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射导弹核弹头,聂帅突问:把握多大?沉寂片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取得圆满成功,这无疑为战略导弹插了一柄双刃利剑。作为驮载原子弹运载工具的战略导弹的研制和试验,自然显得十分紧迫了。这是沉思历史和现实所得出的真知灼见。在核幽灵还在到处游荡的原子时代,我们怎能忘记为核弹头寻求运载工具呢?
还是在1963年秋,中国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正在顺利进展的时候,周总理就以他审慎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对在我国本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鉴于原子弹、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核讹诈,下一步要研制和导弹配套的核弹头。
钱学森中将应邀而来。这天,正值金秋季节的一个晴日,温暖的阳光洒满中南海西花厅的庭院,使得满院的花草树木都涂上一层五彩缤纷的光芒,仿佛是穿上华美的盛装,喜迎高朋的到来。
"老钱,你先谈谈情况吧。"二人刚刚落坐,周总理就急切地进入正题。
钱学森当然清楚,总理是让他谈导弹研究院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和中程地地导弹与二机部研制的核弹头配套问题,也就是加快中近程和中程地地导弹配有核弹头的研制工作。
钱学森记得一年前他曾对这个问题有所表述,但是当时周恩来总理对原子弹爆炸的考虑更迫切,未及深谈。如今原子弹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理更加关注两弹结合了,这是很有远见啊!
于是,钱学森汇报了关于"两弹结合"的设想。
导弹,是核弹头最有利的运载工具。装有核弹头的导弹核武器,其作战使用价值比核航弹大得多。所以,中国要有效地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核讹诈,必须拥有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这里的问题是,导弹核弹头比起核航弹来,在体积和重量上都要大大缩小,在所经受的环境条件上,要求更加复杂和苛刻,研制难度之大,自然是不言而喻了。但是只要广大核科研人员不怕困难,努力拼搏,难度再大总是可以解决的。
钱学森满怀信心地说:"这件事我们要同二机部商量,要改进导弹,改进原子弹弹头和解决'两弹结合'的配套协调。我们认为这些改进是可能的,也是办得到的。"
"很好。"周总理不由展开浓眉兴致勃勃说,"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底了。不过,你又要忙活得掉几斤肉喽!"
"哈哈……"钱学森不禁笑了起来。回国数年,他同周总理接触甚多,每次在―起,或开会,或长谈,体会都很深,真感到息息相通,志同道合。后来在攻克"两弹结合"的日子里,这种感觉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浓了。
三个月后,即1963年12月5日,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上,便作出了核武器研究方向以导弹为主、空投弹为辅的决定。
根据这决定,二机部和导弹研究院共同组织方案论证小组,进行研究设计。随后,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便就原子弹与导弹"两弹结合"问题进行了多次技术论证与协调,还反复进行了原子弹头在经过导弹飞行环境条件的地面模拟试验、爆轰试验、引爆控制系统全射飞行试验、检验原子弹头核性能的地下核试验以及搞好小型化、提高比推力和满足弹头再入的环境考核试验等等,进而有组织地进行了若干次以严格检验导弹及其核弹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的的飞行"冷"试验(不装核燃料)。
但是,只有采用由导弹运载、低空爆炸的试验方式进行"热"试验(装核燃料),才能符合实战要求,从而达到试验的最终目的。这方式的设想我们能否实现呢?
一连几天,周总理在审慎地反复地思考着。
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原子弹、导弹相结合的飞行试验,风险很大呀!万一装有原子弹的导弹在发射场爆炸,或发射中途掉下来,或偏离弹着区,都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周总理记忆犹新:1962年那次中近程导弹试验,导弹刚刚从烈焰中冉冉飞升,便忽然脱离了预定的轨道向北偏飞,接着骤然间坠落下来,把离发射台600米之遥的荒沙滩砸了个深坑。那枚导弹上没有原子弹,当然是不幸中的万幸。作为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最高领导人,怎能忘记失败的苦果?!
周总理要通了聂荣臻的电话,说:"在安全问题上,一定要保证万无一失。聂老总,为了对人民高度负责,必须采取最严格最可靠的措施,必须再考虑考虑安全问题。"
聂荣臻说:"总理,我正想着这件事呢!……"
周总理两手抱在胸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热衷于科学技术的聂帅,在领导"两弹"研制的事业中想得很细致,又做得很周到,他是知道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聂帅功不可没,他也是知道的。可是这次"两弹结合"试验,人命关天,试验只能在保证导弹飞行弹道下面的居民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这就给这位老帅和参与试验的人员增添了巨大的困难!幸而,有聂荣臻这样德高望重、严谨细致的带头人,因此从未有过人员伤亡的大事故。现在,把"两弹结合"试验的"苦差",交给自己的老部下,这是信任,最大的信任。
对此,聂荣臻自然心领神会。
一个是日理万机、才智过人的共和国总理;一个是赤胆忠心,热衷于科学技术的开国元帅。尽管他们的性格有别,阅历各异,职务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信仰,并同样跳动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而这是他们灵犀相通的纽带。他们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共同为重振民族雄风而兢兢业业、无私忘我地工作着。
1966年2月,聂荣臻召集国防科委、二机部、七机都、总参作战部、装备计划部和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核试验基地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室,听取了"两弹"结合试验的准备工作情况汇报,并讨论了试验方案。
聂荣臻坐在三座门军委办公厅一间会议室的长条桌边,听得很专心。直到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讨论还在热烈地进行。
在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聂荣臻突然问道:"中近程地地导弹核弹头的试验,我和总理总是不放心,怕掉下来;在我国本土上进行这样的试验,你们倒说说看,成功的把握到底有多少?"
会议室中,自聂帅以下,似乎都哑了一般。
钱学森静静地思索着。
钱三强静静地思索着。
大家也都静静地思索着。
半晌过后,钱学森忽然站起来,踱了两步,又坐下了,他那机敏过人的目光看着聂荣臻,打破寂静说:"我认为,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是扎实的。因此,虽然不敢打百分之百的保票,但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还是有的。"
"我以为是这样。"钱三强说,"我们自己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已经多次试验,可靠性是相当高的,发射成功是经得起考验的。再说,我们的核弹头研究设计已过关,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引起核弹发生核裂变。从安全角度分析,'热'试验也是可以进行的。"
接着,其他同志也一一发言。大家认为,该型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本身有自毁装置,如在导弹飞行途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飞行时,可由地面发出信号将弹体炸毁,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核弹头有保险开关,如在发射现场爆炸,或者在飞行途中掉下来,因保险开关打不开,只能发生落地撞击,充其量也只会发生弹体自毁炸开,不会发生核爆炸。因此可以说,从导弹的可靠性及试验的安全性分析,估计成功的把握有百分之九十并不算过高。
听了大家的发言,聂荣臻略一沉吟,微笑道:"也好,好在大家都认为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既然如此,我们心里有数了,决心也就好下了。不过,这次试验,凡是想到的问题都要逐个解决。如果有技术问题,便要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有些难题还要通过一次次试验来给与回答。一句话,要千方百计使试验获得成功。"
三天以后,聂荣臻驱车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就这次会议研究结果向周总理作了详细汇报。3月11日,在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上,审慎地研究了国防科委的报告。为了万无一失,中央专委在广泛听取二、七机部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经慎重研究后确定:"由二机部负责对核弹头进行附地撞击和发生燃烧等异常状态下严格的地面模拟试验,确保弹头在未解除保险时,即使发生各种异常情况,也不会发生核爆炸;由国防科委在实施正式发射试验前,组织进行若干次严格检验导弹及其核弹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的的分析'冷'试验,并根据这些试验的情况,再决定进行飞行'热'试验。"
这无疑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决策。会后第二天,二机部和国防科委便着手组织落实上述一系列试验。
这期间,即1966年6月30日,周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之后,不顾出国访问旅途的疲劳,特意交待专机在西北综合导弹基地停留,一定要亲自了解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准备情况,他要把亲眼看到的情况报告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
那天,没有一丝儿云。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悬挂在天空,热浪滚滚,大漠仿佛也着了火,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周总理冒着酷暑紧张地工作着。他一下飞机就在基地下榻处听取了基地负责人的汇报,还与正在基地检查工作的杨成武谈了话;旋即又视察了酒泉发射基地,观看了导弹的"搭载"发射试验。这次搭载是考核地地中近程导弹引爆控制系统。随着一声惊心动魄的巨响,只见绿色的导弹从烈焰中拔地而起,扶摇直上,喷着长长的火舌,按预定的弹道向遥远的目标飞去。
发射很成功,很顺利!周总理高兴地站起来鼓掌,一一与站在身边的同志们握手祝贺。随后,在杨成武上将和炮兵司令员向守志少将的陪同下,周总理伫立在战略导弹部队的将士们面前,向他们提出了至今被航天战士奉为座右铭的"十六字诀"的要求: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翌日上午,周总理由杨成武和基地李福泽代司令陪同,乘直升机视察了酒泉发射基地的许多地方。
是年9月底,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试验用的导弹及弹头安全运抵发射基地,并开始进行复杂而又神秘的结合。
10月初,毛主席、周总理在幽静的中南海颐年堂听取了钱学森关于两弹热结合的研制与靶场试验准备工作的汇报。
10月8日,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上,国防科委副主任、试验现场总指挥张震寰将军作了关于两弹结合试验最后准备工作的情况报告。
10月20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李富春、聂荣臻副总理来了,叶剑英、杨成武来了,罗舜初、钱学森、张震寰、李觉等许多专家和有关负责人也来了。
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把各位请来,主要是听取总设计师谢光选和试验队负责同志的汇报。"
听了汇报以后,叶剑英勉励大家说:"这次试验搞成功,将会在画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过五关斩六将,热试是最后一关,试验前的检查要更仔细,连一个螺丝钉都要检查到。"
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非常仔细地询问了一连串的具体问题,并叫大家把困难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尽量提出来。对提出来的问题,他都一一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他反复叮嘱大家,必须采取最严格最可靠的措施,慎之又慎,凡是想到的问题都要检查到,一切缺陷都要弥补好,要做到所有检查结果都没有问题。要百分之百地保证,百分之百是指一切检查都没有问题了。二机部、七机部、国防科委,从今天起一心一意抓好这件事,在十天或更多的时间内,要做到一心无他。
张震寰将军回忆说:"总理说到这里,忽然停顿了一下,脸上表情严肃,眼睛炯炯闪光地环顾四周,就像在问:谁去指挥打好这一仗呢?"
会议室一下沉静下来。
大家面面相觑了一会儿。
聂荣臻以恳切的语气毛遂自荐地对周恩来说:"总理,为了使我们国家拥有导弹核武器成为现实,也为了使同志们增强百分之百完成这次热试的信心,我愿请战到现场去主持这次试验。"
周总理深情地看了聂荣臻一眼。自从1923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上结识聂荣臻,从此聂荣臻便在周总理的领导下为革命而奔走。他对这位共事40多年的战友和部下太熟悉了,确实是位最合适的人选。但是,他知道聂荣臻近来身体不好,医生一天劝他几次,要他多休息,少工作或不工作。现在,他主动请缨去基地主持试验,这大漠上的狂风,这"死亡之海"的沙暴,他经受得了吗?他能吃得消吗?他会挺得住吗?
一连串的问号在周总理的脑海里翻腾着。他太了解自己的老战友了,聂帅的决心已定,又怎么好劝阻呢?又有谁能劝阻得了呢?他真为老战友的身体担心啊!
临行前,周总理亲自登门去看望聂荣臻。这一刻,周总理十分动情:"聂老总,你到现场去我放心。亲临现场,鼓舞士气,力争使各项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嘛。不过,你已经是67岁高龄了,身体又不好,工作检查完了要好好休息,要吃好饭,睡好觉。"
10月25日中午,聂荣臻的军用专机徐徐降落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机场。
稍事休息,他即召集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二机部副部长李觉,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唐延杰,基地代司令李福泽等汇报准备工作情况。他仔细地询问了许多重要问题,并特地询问了核导弹飞行中发生意外时安全自毁系统的情况,以及核导弹飞行经过地区居民的安全情况。这一切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这个汇报会才开完。
第二天,聂荣臻到地地导弹和核弹头准备阵地进一步查看各项准备工作的情况。他听了专家们令人满意的汇报和场区气象情况的报告后,果断同意按照27日正式发射来安排各项工作,并指示组织要更严密,工作要更细致,动作要绝对准确,一定不能出差错。
27日上午7时许,发射阵地一切准备就绪了,只是天公不作美。
气象预报说,弹着区出现了一股意外的强风,铺天该地的黄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能见度只有50米。
聂荣臻想到了"这次热试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完成"的指示,立即拿起电话,请示周总理。
听筒里立刻传来周总理充满信任的、非常果断的声音:"一切由你在现场决定!"
这九个字,是信赖,是鼓舞,也是力量。聂荣臻知古今兵法,懂得正确的决心一旦下定,就不能因意外的、突发的情况所动摇,此乃取胜的关键所在。大风对发射虽有影响,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中断试验。于是,他与在场的专家紧急商议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核导弹预定弹着区高空突然出现的大风约6-7级,风向西南,而且比核弹头预定爆炸点要高得多。弹着点可能有些偏移,但不会超出允许的公差之外。有了这个权威的结论,他又要通了直通周总理办公室的专线电话,陈述了按原计划发射的理由。
"核爆炸的烟尘,会不会影响到核试验基地工作和生活区的安全?"
"我和专家们计算过,"聂荣臻很有把握地回答说,"不会的。"
"那就按计划发射!"周总理听了很高兴,铿锵有力地说:"请注意,起竖、测试、加注、瞄准,每一个环节都要慎之再慎,一点漏洞也不要让它出现。总之,要安全发射,准时发射,祝你们成功!"
此时,离预定发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了!
聂荣臻来到发射架下,现场察看导弹弹头和原子弹的对接工作。这是项最危险的程序,人们劝聂帅离开。聂帅问:"这是谁说的?"没有人作答。他没有再说什么,一直在现场看着顺利地完成了导弹与核弹头的对接。他的行动,令在场的专家和操作人员深为感动,也给了参试人员以莫大的鼓励。
紧接着,发射阵地进入引爆系统联接,加注推进剂及发射前的各项检查之中。
一直在现场的聂荣臻关切地询问操作手:"联接好了没有?一定要准确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请首长放心,各个部位都按要求联接好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离发射时间只有40分钟了,人们劝聂帅赶快回到指挥所去,他微微点头,又细心地察看一番才乘车去指挥所。
9时,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操作员沉着、果断地按下发射电钮。刹时,导弹托举着核弹头,喷射出橙黄色的火焰,伴随着一阵隆隆巨响起飞,像一条怒吼的巨龙直冲苍穹。此刻,指挥所的将帅、专家和导弹发射现场所有的人,都在紧张地期待着外部世界的最后消息。
此时的北京,也与大漠戈壁一样不平静。
周总理在期待着。
中央各位领导同志也在期待着。
终于,9时9分14秒,从弹着区传来了激动人心的信号:"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在预定高度实现核爆炸!"这表明,原子弹、导弹的结合成功了,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确立了拥有战略核武器大国的地位!
聂荣臻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摘下墨镜,激动得禁不住向钱学森扑去,两位将帅热烈拥抱,欢乐的热泪流在了一起。
在一片激动、欢呼声中,聂荣臻和中南海西花厅的周总理通了电话:
"我们成功了!"
"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同志们,祝贺我国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圆满成功!……"一向沉稳老成的周总理此时再也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他的语调分明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激动。
周恩来、聂荣臻、钱学森,乃至一切了解并关心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人一直悬着的心,都随着这一声成功的最强音放下了!
发射成功的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对于一个经历了太多太多苦难的古老民族来说,这欢呼包含着多少年多少代人的期待和向往啊!
外电惊呼:
"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
不错,试验的成功,的确震动了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怎能不震动呢?诚如聂荣臻元帅给毛主席、周总理的报告中所说:"在自己国土上用导弹进行核试验,并且一次就百分之百地成功,这在国际上是一个重大创举……从第一次核爆炸到小型化弹头,美国用了13年(1945-1958),苏联用了6年(1949-1955),我们只用了两年,比美国快六倍半,比苏联快三倍。"
这不正是共和国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