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五大战略军团之一,其前身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的129师发展起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野战军处于战场中心位置,在战略上同时配合着晋察冀、华东、西北三个方向上解放军的作战,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做出了巨大贡献。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这两位从1938年开始做搭档,直到全国解放,前后十三年的时间共同见证了这支部队的成长,而两人这样的合作关系,在中外战争史上十分罕见。13年的戎马生涯中,“刘邓”两个字一直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叙述历史的专用词汇。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1946年上半年,刘邓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区域内交汇着两条重要的交通动脉: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27万解放军部队活跃在这一区域内,严重妨碍着国民党军向其他战略区的推进力度。1946年夏季,国民党军开始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11个整编师、30万大军沿着陇海线隆隆开进,攻击矛头同时对准了晋南、鲁西南、豫北、苏中等地的解放区。另外还有30万国军正在对从中原突围的李先念所部6万解放军进行疯狂的围追堵截。

蒋介石的战争阴谋包括战略战术早就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针对滚滚而来的几十万敌军,毛主席指示各解放区依靠老根据地,逐步向南,稳扎稳打,“主要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赋予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任务就是对敌军相对薄弱的开封至徐州段陇海线实施打击,以豫东为主要作战方向。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刘伯承、邓小平遵照这一指导方针,结合战场实际,做出了从两个方向同时出击的决策:陈赓、谢富治指挥第4纵队2万余人出击晋南,打击同蒲线上的敌军;刘邓则率第2、3、6、7纵队5万人攻击开封至徐州的陇海线。

就兵力而言,此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我军的不能用大规模正面作战的方式与敌人硬打硬拼,而是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守备力量薄弱的铁路线,打乱其军事部署、迟滞其推进速度。

从1946年8月10日开始至22日,刘邓大同时对开封至徐州段150公里宽的陇海线发动进攻作战,兰封、民权、砀山这些国民党军重要的兵站及物资中转站同时遭到攻击。几十万国军的神经中枢被刘邓大军狠狠揍了几下,顿觉浑身乏力、精神错乱。暴怒之下的蒋介石不得不从围堵李先念的部队中抽调3个整编师、从进攻华东的部队中抽调5个整编师回援,加上在豫北作战的国民党军各部,准备撤离战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完全陷入了30万敌军东、西两面的合围之中。

在12天的进攻作战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付出了伤亡5000多人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部队的后勤给养全部是解放区10万老百姓推着大车、扛着扁担送到前线的。在这个时候,主力部队撤离战场休整、寻机再战是必要的选择。特别是在30万国民党军合围而来的紧要关头,指挥员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蒋介石对此次作战也是充满了信心,用他的话说就是:“刘伯承部经各部反击,伤亡惨重,开始向北溃退。”为了确保作战胜利,蒋介石先后把白崇禧、陈诚这两员悍将派到开封坐镇指挥各路大军。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严峻的危险摆在了刘伯承面前,这位绰号“军神”的司令员陷入了紧张地思考之中。 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候不打也不行,打不好受处分,也要负责。既然决定打,就要拼命打胜。防御时期,开始紧张急了。”从态势上来看,我军如果退过黄河以北,可以迅速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但豫北、鲁西南这两块解放区就得拱手让出了。更重要的是苏北、山东、晋冀鲁豫解放区将被一分为三。但我军如果迎难而上,胜算实在微乎其微,届时别说只退过黄河,恐怕要退回太行山了。

刘伯承思考再三,做出了第一个大胆的举动:迎着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军冲上去,狠狠敲他一家伙。

这个决策虽然大胆,但绝不是莽撞。“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是刘伯承的名言,这次之所以迎着敌人而上,那是因为刘伯承看准了几十万敌军的软肋。

历来我军打破敌军合围的方式是集中兵力败其一路,然后各个击破,从而瓦解其攻势行动。刘伯承这次也是老套路,关键在于选择打哪一路。从战场态势来看,向晋冀鲁豫野战军逼来的国民党军虽然有30万之众,但是从西面豫东、鲁西南过来的只有10万人,而且从郑州、徐州两个方向出动,每个方向又各分成三路,每一路只有1—2个整编师。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内部历来派系林立,徐州和郑州两个绥靖公署是平级,参战的各路敌军中又有中央系和杂牌系之分,谁也不鸟谁。徐州方向的敌军是中央系为主,战斗力比较强。而郑州方向的敌军则以杂牌系为主,战斗力就很一般了。这股敌军有4个整编师分三路而来:整编41师居左、整编55师居右,整编第3、47师居中。4个整编师中,除了整3师外,其余都是杂牌军。而整3师虽说是中央系(由抗日战争期间孤军守衡阳的第10军整编而来),但此时是刚从围攻李先念部的中原战场调来,部队十分疲惫。

于是,郑州方向的敌军和整编第3师就成为刘伯承集中打击的方向和目标。在刘伯承看来,国民党军派系林立的矛盾极有可能出现整3师遭受攻击、其他3个整编师不会拼力救援的现象。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不得不说,刘伯承这一判断又是个极其大胆的举动。纵观22年的革命战争,国民党军内部矛盾重重为我军指战员所熟知,但在我军打过的大多数胜仗特别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作战方针的制定把利用敌军矛盾作为主要依据的实属罕见。政治可以左右战争的胜负,但战争依然有自己独特的法则。任何一位指挥员制定作战方略,其侧重点无一不是根据具体的战场情况而定,谁也不敢轻易把赌注放到敌人内讧的基础上。更何况,整编第3师和整编47师只有10公里的距离,本身实力比晋冀鲁豫野战军的5个纵队没有太大的差距,万一我军与整3师打成胶着状态,其他各路敌军很可能合围而来。

总而言之,刘伯承此举是地地道道的一着险棋!但此时除了险中求胜,别无他法。

为了尽可能将整3师和其他各路敌军拉开距离,刘伯承搞了一连串诱敌深入的迷魂计。

按照刘伯承的命令,王近山的第6纵队以两个团的兵力且战且退,引诱整3师孤军深入。两个团的部队和整3师打一阵就撤,为了把戏做足,他们还将背包、军装、武器弹药沿路丢弃。建功心切的整3师师长赵锡田由此得出了一个误判:共军是仓皇而逃。因为他的经验是,如果共军从容撤离,绝对不会随意丢弃任何一件东西,而且所过的村子都会十分整洁,而此时他们所经过的村庄一个比一个脏乱差。

带着这种高度的自信,赵锡田指挥整3师长驱直进,与其他三个整编师的距离越拉越远。有意思的是,赵锡田的两位顶头上司——蒋介石和刘峙(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也相信共军是仓皇撤退。原本整3师和整47师的任务是共同夺取定陶,很快被刘峙修改成由整3师单独夺取,因为他不想把这个功劳让一支杂牌部队去染指。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从8月31日至9月2日,整3师一路行军作战,很快进抵定陶附近的大杨湖、大黄集等地,与其他各军拉开了50—100里的距离。赵锡田不知道的是,刘伯承将以4倍于他的兵力发动全面攻击。

围歼整3师的战斗从9月3日午夜开始,曾经的抗日劲旅到底不是吹出来的。整3师所属的第20旅在大杨湖与王近山的第6纵队连续恶战两个昼夜,杀得难解难分。此时的赵锡田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上了刘伯承的当,保命要紧,这个时候也顾不上颜面了,急忙向刘峙呼救。而刘峙自然不敢对赵锡田这位时任陆军总长顾祝同的外甥见死不救,随即调动4个整编师向整3师靠拢。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我军又一次面临困境!大杨湖这边整3师困兽犹斗,围歼战打成了僵局,敌军4个整编师一到,我军将被反包围。

刘伯承再次展现出了他非凡的胆略和顽强的意志。从战场态势来看,敌人的4个整编师还在几十里外,凭他们的作风绝对不可能以急行军的速度赶来。眼下破解危局的唯一途径就是迅速解决掉困兽犹斗的整3师,然后脱离战场。这就是刘伯承的第三个大胆举动。

二野5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危急时刻刘伯承做了

5日夜,刘伯承亲临6纵指挥部, 亲自指挥围歼整3师的战斗。

事实上,如果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及时赶到,那么晋冀鲁豫野战军必然遭受重创。因为就兵力而言,刘伯承此时围歼整3师已经非常吃力了,根本抽不出多少部队搞围点打援,顶多就是阻击一下。可国民党军各部一来是派系林立、谁也不管谁,二来是被我军之前的围点打援搞怕了,生怕自己当了赵锡田第二。所以,4个整师的国民党军磨磨蹭蹭谁也不往前凑。

围歼整3师的激战持续到6日下午14时,整3师1.4万余人悉数被歼,企图夺路而逃的赵锡田被我军俘虏。还在路上磨蹭的国民党军部队得知整3师覆灭的消息,赶忙掉头回撤。

战场形势逆转,刘伯承随即下令对郑州方向的国民党军发起全面反击,将撤退途中的整41师122旅和整47师127旅全部歼灭。至此,郑州方向的国民党军全线溃退,我军一举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合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