从古至今的铁律。一个人若是没有经过现实的洗礼,所思所想都会变得浅薄。古人之中,如杜甫、白居易,仕途官场不顺,故而在诗歌上有自己的体会见解;而近代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其作品下也多见近代中国社会的境况。

余秋雨的散文之中,也蕴含着这样的规律。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方面侧重的并非是简单描绘自然景观,又或者是单薄的借景抒情,他在散文上赋予了自己对自然美的认识,仿佛为事物赋予他生命,灌注进了人的灵气和活力。 

因而,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后,为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的刷新了一个平庸和苍白的时代。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文学方面,尤其是在散文方面,并没有太过惊艳的文字。事实上,尽管以中国文坛历史上的散文来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是首当其冲的的代表之作。

故而有人称“余秋雨是20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如此优秀的大师,那他的情感之路又是怎么样的呢?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二、“才子佳人”式的美丽爱情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是不朽的佳话,文人墨客才情出众,在感情上也是多情的代表。余秋雨自然不是例外之人,他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代表马兰的爱情,便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

马兰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是当地黄梅戏剧团演员,而父亲则是从事黄梅戏舞美的设计工作。

在这样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的马兰,自然也是才情出众。13岁时的马兰便进入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并于1989年的电视剧《严凤英》中,马兰取得了极大成功,从此成为了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之一。

马兰的表演天赋极高,她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的全国最高奖项、又获得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艺术家。

一位才华出众、容貌美丽的女子和一位文学成就、地位斐然的大学者,两人的故事无疑是美丽至极的。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事实上,马兰比余秋雨小了足足16岁,而她之所以倾心余秋雨,便是因其对知识分子的天然崇拜。

马兰和余秋雨的爱情始于一本书,一本名叫《艺术创作工程》的书。这是一位艺术前辈送给马兰的,马兰也正是在认真读了这本书之后,被作者余秋雨的才华和睿智所深深吸引住了。

马兰对余秋雨有着孺孺仰慕,余秋雨对马兰也是知之甚早,情有独钟了。彼时的马兰到上海演出时,特意邀请余秋雨看戏,而余秋雨则是早就准备好了戏票。

此后,两人的故事开始了。

但他们的恋爱注定是饱受关注的,不仅因为两人的社会地位,也因为他们16岁的年龄差。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从恋爱到结婚,余秋雨和马兰的感情一直十分融洽情深。就连婚姻这样的考验也没有影响到马兰在余秋雨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正如余秋雨对马兰的评价:“马兰肯定不仅仅是有外貌。在古典的概念中,读书的权利全部交给男子这一方,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她并不仅仅只是看重我的才,我也不仅仅看重她的貌。”

事实上,马兰确实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有过人的艺术表演能力,她还有深邃的内涵,因为她对一切的艺术,就连政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马兰对于与余秋雨的恋情也曾公开说道:“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

如此两情相悦、爱慕情深确实是令人羡慕非常。

三、十四载温情一夕消融

但是这样一对才子佳人完美组合的背后,却是建立在另一个女人的悲伤痛苦之上的,这个人便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余秋雨年轻时与李红相恋,并且李红为了嫁给当时尚且一穷二白、毫无成就的余秋雨,更是不顾家人反对,在外面租房,只为了和他在一起。

于1979年,相恋了5年的两人走进婚姻的殿堂,并且于1984年,两人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

然而,因彼时家里经济状况紧张,再加上时代的特殊,余秋雨几乎是没有了经济来源,甚至还被查出了患有肝炎。无奈之下,李红为了照顾余秋雨,不仅将把女儿托付给父母,自己也决定去深圳打工赚钱。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如此来看,余秋雨与李红应当是患难夫妻,情谊深厚,李红或许也是如此坚信着的。

但却在此时,李红却发现了一封情书。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这封情书是马兰和余秋雨之间的情书,是余秋雨对马兰的绵绵情义的记录。在看到这封情书的时候,李红便意识到,自己的丈夫另有所爱,她不再是这段感情里的唯一了。

起初的李红愤怒至极,但最终却也只得了一纸离婚协议书。这也正是在那个时代下,一个女人不幸婚姻的无奈。

最终于1992年7月,李红签下离婚协议,并且由她抚养女儿,14年的情谊一夕之间消融殆尽。

小结

作为一个著名文人学者,余秋雨对于中国文坛的贡献确实不可小看。余秋雨开启的是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打破了以往的苍白的、单薄的文学局面,为后来的百家学说奠定了基础。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余秋雨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余秋雨的第二任妻子马兰也是仰慕其出众的才华,当马兰看到余秋雨的书时,被其才气所吸引,心中暗暗崇拜。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后来,两人故事的开始,使得马兰对余秋雨的崇拜慢慢转变成了爱慕。而对于余秋雨来说,马兰的年轻貌美和表演能力也是令他动心不已的。正如文中所说的,自古才子配佳人,他们互生情愫是意料之中的。

但这却不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彼时的余秋雨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婚姻应当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个随手可丢的物品。

然而,这并非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对于余秋雨来说,他与李红的婚姻一开始也是两情相悦的,是美满幸福的。

只是现实的生活从来不像他笔下的诗那般美好动人,或许是生活的疲倦,又或是被冲淡的感情所剩无几,于是他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所爱,而抛弃了有14年感情的妻子。

故事观点延伸:

到这里,余秋雨、马兰、李红三人之间的故事落下了帷幕,对于他们笔者不会去过多的评价,因为公道自在人心,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只能说他们幸福就好!

14年的婚姻却抵不过一时温情,余秋雨的婚姻为何

可是,笔者却久久不能平静,看到类似的事迹心里总是莫名的凄凉,也会试问,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到底是什么?是余秋雨的无情还是李红的悲情,可转念一想,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我们无法详细的去探知,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但心里总是莫名的难过,生怕每个女性成为李红,遇到不珍惜自己的另一半!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成为自己心中优秀的自己,珍惜爱自己的人,也去努力爱那个自己爱的人,惟愿此生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他人!

参考资料:《文化苦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