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大女儿,承载焦裕禄精神,对住所的要求:有
主席曾说:"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说起焦裕禄对后人的影响,要属其对子女的最为深远。焦裕禄的长女焦守凤,秉承着父亲教导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勤恳恳地度过一生。
"带头艰苦,不搞特殊"鲁迅在《随感录三十三》写道:"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前些年中国官场的裙带关系所带来的领导人不作为让国民寒了心,是否承蒙父荫便可高枕无忧、事事无为?是否身为市委书记的孩子,便可不参加考试直升市内最好的学校?
是否身为红二代,便可打着父亲的旗号,在外消费却不用付钱?这种不良风气在中国盛行已久,让老百姓对"人民的公仆"渐渐失去信心。然泱泱大国,也曾出现过许多亲民爱民的清官,焦裕禄便是其中之一。
焦守凤为了补贴家用,十八九岁的光景就进入社会工作,她希望父亲为她安排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可以轻松一点,但焦裕禄严词拒绝了她,并训诫道:"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坚决反对政府人员依靠关系为子女安排工作的做法,甚至在焦守凤找到食品加工厂的工作后,特意嘱咐领导不必因为他的关系,而给焦守凤安排轻松的工作。
焦守凤曾经埋怨过父亲,为什么她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每天都要和萝卜、辣椒打交道,有时还因为双手辣得难受而在夜里无法入睡。
她也曾多次向父亲"抗议",但皆以失败告终。正是因为焦守凤在如此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许多年,才造就了她吃苦耐劳、容易满足的优良品性。
严父树家风父亲是一本书,一本无字书,没有华丽的词句,却有道不尽的真实。古有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今有傅雷家书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根植于焦守凤的心中,时刻鞭策着她。她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住所的要求仅是"晚上回来能有一张床让我睡觉就好"。
在焦守凤晚年时,记者为了采访她而前往她的住所,发现她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过于简朴,甚至屋顶漏水,这和如今大多数干部家庭的孩子情况不一。焦守凤的母亲常和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有三个特点,一是忠诚,二是聪明,三是刻苦。"
焦守凤在食品加工厂一干就是几十年。家风家规也许不会被明确地写在纸上,粘贴在家里的白墙上,却体现在父母一生的为人处世中,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焦守凤将父亲的教导总结为三条——其一是必须热爱劳动,不能不劳而获;其二是必须艰苦朴素,不能比吃穿,只能比进步;其三就是领导干部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这几条家规看似简简单单,在当今社会的官场中却鲜少有人可以做到。焦裕禄逝世时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他赠予焦守凤的他常戴的那块手表,亦是在提醒她工作需守时,不可以搞特殊。
家教家风的世代积累、家言懿行的代际沉淀,总能让后辈在迷茫时坚定,在困顿中坚强,在追梦中坚持,也将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提供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华人船王赵喜成的小女儿赵安吉因为父亲总说"下一次会做得更好"而变得不怕失败。
钟南山谨记父亲教诲"人总要为世界留下点什么",在国家需要的时候,83岁的他毅然挂帅出征。好的家风不仅能影响小家,更是深深触动大家,人们被这些无私奉献的可爱的人打动,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将他们身上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每个人都成为品行优良的人时,国家的繁荣复兴指日可待。
简简单单是幸福相守到白头是这世上最浪漫的事情,焦守凤何其幸运,在那个多数人结婚都是依靠媒人介绍的年代,遇见了愿意和她相守一生的人。焦守凤的老伴儿冯传富是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可谓稀缺资源,但他放弃大学的任教工作到开封安家,和焦守凤一样在一家工厂里默默地工作,时间一晃30多年。
焦守凤在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母亲一样,焦守凤的孩子并没有"躺在外祖父的功劳簿上",在生活中过得顺风顺水,甚至多次遭遇下岗,差点揭不开锅。焦守凤患有心脏病,晚年身体不好,不幸的是,难上加难,她患上了癌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身体稍有好转的时候,焦守凤选择出院,后来因病情恶化逝世。
焦守凤偶尔感叹时间都去哪了,在不知不觉中偷偷溜走,她觉得自己没有为国家做什么,一辈子就过完了,她很庆幸自己没有为父亲抹黑。历任国家领导人都提倡人民学习焦裕禄精神,著名导演王洛勇说:"与其说焦裕禄是中国的,不如说焦裕禄代表了全人类一种共通的精神和情感。"
中华民族有了这些共同的精神和情感,才更具凝聚力,在危难时刻能够迸发出无限力量。焦裕禄精神不仅是焦家家风,更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家风。作为新时代青年,铁肩担道义,传承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义不容辞。家风文化会在时代语境下发现出新的内涵,变得更丰富具体,无言地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文/史海观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