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还是“无人机航母”,伊朗万吨舰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著名诗句。如今,似乎可以改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各国都造万吨舰”。
虽然,在二战时代,战列舰、航母、重巡洋舰,以及部分轻巡洋舰,满载排水量都能轻松的超越万吨级的“门槛”。但是,自二战结束之后,除了战争遗留下来继续服役的老式战舰之外,新建造的万吨级战舰屈指可数。如果,不计算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等大型舰艇的话,那么排水量超过万吨的作战舰艇,在整个世界更是鳞毛凤角。在21世纪初期,放眼全球,除了韩国的“世宗大王”是最新建造的万吨级去驱逐舰舰外,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和“光荣”级巡洋舰都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秘鲁的“格劳海军上将”号巡洋舰更是二战时期“老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万吨级作战舰艇几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13000吨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加入了美国海军的序列,12000吨左右的055型驱逐舰交付人民海军,“摩耶”级驱逐舰开始在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服役;俄罗斯开始对“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进行改造,并对“光荣”级巡洋舰开始进行现代化升级;韩国则将继续建造3艘KDX-3型驱逐舰,印度准备也准备建造P-18型驱逐舰,意大利也为万吨级驱逐舰的设计开始拨款。甚至,来自中东的伊朗也在近期宣称,一艘满载排水量达到万吨的“巡洋舰”正式服役。
虽然,早在上世纪70年代,伊朗就从美国订购了4艘满载排水量达到9600吨的“准万吨舰”——“阿亚图拉”级。只不过,由于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之后,这4艘驱逐舰就被扣留并加入美国海军。所以,伊朗海军实力只能以羸弱来形容,4艘满载排水量3250吨的“巴布尔”级驱逐舰,还是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货。而自行研制的最大的水面作战舰艇,不过是排水量1500吨左右的“贾马兰”级驱逐舰。所以,当各种媒体宣传伊朗的万吨“巡洋舰”服役之时,几乎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之所以会出现让人惊诧的效果,除了人们对于伊朗建造万吨舰的能力有所怀疑之外,更多的是惊奇于这艘名为“沙希德·鲁达基”号的战舰的外形。这艘长150米、宽22米,排水量12000吨的战舰,驾驶台等上层建筑设置在船尾,上甲板为平整板面,并在尾部设有大门或跳板。与其说这是一艘“巡洋舰”,倒不如说是一艘武装滚装船更为贴切。其实,在伊朗媒体的报道中,也是将这艘战舰定位为“情报和支援舰”,角色与美国海军装备的“远征机动基地”类似。
之所以,让某些媒体宣称“沙希德·鲁达基”号为巡洋舰,是因为在其上甲板上布置了众多的武器系统。4艘带有火箭炮系统的拦截快艇,1架贝尔-412直升机,2架小型四旋翼无人机,6架Ababil-2自杀式无人机,1部3联装“霍达德-3”型机动防空系统,还有2座4联装“卡迪尔”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此外还布置有23毫米近防炮以及多挺大口径机枪。在这些武器系统中,“霍达德-3”防空导弹系统仿制于俄罗斯的“山毛榉”(BUK),曾击落了美国海军的RQ-4A“广域海上监视”无人机;“卡迪尔”则是仿制于C-802A型反舰导弹,射程据说超过了200公里。
伊朗之所以精心打造这样一艘战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遥远的水域”内作业时,拥有一定的自卫和反击能力。在“沙希德·鲁达基”号服役之前,伊朗一直在使用改装的民用船只在执行雷达监测任务。比如,一艘经过改装的名为“萨维兹”号的货船,已经在红海地区执行了多年任务。很多人认为,“萨维兹”不仅对这片海域的船只往来情况进行监控,还向也门胡塞武装提供数据和情报。所以,“沙希德·鲁达基”号服役之后,不仅将继续执行这些任务,甚至可以利用其装载的雷达,扩大搜索和监控范围,为自己的盟友提供更多的情报和信息,比如支持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
当然,沙希德·鲁达基”号能否承担这些重任,或许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伊朗同样拥有雄心勃勃的远洋之梦,只不过以目前的实力和军工能力,只能首先发展一些拥有不对称作战优势的舰艇,作为“杀手锏”武器来尝试驶向蓝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