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1936年4月24日,这一天注定是刘力贞最难忘的一天。那天,年仅6岁的她亲眼看到被用担架抬着的母亲不顾一切地要扑向父亲的棺木,要和他一起同去。

在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哭声里,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若非周围的人使劲拉着,兴许那一次,她不仅就此没了父亲,也将就此没了母亲了。

刘力贞的父亲叫刘志丹,母亲叫同桂荣,他们都是革命志士,其父还是一手创建陕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英雄。世人都说,若刘志丹未因东征而英年早逝,他绝对会是新中国的元帅之一。

刘力贞对父亲的记忆停留在六岁那年,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依旧精神抖擞,他对妻子同桂荣说:“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她和母亲都未曾想到,这句话竟是他留给他们母女最后的话了。

即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刘力贞也依旧记得这最后一次会面时的情景。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她写到:

“母亲与森叔叔(杨森)话别后,我们再去为父亲送行时,父亲已带队出发了。我和母亲呆呆地站在空荡荡的操场上望着远方。当时我们不知道,我们错过了与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在这之前,刘力贞见父亲的时间也并不多,在她的印象中,他总是忙于上战场。每次他回来,母亲就会忙个不停地给他缝补破掉的衣服、清洗衣物,有时,父亲回来时,母亲还会给他做两件衬衣、一双新鞋。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刘志丹

偶尔父亲回来时,身上带着伤,那时候母亲总会忍不住偷偷掉眼泪。小小的刘力贞见了,心里也很不好受。待到年纪再大一点时,她便在母亲的叙述中知道了:父亲是去参加革命了,他做的事都是为救国救民,为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刘力贞虽对这些还懵懵懂懂,但她也知道:父亲做的一切,都是好的。

直到十多岁时,刘力贞才真正懂了父亲之革命的意味,她也因此更加对父亲充满了钦佩和怀念。在有意无意中,她听到的关于父亲的故事也越来越多,所以后来,她曾不止一次地说:“父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却慢慢地在我心里活了。”

刘力贞的父亲刘志丹生于1903年,他的出身并非后世传说的书香门第,他是陕北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农民(一说秀才)的儿子。

刘志丹打小喜欢听爷爷刘士杰讲故事,当他在故事里得知爷爷曾参加过起义时,他不禁把眼睛瞪得圆圆地道:“爷爷,你和爹真了不起,还参加过起义呢!长大,我也为咱们穷人办事。”爷爷听了,直夸孙子有出息。

因见刘志丹小小年纪便很有出息,爷爷便在他六岁那年将他送到了村里办的义学。

也就在刘志丹上义学期间,他的爷爷竟为他操办了一桩婚事。原来,刘士杰有个好友叫同锡瑞,一次拜访时,刘士杰因见很多七八岁女孩在院子里玩耍便半开玩笑说:“你有这么多孙女,不如给我一个做孙媳妇?”

同锡瑞听了竟当了真,当即他就将自己的孙女叫来站在刘爷爷面前让他挑。刘士杰一面看,一面喜滋滋地问她们生辰年月。最后,他指着年纪最小的一个女孩说:“就她吧,身子结识,又属蛇,我孙子属蛇,蛇盘兔,越盘越富。”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青年时期刘志丹

这个被选中的女子,正是后来的刘力贞母亲,刘志丹妻子同桂荣。

结婚前几年,刘志丹和同桂荣曾见过一面,当时,他已是风度翩翩少年郎,而她也已出落成窈窕淑女的模样。这次见面,两人都只相视一笑后便红着脸埋下了头,可自此,情根便深种在了他们各自的心间。

1921年5月,刘志丹和同桂荣在大人的操办下举行了婚礼。这年,他18岁,她16岁。

婚后,同桂荣问刘志丹:“我没学过文化,你有文化,你不会嫌弃我吧!”刘志丹听了忙安慰她道:“只要你肯学,我就教你。”

同桂荣学习写字、认字正是从写她和丈夫名字开始的。新婚后,知道妻子和多数封建女子一样没有大名后,他便给她取了“同桂荣”这个大名。他告诉她:“这名字象征我们夫妻俩同生活、同奋斗、同光荣之意。”同桂荣听了连连点头。

同桂荣过门不久,婆婆因难产去世。一时间,村里流言四起,他们纷纷认定:是命硬的同桂容克死了她的婆婆。

听到这样的消息,同桂荣心里别提多难过了。可沉浸在悲痛里刘志丹听到这流言后,不仅未同村里人一样视妻子为扫把星,反而还同大家耐心解释,劝大家不要相信毫无根据的猜测,他说:“没有谁可以克死谁,这都是迷信,现在时代进步了,我们不能再搞迷信。”

对于丈夫为自己做的这一切,同桂荣心里满是感激。

1923年,刘志丹和同桂荣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是个男孩,全家为新添的第四代人非常高兴。然而,几个月后,孩子便因病夭折了。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刘志丹却只安慰妻子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二年,在榆林中学求学的刘志丹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在几位老师的影响下,他开始意识到:要想救中国,必须有一套完整先进的理念,而共产党恰能满足这一点。于是,不久后的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切实地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一个人的思想被改变后,行为便会发生变化。同年6月,意识到笔杆子不能救国的刘志丹决定投笔从戎。

可这样的想法却在他回家后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刘士杰对着儿子大吼道:“你要是敢去什么黄埔军校,出了这个门,我就不再认你这个儿子。”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黄埔军校校门

同桂荣听到两人的争吵后急急地赶来,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她坚定地对丈夫说:“你的选择总是对的,爹不给你路费,俺帮你想办法。”说完,她便转身到炕柜前打开柜门,拿出了一个小漆匣子轻声对丈夫道:

“这里面有几件首饰,是俺娘家配送的嫁妆,你拿去换了钱当路费吧。你离家远走,是学本领,长能耐,俺拦不住你,只是盼望你学成了,早点儿回来,别忘了芦子村还有个家,家里还有亲人。”

送丈夫远行前,她又从脑后发髻上摘下一根簪子放进漆盒里说:“把这个也带上吧,出门在外,总是穷家富路。”

刘志丹听了妻子的话不禁热泪盈眶,他紧紧握着妻子的手道:“桂荣,谢谢你了,我离家后就要辛苦你了。”同桂荣看着丈夫的眼里也含着泪,她缓缓道:“俺只盼你早点回来。”

进入黄埔军校后,刘志丹被分配到了第四期的炮兵科,学习与炮兵相关的科目。课堂上,训练场上,他都极其认真,生怕自己错过一丁点儿知识。为了尽快学成,生病了他也不肯休息一会会。

因为在校期间成绩优异,1926年7月9日,国民党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后,随东路军出发的刘志丹被破格允许带领两个连队出发。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在所有黄埔军校毕业生只能带一个连队的当时,刘志丹之能带两个连队绝是其优异的最佳体现。

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回到了家乡陕北,1928年3月他开始领导农武装民起义,史称渭华起义,这支一千余名战士组成的队伍便是后来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担任了军委主席。

从此,刘志丹便扎根在了陕北这片土地上。在他的带领下,工农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先后共在20多个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回到陕北后不久的1929年11月17日,刘志丹与同桂荣的女儿出生。女儿出生时,刘志丹正好在家,她抱着女儿兴奋地对妻子说:“咱们有孩子了。”可同桂荣却故意说:“有啥高兴的,不过是个女子。”刘志丹听了忙道:“女儿好,女儿也是我们的骨肉,以后男女都一样。”这个新出生的女婴,便是刘力贞。

正是在女儿出生这年,一首陕北信天游在保安城被传唱开来。这首歌的歌词是:

“瓦子川、 大梢山,刘志丹练兵石峁湾。人欢马啸惊天地,大兵练好千千万。穷人听了心喜欢,地主老财吓破胆。穷人跟上刘志丹,要把世事颠倒颠。”

这样的歌曲,同桂荣当然听过,所不同的是,她每每听到人们在歌里这样称颂她的丈夫,她心里竟隐隐有些不安。

女人的第六感从来最准确,果然这之后,随着刘志丹名气的越来越大和他带领队伍的壮大,他无数次深陷囹圄、死里逃生。

1934年5月,敌人抄了刘志丹的家,就连他家的祖坟也被挖了。好在,刘志丹父亲早有准备,他成功带领一大家子安全转移了。

转移期间,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吃穿用度全落在了同桂荣身上,期间她还要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当时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的帮助下,同桂荣最终带着一大家子和丈夫在南梁团聚。

谁也没想到,这以后,随军的同桂荣竟跟着丈夫一起干起了革命。她组织根据地的妇女为部队做被服、做军鞋、补衣服。在这支属于穷人的团结队伍里,同桂荣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她和丈夫一样,把丈夫战友当成了亲人,只要谁需要帮助,她便会倾尽全力相帮。

1935年,刘志丹和同桂荣的第三个孩子蛮娃出生。蛮娃到来时,正是革命极其严峻的时刻,他出生不久,同桂荣便不得已带着他们姐弟两转移到了延川县永坪镇。

而刘志丹则再次上了前线。

刘志丹刚走几天,他们的一双儿女同时病了。可是部队却没有自己的医生,这可怎么办呢?最终,着急忙慌的同桂荣只得去军团部求助。军团部派了一名从南方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军医为他们看病,军医看完病后开了药便离开了。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刘力贞幼年

同桂荣给孩子们喂完军医所开药物后,两个孩子都出现了剧烈的反应,大女儿当即头晕恶心并无法站起,而幼子则在吃药后便口吐白沫,不到两个时辰,蛮娃便气绝身亡。

儿子断气后,同桂荣哭得呼天抢地,她抱着儿子的尸体去找医生,可那个军医早已跑掉了。

为了不影响丈夫前线指挥战斗的情绪,同桂荣独自一人承受着失去儿子后那种肝肠寸断的痛苦。

这也是唯一一次,同桂荣想到了“如果”,她想如果他们没有参加革命,他们的儿子便不会落到这般结局。那一刻,生为女人的她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让丈夫退出革命。毕竟,她不知道这之后他们还将面对什么。

可当她把这些想法告诉刘志丹时,他却只安慰她说:“要想开些,干革命就得舍得一切,包括亲人在内,只有站起来英勇的斗争,才能有人民的幸福和自由!”

刘志丹将“大家”看得比“小家”重。显然,刚刚失去儿子的同桂荣虽能懂这其中的道理,但若要她马上想通,自然没有那么容易。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一直郁郁寡欢。

相比因为蛮娃之死深受影响的同桂荣,与蛮娃同时生病吃下不明药物后死里逃生的刘力贞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不过,当时的她更多地把弟弟的死归结于医疗的落后。几乎就从当时起,长大后要投身医学事业的理想便在她心里扎了根。

人都说灾难从来不单行,失去儿子后不久,病了的同桂荣又面临着丈夫的“肃反”。

1935年10月,刘志丹被自己人污蔑是“右派反革命的首领”,不久,他还遭到了关押。在监狱里,他受尽了各种折磨。

得知消息后,同桂荣支撑着病体想方设法带着女儿去看他。可牢房的门窗全部被封了起来,刘力贞在牢房外一声声喊着“爸爸”,可回应他们的只有阵阵咳嗽声。

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一听说刘志丹被关起来了,就下令停止“肃反”。11月,周恩来到瓦窑堡,将被押人员迎出牢房。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就这样,重获自由的刘志丹再次回到了家里。同桂荣在麻油灯下看着丈夫被手铐脚镣磨烂的伤口,心疼地说:“搞‘肃反’的人这么歹毒,怎么能陷害自己的同志呢。”

听到这话时,已经有些记事的刘力贞以为父亲也会骂搞‘肃反’的人歹毒,可出乎她意料的是,父亲开头竟是说:“留着一条命活着出来还能革命,那些死了的同志,就连为国为民效力的机会也没了。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差点死在监狱里的刘志丹当真不恨对他下狠手的人吗?许多年后,刘力贞得出的答案是:不恨。刘力贞觉得,父亲这辈子做任何事都以大局为重,所以,在那个年月里,他宁可自己牺牲,也绝不会损害国家的利益。个人恩怨,在他这里永远都不值一提。

这点,从出狱后他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当时,他们都提议要重重处置污蔑他的人,可刘志丹却反过来安慰大家说:“过去的事,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是路线问题。”“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 体顾大局……”

一场原本可能引发大动荡的事件,就此无声止息。刘志丹的隐忍牺牲,避免了原陕北红军和红25军的分裂,陕北红军后来能始终如一地团结,也绝与他的影响密不可分。

电视剧《延安颂》里有一句写实台词:“谢天谢地,如果他(刘志丹)振臂一呼,陕北红军和徐海东的红25军打起来,那新成立的红15军团就算完了”。

从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刘志丹的选择几乎改写了红军的命运。之所以选择自我牺牲,自然是因为他清楚当时的中国国情,在日本人已经打入中国国门的当口,他比谁都懂得团结的意味。

原本,刘志丹还一心想带领将士们赶走日本侵略者。可在出狱不久后的1936年4月,他便因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而壮烈牺牲了,死时,他年仅33岁。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这年,刘志丹的妻子同桂荣年30岁,女儿刘力贞年仅6岁。

此后余生里,她们母女两便就此相依为命。出人意料的是,此前还一直对革命有所怀疑的同桂荣竟在丈夫死后毅然踏上了革命之路。

当女儿问起相关时,同桂荣只简单地说:“人生在世,谁无一死。你父亲为革命牺牲,就是死得其所。”

只这轻轻的一句,刘力贞便明白了,母亲这是活开了。

与母亲一样,父亲死后,刘力贞也一直努力活成父亲的模样。

17岁那年,刘力贞便报名参加了彭老总率领的“一野”野战医院当文书。她立志和父亲一样,将自己的热血挥洒在战场。

10年后,刘力贞成功从第一野战军的普通战士,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医生。此后几十年里,她一直坚守在治病救人的一线岗位。

1964年,刘力贞还踏着父亲的足迹率医疗队回到了生她养她的陕北老区巡回医疗,这一巡回便是两年。

十年浩劫中,蒙难的刘力贞被下放到三原县医院。她的人生也迎来了惊天逆转,但她却从未因个人和家庭的不幸遭遇而消沉、悲观,她只坚守在她的岗位上,认真履行她作为医生的天职。

人民英雄刘志丹:出身黄埔第四期,33岁牺牲,唯

刘力贞

在多数领域都未能出成果的那段特殊时日里,刘力贞竟用中西结合疗法,使乙脑治愈率提高了50%。

退下一线岗位后,刘力贞又回到了陕北发挥她最后的光热。2014年11月3日,刘力贞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5岁。

死前,她曾在谈及父亲刘志丹时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她说:

“父亲去世时,他的皮包里只有6支香烟、半截铅笔。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财物……但是,他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