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百团大战》剧照

引言

1999年,宋时轮的妻子郑晓存把一把毛瑟手枪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据郑晓存介绍,这把枪是宋时轮在忻口战役中缴获的,此后宋时轮也一直把这把小巧玲珑的枪带在身边。

在抗日战争前后,我军的武器装备和敌人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战士都是使用的什么枪呢?这些枪都是从哪里来的?

自己生产的枪:汉阳造

在抗战前夕,八路军的装备常常被说成“小米加步枪”,其中的“小米”指的是我军在北方太行山建立根据地后,当地所食用的主要食物就是小米。“步枪”指的是我军队里的枪主要是猎枪、土炮枪、大刀和红缨枪。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汉阳造”步枪)

当时候我军武器主要来自兵工厂“汉阳造”,即汉阳工兵厂自己生产的枪。其中的步枪模仿了日本的三八大盖,这种枪在清朝末期就已经使用,一直到抗战结束,从1937年到1943年,这种枪还在使用。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电视剧《亮剑》剧照)

在《亮剑》中,李云龙抱怨装备差的时候就说:“步枪是老套筒、汉阳造,膛线都磨平了,两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汉阳造手枪“撅把子”)

“汉阳造”生产的手枪被称为“独撅子”也被叫做“撅把子”,它有毛瑟手枪的外形,但是却只能打一发子弹。这种枪是我军自己制作的,其口径也大不相同,有的可以发射手枪子弹,有的可以发射步枪子弹。在开枪的时候,需要先把弹膛打开,推出来弹壳,然后装上新的子弹。在战斗中,存在一定的效率问题,但这种枪在抗战时期,是将领的标配。

毛瑟和王八盒子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宋时轮的毛瑟手枪)

开国上将宋时轮使用的就是毛瑟手枪。1937年,时任716团团长的宋时轮指挥部队配合忻口战役,伏击了鬼子的运输队,当场击毙了鬼子和伪军100多人,其中就有几个鬼子将领使用的就是毛瑟手枪,宋时轮看到爱不释手,一直带在身上。1941年,宋时轮和郑继思结婚后,就把这把枪给了郑继思防身。

这种枪又被称为驳壳枪,弹夹可以装10发子弹,威力大,使用方便,在我军中还被称为“盒子炮”。最早生产在德国,1921年,我国汉阳兵工厂也制造出了仿制的毛瑟手枪,和原装的毛瑟手枪在构造上完全相同。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抗日期间我军使用的加长版“驳壳”枪)

驳壳枪有个好处,就是装上长枪托后可抵肩射击,相当于冲锋枪。

同样使用毛瑟手枪的还有朱德,早在南昌起义中,朱德就一直使用的毛瑟手枪,朱德这种枪为德国警用型毛瑟手枪。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李云龙缴获的王八盒子)

在《亮剑》中,李云龙曾缴获了一把“十四年式”手枪,但是声称用不惯。这种手枪被中国老百姓称为“王八盒子”。装弹数是8发,最远可以射出60米。在上世纪20年代,这种手枪生产于日本,所以也是很多日本军官的标配。但是其子弹是8毫米口径,如果使用还得去缴获子弹,所以我国将领一般不用。因为其长得丑,像是一个龟壳,所以被称为“王八盒子”。

勃朗宁和左轮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许世友的勃朗宁手枪)

除了驳壳枪,我军将领中也有使用勃朗宁的。据说在许世友的陪葬品中,除了他的茅台酒,还有一支他生前使用的手枪,这把手枪就是勃朗宁手枪,勃朗宁的射程在100米内,所以如果要远距离击杀敌人,许世友还是会使用三八大盖。

这把枪的原主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张灵甫是国民党王牌师七十四师的师长,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的四十四师和我军在孟良崮激战,张灵甫战死。当时候许世友任华野九纵司令员,而歼灭张灵甫部队的是华野六纵,司令员是王必成。为什么张灵甫的手枪会到许世友的手中,也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一个迷。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许世友的左轮配枪)

除了这把枪,许世友生前的配枪还有一把左轮手枪,这把枪有6个弹巢,是美国制造的,可以连发6次,在每一次发射后,弹巢会转动一次,不容易造成卡克,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了,唯一的缺点就是后坐力很大。

普遍用枪:三八大盖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三八大盖上的标识)

随着缴获的物资越来越多,三八大盖也成为了我军使用最多的步枪,其原名叫三八式步枪,是日军士兵的标配武器,抗战时期我军使用的三八大盖大多数都是缴获而来的。这种枪穿透力强,杀伤力大,射程可达到500米,在弹仓里可以容纳5发子弹,在发射的时候需要手动把弹壳退出来,和98K相比,这把枪上面有一个防尘盖,在盖子里标有“三八”字样,所以被称为三八大盖。

我军使用三八大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三八大盖的杀伤力大,而且可以装上刺刀,这在整个枪械中是少见的,在三八大盖没有使用前,我军近战大多使用的是大砍刀,具有代表性的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和秦基伟,他们使用的砍刀一般都是背在身后,遇到了肉搏战,先要从背上解下来才可作战,比起来三八大盖的刺刀,就显得笨拙许多。而且三八大盖的刺刀可以拆下来,随身携带,白刃战的时候可以轻松装上去,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将军上阵杀敌都使用什么枪?许世友用的勃朗宁

(图为抗战时期扛枪的战士)

三八大盖的缺点是非常笨重,加上刺刀足有4公斤,装上刺刀后可以有一人高,而且三八大盖的子弹比手枪的子弹要大好几倍,可见在作战中,光是这些装备就已经够战士们携带了,打仗时更是消耗体力。

在上世纪20年代,山西军阀阎锡山曾仿制过三八大盖,但是使用后发现杀伤力和正版三八大盖有差距,便不再生产。在抗战时期,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很多武器都是仿制,除了毛瑟,三八大盖等,还有十一式的轻机枪,俗称歪把子。

到了上世纪50年代,M3冲锋枪,AK47这种便携性武器才慢慢普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