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离奇失踪,山城小镇神秘消失。36年后揭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失踪了一支将近10万人的队伍,与此同时,位于山城重庆的一个小镇~白涛镇,也从地图上没了踪迹。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36年后的2002年,国防科工委解密“816”工程,一切才真相大白。就连官兵们自己,也直到此刻方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参与建设了一座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
雄关漫道1966年,注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结束了中国核武器没有投送工具的尴尬历史。中国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验证了利用核裂变引爆氢弹的技术原理。邢台发生2次大地震,致数万人伤亡。在瓦砾与血泪中,中国地震预报事业得以建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周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文化大革命爆发,10年浩劫拉开了帷幕。这些或喜或悲,或纷乱嘈杂的事件,第一件都决定着新中国未来命运的走向,牵动亿万国人的心。然而就有一群人,对这些却浑然不知,一头扎进了一个名叫白涛镇的大山里,进行着另外一种形式的艰苦战役。
他们就是以解放军工程兵54师为班底组建的一支特殊部队:8342部队。
816
愚公移山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核讹诈,196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我国第二个核工业基地。计划建造2001根燃料棒的水冷式反应堆,并从中提取“钚239”。
为了核工业的安全与顺利生产,工程的选址工作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最后,中央军委将目光锁定在了位于重庆的白涛镇。这里全是坚固的大山,利于隐蔽和防御;更主要的是当地有充沛的水源,能够满足核反应堆冷却的需要。于是,白涛镇这个名字,就在中国地图上彻底的消失了。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个工程的庞大和复杂,远超常人的想像。中央军委先后调集了10万大军,拿着工兵镐、工兵铲、风钻、凿岩机这些最简陋的工具,开凿着重庆大山上异常坚硬的岩石。
18年间,他们上演了真实版的愚公移山,硬是将整座大山生生挖空了。挖出的土石达151万立方米,如果用这些土石铺成马路,足够从重庆铺到西安。
与其说这是一个地下洞穴,不如说是个地下迷宫,这里共有130条通道;140多个支洞、导洞;大型洞室18个,其中最大的达30层楼高,几乎是从山底到山顶的距离。
其坚固程度也堪称世界之最,洞体能够抵挡百万吨当量的氢弹凌空轰击,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还能够抵挡8级地震。
而整个工程耗资,高达7.6亿元。按现在的价值核算,大约为8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建设。因此,816工程又被称为“洞里三峡”。
816标语
人间日月长“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10万官兵为了新中国埋头苦干的漫长岁月中,国际形势已然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1984年,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方兴未艾,生机勃勃。为了将有限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停建“816工程”。
据说如果再有一年时间,这个浩大工程就将彻底竣工。
但不管怎样,这些“地下拼命三郎”们,终于能够回家了,这是好事。只是不知当年的懵懂少年,有多少人鬓已染霜;思兹念兹的家乡父母,有多少已天人永隔;还有一些人,永远的长眠在了这方热土……。
离洞口不远处,有座名叫“一碗水”的烈士陵园,这里掩埋着牺牲的76名烈士,他们平均年龄21岁,最小的仅有17岁。甚至有的墓碑信息全无,仅写有“烈士之墓”。
2010年,816工程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很多当年的老兵旧地重游,泪洒高岗。
我想,这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它承载了几代人的信念和忠诚,青春与热血。任凭时代如何变迁,一个自强自立的民族,都应该永远景仰、铭记着他们。
2015年《人民日报》作出的评价是:“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个历史名词叫‘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备战备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