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1990年5月下旬,积劳成疾詹才芳中将彻底病倒了,昔日的一些战友、下级都来看望他。前来探访他的有徐向前、李先念、洪学智、秦基伟、陈锡联、陈再道等人。

徐向前拉着“老战友”的手,一遍又一遍的问他的病情怎么样,十分关心;李先念看着自己的“老班长”,内心十分痛苦;洪学智、秦基伟、陈锡联、陈再道等人更是牵挂着“老首长”的身体,在病房里久久不肯离开。

说来也怪,詹才芳他是李先念的班长,他的勤务兵陈锡联被授上将军衔,他是许世友上将的连长,国防部长秦基伟也在詹才芳手下当过团长,上将的资历可惜在55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身边的人也曾替他打抱不平,但詹才芳总是不搭茬,对中将军衔一点都不抱怨,并且还一遍又一遍的说:“我干革命不是为了这个(军衔)。战争年代死去多少战友,他们授什么衔嘛!

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处”的年代,詹才芳的精神难能可贵,有几个人能够不做荣誉的奴隶?淡泊名利是四个字,但是有的人却用一辈子来践行这个词,詹才芳就是其中一位。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本期文章将带大家了解一下詹才芳将军的英雄事迹,看看一个詹才芳是如何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开国中将的。

詹才芳出生于湖北黄安,人杰地灵的黄安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性命,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詹才芳等223位将军,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都是在黄安诞生的。为了彰显黄安的贡献,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黄安改为红安,这个红就是红军的红,红色的红。

詹才芳的家庭十分贫困,7岁的时候母亲因为没钱治病而离开人世,12岁的时候父亲和二姐因为野菜中毒而死。不忍心看弟弟挨饿受冻,于是大姐詹厚娣就把詹才芳接到家来,好生扶养。姐夫余楚臣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以积极传授詹才芳知识,教他读书识字。

等到了16岁,詹才芳就想着自己出去闯闯,总留在家乡也不是一回事。在亲人的帮助下,詹才芳来到了武汉,并且在武汉中学当校工。

当时武汉中学的校长是董必武,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看着这个积极好学的青年,问道:“喂,我的黄安小老乡,你来啦!

第一次进城的詹才芳还带有一些拘谨,对董必武的回答也是小心翼翼,董必武看着詹才芳又问:“我早就听说你想读书,是吧?

詹才芳:“我7岁死了娘,12岁没了爹,后来给人打长工,家里穷,只读了一年私塾。

之后董必武指了指墙上的字,问詹才芳:“这几个字你认识吗?

詹才芳一字一顿的回答:“朴--诚--勇,后面那个字不认得。

于是董必武向詹才芳解释道:“那个字读毅,坚毅的毅。朴诚勇毅,这是我们武汉中学的校训。朴就是朴素的朴;诚就是忠诚的诚;勇就是勇敢的勇;毅就是坚毅的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决定干到底!

当时的詹才芳并不懂他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只知道他的姐夫经常在乡里面搞农民运动,于是就把姐夫经常说的话搬了出来,坚定的说到:“对,我们穷人就是要联合起来和地主老财斗到底!

看着年轻的詹才芳,董必武微笑地说道:“呀,原来还是个革命家哩?是个不简单的小老乡嘛!”之后董必武就把詹才芳收下来了,并且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传播共产主义、马列主义。在董必武的熏陶下,董必武有了人生目标,有了值得奋斗终生的工作----“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为推翻旧社会做贡献,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怀揣着这一人生目标,詹才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自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16岁向革命靠拢,20岁成为共产党党员,26岁成为军长,如此辉煌的履历真是让我等钦佩。共和国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这群人流血牺牲换来的,詹家也不例外,他的大哥就在黄麻起义之后被杀害。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1927年11月13日,黄安地区的三万农民自卫军掀起了“黄麻起义”,正式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这件事在中共革命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在此次起义中,詹才芳、王秀松、李先念带领部队攻打黄安城的南门。身先士卒的詹才芳冲在最前,一连击毙了几个敌人,成为突破南门的第一人。

他们把革命的红旗插到黄安城城头,飘扬的红旗和战士们的笑容,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因为“黄麻起义”,大量的革命人士、战士遭到了杀害,其中就包括詹才芳的哥哥。

詹才芳的大哥詹才华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捕。白军残忍的杀害了詹才华,为了恐吓农民自卫军,他们还把詹才华的人头挂在了城墙之上。詹才芳极其愤怒,对白军厌恶至极,更加坚定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他并没有被白军的恐吓吓倒,继续领导一些幸存人员在黄陂县木兰山区打游击,而这些人中有:李先念、王树声、陈再道、王宏坤、王建安、周纯全、秦基伟等人。对于他们的游击战争,老战友徐向前给出了高度评价:“有了这几十个同志坚持武装斗争,形势就不一样!

在这期间,詹才芳还发展了一些新加入的战士,其中就有陈锡联、王近山。这两位都非常有名,为中国的革命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被授上将而另一个则是中将。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陈锡联第一次准备加入革命队伍的时候才13岁,陈锡联死缠烂打坚持要干革命,陈母看到儿子这么坚决,也劝詹才芳:“首长,你就把他带去吧。”

詹才芳在打游击战争的时候曾经避难陈家,陈母对他是有救命之恩的,此时看到陈母的恳求,詹才芳也不忍拒绝,所以就说:“还等一年吧,到时候我带他走。

过了一年,詹才芳才同意陈锡联加入革命队伍。但是考虑到陈锡联的年纪比较小,詹才芳就把他留在了身边当勤务兵。虽然日后陈锡联当了上将,但对詹才芳一直是毕恭毕敬的称呼“老首长”,每次见面都要敬礼。而且敬礼的不止是陈锡联上将一个人,洪学智、许世友、王建安、陈再道这四位上将见了詹才芳也同样敬礼。

而且詹才芳真是公认的老好人,对于警卫员、勤务兵的前途,他从来是尽一切可能提携,给他们发挥空间。陈锡联(勤务兵、上将)、王近山(警卫、中将)、聂凤智(勤务兵、中将)、邓岳(警卫、少将)、谭知耕(勤务兵、少将)、甘思和(勤务兵、少将),这些人都受过詹才芳的提拔之恩,四方面军的将领见到詹才芳基本上都会恭敬的敬礼,哪怕官位比詹才芳高、哪怕军衔比詹才芳高,他们都会尊敬这位老首长。

当然,这些人尊敬詹才芳的原因不止是资历,更是尊敬詹才芳的战功。要提四方面军的胜仗,苏家埠战役绝对是能拿得出手的,也是值得骄傲的。这一场战争是红军战史上的特大胜利,在中共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一场战争就是詹才芳指挥的。

苏家埠战役前,团长王树声不幸负伤住院。我们都知道,团长是军事主官,团长一倒,部队的战斗力就要降低很多。但谁说政委不能打仗的?红军就有很多能打的政委!先有詹才芳一战扬名,后有苏振华挺进中原,这些都是政委出身,都是很能打的人。

苏家埠战役时,詹才芳军政两手抓,硬是稳住了部队的军心。在他的指挥下,红军战士挖了一又一道的壕沟,并且以篾条为骨、稻草为肉、泥土为皮,扎成一个又一个的简易“墙壁”,强大的防御工事让白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代价,突围更是白日做梦。

为了降低部队的伤亡、为了瓦解敌方斗志,詹才芳还让部队炖红烧肉,故意把香味扇到敌人阵地,使敌人不战而降。此役,詹才芳与友军部队一共歼灭了3万多国民党军,俘虏了两个代师长、5个旅长、12个团长、1.8万士兵,4门山炮、40门迫击炮、步枪1.5万支、机枪250挺,是红军战史上的特大胜利!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之后詹才芳成为军政委,军长是何畏同志、副军长就是许世友同志。他们三人带领部队西征、 反“围剿”、长征,部队非但没有减员,反而是越打越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当时红军还比较弱小,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对红军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的时候有八万多人,到达陕北的只有八千人左右。而红四方面军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万多人,草地分兵的时候足足有八万多人。如果不是张国焘一意孤行,红四方面军的损失不会有那么大。

在到达陕北后,延安方面严肃的批评了“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因为詹才芳是四方面军的军级干部,和张国焘的关系也比较近,所以遭到了过火的批评。詹才芳、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陈再道等十几个军级干部准备拖枪去四川打游击,出发前王建安感觉有所不妥,然后向抗大进行了汇报。

在关于这件事上,党中央、毛主席、董必武都坚持不搞扩大化的意见,果断的处理了此事,同时毛主席亲自出面纠正詹才芳等人的问题,董必武也开始做詹才芳的思想工作,对他说:“一个党员要经得住各种考验,在风浪中不要失去信念与信心……我讲的这些,你是一定能够懂得的。

詹才芳也知道他们被批评是抗大个别人搞的,不是党中央的意思,也不是毛主席的意思,说:“我很明白。毛主席受的委屈比我们还多。我们会像他那样处理问题的。何况他也已经亲自与我们谈过话了呢!

詹才芳的哥哥、姐夫都为革命牺牲了,他怎么可能动摇对党的忠诚,董必武是相信詹才芳的,所以说道“这就好,现在前方吃紧。抗日的烽火已经燃烧了起来。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你记住一句话: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在长征路上,转战四方的詹才芳成了军长,大错误没犯过,功劳一个接着一个,为什么在授衔的时候还被授予中将军衔?四方面军出身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同为四方面军出身的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陈再道都是上将。至于詹才芳的授衔问题,我想这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在红军时期詹才芳的表现十分亮眼,但是在之后詹才芳的表现就要逊色很多。


在1939年的时候,詹才芳和大队政委胡耀邦同志率领一个大队前往华北地区办学校,把河北灵寿县扩编成抗大第二分校,他担任分校先遣大队大队长。从他的搭档上看,詹才芳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不存在什么不被重用的问题。而且在之后,詹才芳担任的是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兼任参谋长,这难道还能算不被重用?不能够,在抗日战争时期詹才芳还是可以独当一面的。


他在华北地区开辟根据地,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他并没有推诿扯皮,而是兢兢业业地开展抗日工作。从1939年拉着一个大队来到华北地区,不到五年的时间,根据地在华北遍地开花,詹才芳更是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政委为李运昌。这支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参加了华北的一系列抗日战争,诸如百团大战、北岳区秋季反扫荡斗争。


毛主席对冀东地区的八路军还是比较注重的,给予李运昌以及部队高度肯定:全国解放没有冀东不行, 冀东没有李运昌不行。因为在解放战争初期,冀东地区的八路军距离东北比较近,他们抢先打通了华北前往东北的道路,抢在国民党前头接受东北的主权、日军的装备,这对整个解放战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詹才芳在这个时期才开始变得黯淡的,其他的将星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光彩,慢慢的升到了詹才芳之上。

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历史性问题,是整个冀热辽军区干部都有的一个问题。作为第一批进入东北的部队,曾克林抢先接受日本的装备,然后向延安汇报说:“东北遍地都是武器”。中央得知后,派遣其他部队轻装上阵,准备去东北接受武器。结果到了东北,苏联方面的态度变了,《雅尔塔协议》中美国要求苏联把东北移交给国民党,苏联照做了,以至于其他部队到达东北后没有武器,还要从关内运送装备过去。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这是曾克林无心之过,但是却导致东北的八路军武装全部陷入被动局面,尤其是国民党军在秦皇岛登陆后,八路军只能让出大城市,继续在乡野打游击。冀热辽军区是第一批进入东北的部队,不仅人员众多,更是装备精良。但是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冀热辽军区的整体表现不太好,而四野又惯行“用强不用弱”的原则,资历老但是战功少的干部就慢慢给悍将们让位了。

冀热辽军区的司令员、政委李运昌淡出军界;副司令员詹才芳更是调任为纵队司令员、军长;曾克林从分区司令员更是一步步调任师长。李运昌没有参加授衔,詹才芳被授中将,而曾克林被授少将,以他们的资历这个军衔还是有点低的,但是在四野就是这样,资历没有战功重要,别说他们两个,就连萧克也是一样的。

萧克可是120师的副师长,和他平级的八路军正、副师长一共有六位,五位是元帅,只有他是上将。萧克的资历都被授上将了,詹才芳的资历就显得有点不够看了,你再牛还能牛过萧克?不能够。当然了,这并不是说詹才芳在解放战争时期没有战功,詹才芳也是有战功的。


1946年9月-1948年2月,在这期间詹才芳在东北扩大地方武装,并且不断袭击榆锦线上的国民党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并且收复了国民党军占领的共军在冀东的根据地,而且消灭了国民党军4.5万人,得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嘉奖。不仅如此,詹才芳率领九纵部队在锦州战役表现非常亮眼。


锦州是东北的一个重要据点,战略位置尤为重要,而锦州战役还是辽沈战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战役开始之前,林彪、罗荣桓密令詹才芳切断锦州、义县的联系。詹才芳、李中权接到密令后,下令部队以演习的名义向西出发,经过18小时的急行军,和激烈的攻击,九纵顺利完成任务,切断了辽西走廊,把锦州的国民党军分割包围。

为了彻底阻止敌人支援锦州,詹才芳还带人偷袭锦州的飞机场,炸毁五架飞机,破坏了飞机跑道。毛主席得知后嘉奖:“歼敌两万,九纵有份;毁机五架,九纵单干!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提到锦州战役,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决战》里面的台词:“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从这一句话中就能得知锦州战役的重要性,这对东北战场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詹才芳的九纵在此次战役中也是十分优秀的,切断敌人援兵、摧毁敌人的飞机场、然后攻克锦州城、俘虏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部主任范汉杰、追击国民党溃兵、切断国民党海上退路,歼敌1.8万人,缴获上万枪支、大量后勤物资。

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得到了东北野战军、中央军委的一致好评。但是在之后,他的光芒就被其他悍将盖过了。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西南,战场囊括了大半个中国,在转战中涌现了一大批名将,刘亚楼、梁兴初、韩先楚、李天佑、钟伟等人纷纷崛起。刘亚楼连抗日战争都没参加过,靠着解放战争时期的功劳授了上将军衔,甚至还想争一争上将;韩先楚在红军时期的职务并不高,但是凭着解放时期的战功,硬是被升为上将;钟伟虽是少将,但是他的使用标准一直都是上将。

上将的名额是固定的,资历老的像萧克肯定是要占一个的,像韩先楚这种战功大的肯定也是要占一个的,至于那些红军时期资历老、解放战争时期战功不太高的将军,只能退而其次,成为中将了。

詹才芳的勤务兵成了上将,本人却是中将,授衔


在1955年的时候,詹才芳被授中将,以他的资历来看是有点低,但是没办法,解放军在授衔的时候很看重战功的。大将中的许光达的资历根本没法和萧克、王震比,但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异军突起,表现得十分优秀,外加上红二军团出身的背景,他也就成了大将。

詹才芳的下级陈锡联是炮兵司令员,王建安、许世友两个人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很优秀,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他们的资历虽然浅,但是战功是有的,所以慢慢的也升到詹才芳之上了。只不过他们一直对这位老首长毕恭毕敬的。授衔之后,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三位上将还给詹才芳敬礼。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中将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他的一生值得我们铭记,所有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的英雄前辈都值得我们铭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