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淮海(十二):军神司令员和小个子政委
(接上次文章)
十七. 两位极有特点的军事家
这里是安徽省东北部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淮北南临蒙城,北接宿县。在4000年前华夏文明伊始之时,商汤十一世祖建城于此而发文明之滥觞,由于该城位于相山南麓,故古称相城。淮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使得这里的老百姓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很长时间以来,平淡而闲适的生活节奏几乎成为了这里固有的日常模式。
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
但是到了1948年,淮北开始变得不平静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除了安分守己的普通民众,这里的宜人气候在那年也同样吸引着另一类人来此休养生息。
......
1948年11月,安徽淮北濉溪某处,中原野战军驻地。
在一个不小的院落里,席地而坐着好几百个身着简陋棉衣的士兵们,虽然他们是军人,但是服装却都不尽相同,有灰白色的,有深蓝色的,也有土黄色的,相同的是这些棉服都已经很旧了,甚至有些是刚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他们的领口和肩膀上都没有肩章,所以军阶等级不得而知。这么看起来,这群人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仅有的区别就是他们头上戴着的军帽,身上别着的武装带,还有小腿上系着的绑腿。
解放军动员大会
这些战士们的前方是一张由几个小方桌拼接而成的长条案,上面盖着白色的桌布用以遮挡缝隙,在长条案后面坐着几个人,这些人都不说话,有人看着面前的战士们发着呆,有人微微低头陷入沉思,也有人时而张望,时而转过头去,看着站在他们中间一个正在发表慷慨激昂演讲的人。
这人个子不高,说直接点就是很矮,即便是在那个中国老百姓普遍发育不良的年代,这个家伙仍然算不上高个子,他身上的军装虽说旧了但很干净,脸上胡子拉碴,一看就是很久没刮过了。这人乌黑的双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眼睛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只听他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抑扬顿挫地对战士们讲着话,他的演讲极其富有感染力,可以说此人口才滔滔不绝,也可以说是四川方言的独特性为他说话的方式增添了色彩。
刘伯承和邓小平
坐在地上的战士们也都鸦雀无声,静静地听着他讲。他们的举止神态和台上的人差不多,有人看着台上的演讲者,目光坚定;有人眼神有些恍惚,在默默地发着呆;有人用手托着腮陷入长考,表情严肃中带点担忧。
“同志们,要知道我们即将面对的,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来都没有碰到过的强悍敌人,”那个小个子对大家说道,“这次的战斗将会极其残酷,为此我不想隐瞒,必须要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他深吸了一口气,停顿了一下,“我们当中......会有很多人牺牲......”
抗战时期的刘伯承(右二)和邓小平(左二)
他用眼睛扫了一下大家,继续说道:“但是,不管多大的伤亡,都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因为我们是革命军人!全国的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说罢,他拿起面前放在桌上的一杯水,猛地喝了一口,“只要能歼灭南线敌人主力,中原野战军就算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全国的解放军照样也能解放全中国!”
这位正在发表讲话的人,就是44岁的邓小平。
这个年纪在如今就算是平常人也完全可以称之为年富力强,更何况还是一位将来会对中国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卓越领导人。正当壮年的邓小平最大的特征,除了他极富魅力的四川口音外,就是他那经常被别人议论纷纷的身高。据他本人解释,这是因为年轻时在法国勤工俭学干活太累,吃得也不好,低劣的生活水平自然也就影响了自己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段经历一直到老年还让他耿耿于怀。
淮海战役五大总前委会议(模型)
此时的邓小平除了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和中原局第一书记的头衔以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相比自己的老搭档“军神”刘伯承,还有华野那个吊打全江淮的粟裕,邓小平的军事才能要略微逊色一些,但是毛泽东选定他担任总前委书记,总揽淮海作战职权并负责各项事宜,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邓小平这个人无论是在战役布局还是战略眼光上,都跟毛泽东太像了。
建国后的毛泽东和邓小平
共产党进行的这场伟大革命,在那时之所以能够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可以与国民政府相抗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毛泽东把中国的革命事业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合到了一起,并由此还产生了自己的纲领,这使得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上升了好几个层次,如若不然,那就和古代的农民起义没两样了,撑不了多久。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具备一个宽广的大视野和对世界潮流的正确把握——邓小平无疑具备这种眼光,所以他才会引领后来的改革开放。
行军途中的中原野战军
就指挥作战而言,邓小平虽不及刘伯承粟裕他们,但是他的本事就在于拥有很高深的思想理论素养和战略思维能力,从来不会一味地蛮干瞎指挥。而且邓小平极会用人,在他担任中原野战军政委期间,往往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指战员们的积极性,使得中原野战军这支弱旅也能显现超强战力——之前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居然拿下了宿县——这就是邓小平特别会管理军队的有力证明,这个特点也像极了毛泽东。
所以,毛泽东选定邓小平总揽淮海前线大局,相当于是把自己的一个影子放在了前线,这样就万无一失了,自己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西柏坡也能放心。前线既需要军事指挥也需要政治工作,而邓小平可以被看成是政治家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政治家,这个位置他最合适不过了。
......
毛泽东在西柏坡
在邓小平的旁边,还坐着一位戴眼镜的军人,他沉默不语,脸上的表情就好像是要去接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产生的紧张和压力。
这是当然的,因为他就是中原野战军的最高指挥官——司令员刘伯承。
关于刘伯承的早年经历,想必最令人熟知的就是他做眼球手术不用麻药的故事,因为眼睛用麻药很有可能会伤到脑子,作为军事指挥官的他当然拒绝了,结果在动手术的时候疼得大汗淋漓,还把人家医院病床的床单抓破了。整个手术过程刘伯承不仅一声没吭,还在手术的最后极其牛掰地对主刀医生说了句:“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这下可把医生佩服得不行,直接说他堪称“军神”。
年轻时的刘伯承富有浓浓的书卷气
自此以后,“军神”仿佛成了刘伯承的专用称号,但是他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称号——当代孙武。
不过,这个称号对于他来讲倒是有些尴尬。
事情要从三十年代的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说起,当时的刘伯承升任红军总参谋长,负责战役的具体指挥。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具体内容小编记不清了,但是文章的主旨就是批判当时工农红军盛行的游击战术,因为刘伯承觉得游击战术根本就上不得台面,应该要战士们学习打正规战。不仅如此,在他的文章中还批判了几个善打游击战的将领,甚至就连毛泽东也成了刘伯承批判的对象。
毛泽东在大会上作报告
那时的刘伯承刚从苏联学习归来,是红军中少见的喝过“洋墨水”的将领,再加上资历老经验丰富,在军中有着“当代孙武”之称。虽然刘伯承性情低调,但是自己身上的光环还是会被某些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教条主义者推向红军“土洋”之争的风口浪尖,与毛泽东彭德怀“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相对峙。
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这种战略指导思想毫无疑问是犯了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兵家大忌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集体
此举曾经引发了彭德怀和林彪的不满,用彭德怀的话说:“按他刘伯承的说法,我们这几亩田早卖光了!其他人不行,就他行?!”
或者用林彪的话说:“我们的游击战为什么不好?打正规战?拿什么打嘛?!既然这样,那就让他刘伯承一个人去打就行了。”
他们发的牢骚不无道理,的确,虽说刘伯承的这种想法在军事发展战略上并没有错,但是在当时装备较差的共产党军队里,这种想法明显是不太现实的。
这是刘伯承年轻时期一个欠缺考虑的过失,在当时就提出这样的言论还为时尚早,只能说,他的军事思维方式太超前了。
虽然刘伯承有着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的军事思想,但是其人战功赫赫不输粟裕,在淮海战役爆发以前,从河南到安徽,从上党战役到豫北战役,刘伯承带着他的威武之师也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他的战役指挥能力之强,不管是国民党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赞赏有加:“共产党军队里,刘伯承最会打仗!”
国民党的将领们之所以对刘伯承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他们觉得此人应算是共产党内为数不多的懂得正规战的军事指挥官,而不是像诸如其他人打仗完全是靠些所谓游击习气,他们总觉得这样胜之不武。所以输在刘伯承手下他们心服口服,被俘之后也很少惹是生非。
正在吃饭的国民党军俘虏
刘伯承的心里很清楚,如果光有超前的军事思维而没有实质性的战功,那毛泽东顶多只会让自己去延安抗大当校长,而不会赋予中原野战军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毕竟作为一名武将,一切还是要回归到战场上的。
但是在那之后,刘伯承的超前军事思维出人意料地把中国军队引入了一个新纪元。建国初期,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向中央军委提出,要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一支正规化部队,并且还要把那些经历了数十年武装斗争,尽管有很多次作战经验但是仍然属于“泥腿子”的革命将领们,全拉到南京军事学院给老子认认真真上课学习。不仅如此,刘伯承还亲自担任院长天天盯着他们学——这就是后话了。
刘邓军事组合
诚如上面所说,像刘伯承这种思维超前的卓越指挥官,自然得有一个平实稳重的同僚和他搭伙做事——邓小平是最佳人选。而“刘邓”组合在共产党内也成了仅次于“朱毛”组合的黄金搭档。
......
结束演讲以后,邓小平用一种期盼而坚定的目光环视着坐在地上的中野指战员们,淮北平原的舒适气候好似并没有让他们的心情有过多的愉悦,因为所有人都明白,目前的这种氛围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邓小平的心里深深地知道,他眼前的这支队伍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
(未完待续)
附言:本文内容除历史史实论述外,均为作者原创,请勿抄袭。
文中对话有的是史实,有的则是小编根据历史真实情况杜撰的,不喜勿喷。
请读者关注点赞,或打赏~,小编在以后将会继续为读者发布其余章节
下一章节《血染淮海(十三)》将于10月12日前发布,敬请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