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徐向前、罗荣桓都能当东野司令,为何
彭德怀、徐向前、罗荣桓都能当东野司令,为何毛主席最终选林彪?
中华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是以苏联出兵东北结束的,日军被盖上最后一块棺材板的同时,开国将帅们的眼睛开始盯着东北——谁能成为东北战场的统治者,就能掌握整个解放战争的最终命运。
得东北者得天下,这是国共两党的共识,但是对于东北战场的选将,毛主席比蒋介石不知道英明了多少倍。
中国东北,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以上。再加上张作霖、日本关东军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北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的桥头堡,全国70%的重工业都在东北。东北强悍的粮食产量,也让他有能力支撑起一支数百万的大军。中国研究者认为:“东北存亡,实中国安危所系。中国的生存保障乃在于中国之东北,可以说,东北为中国之生命线'”。
这就是,抗战胜利后八路军一定要争夺东北,以及解放战争后共和国一定要打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真正原因——东北不安,全国震动!
最先向毛主席提出挺进东北计划的是开国大将黄克诚。黄克诚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八路军第五纵队一路南下,在苏北与新四军会师,这就是黄克诚的功劳。黄克诚作为新四军第三师,掌握着连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关键力量。这种战略前沿的经历、大兵团转战的经验,让黄克诚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解放战争的胜负手,就在东北战场的争夺上。
所以,黄克诚所带领的新四军第三师,实际上就成了挺进东北的最主要部队。
但是,毛主席深知,黄克诚的资历、战功、威信,都远远不足以担任一个战略区兵团的总司令,将来成立东北军区,一把手不可能是黄克诚。
黄克诚曾参加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长期以来担任军事主官的经历并不多。整个红军时期,一直担任了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抗战后期大放异彩,成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和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可是在战场上的实战经历是远远不足的。
毛主席要向点将,必须找一个资历高出黄克诚一个层级、曾经担任过一个战略区司令的人。
也就是说,想要担任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司令,必须是红军军团长以上职务,或者是八路军师长、新四军军长或一级军区司令这样的方面军大员不可。
按照这个标准,毛主席点将的选项,其实并不多了。
红军时期我军的8个军团长和3个方面军总指挥分别是:
l 红一方面军——朱德。
l 红二方面军——贺龙。
l 红四方面军——徐向前。
l 红一军团林彪,
l 红二军团贺龙,
l 红三军团彭德怀、
l 红五军团萧劲光、
l 红六军团肖克、
l 红七军团寻淮洲、
l 红八军团周昆、
l 红九军团罗炳辉、
l 红十军团刘畴西、
l 红十五军团徐海东。
这些指挥员中,周昆不知所踪,罗炳辉病逝,刘畴西寻淮洲战死,徐海东长期病重,所以,而肖克、萧劲光在抗战中长期作为副职出现,并没有出色战功也没有足够资历。
所以,单纯从红军的军团、方面军这里找,可以找到的选项有朱德、贺龙、徐向前、林彪、彭德怀。
再看解放战争中的主要指挥员,你会发现,只有师长副师长和一级军区司令以上职务,有资格成为东野司令。
八路军三个师的设置分别是
l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委罗荣桓,
l 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
l 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
而高于师长的职务还有5个集团军级的指挥员,分别是朱德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叶剑英参谋长、左权副参谋长、任弼时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长和副师长,都有机会成为八路军的一级军区司令,只不过,一些人没有把握好机会。以至于到了抗战后期,八路军下属的四个一级军区分别是:
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关向应。
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副司令员肖克。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
前面几个师长副师长与后来的四个军区司令相吻合的,实际上只有贺龙、刘伯承、聂荣臻、肖克、罗荣桓这几个人。
很可惜的是,徐向前元帅本来有机会成为山东军区司令的,但是他没有处理好关系,最终早早失去这一机会。
抗日战争中,山东军区的军政关系调整,是最频繁的。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山东军区的主要部队,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115师穿越津浦线来的,一个来源则是当地发动起义形成的山东纵队。
1938年初,毛主席就考虑派部队到山东去。一开始,毛主席打算派罗炳辉到山东,但是,罗炳辉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不适合再做调动。最后,毛主席决定由陈光和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陈旅主力(主力团六八五、六八六团)去山东。就这样,115师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成为了山东地区的主要抗日力量。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总指挥,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4万人。
为了解决山东抗日力量的整合优化,毛主席派出了徐向前朱瑞,在山东成立了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苏北的抗日力量。同时,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以朱瑞、徐向前、郭洪涛、陈光、罗荣桓、黎玉为委员,以朱瑞为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工作。
因为徐向前在资历威望和工作能力,以至于不管是山东的日军还是国军,都习惯性把山东的八路军称为“徐向前部”。1940年,徐向前甚至担任了115师师长。但是,徐向前和张经武前后离开山东到延安去,最终造成了整个山东群龙无首的状况。
朱瑞将军,为了统一领导,甚至要求115师代师长、罗荣桓政委休养。结果一来二去,毛主席最终决定“山东暂由陈、罗统一指挥,将来林彪去山东”。
但是,陈光和罗荣桓谁是一把手,还是有问题。1941年中央又决定让陈光统一领导,甚至打算让滕代远来当115师师长。而陈光作为军事上的主要领导,犯了一些错误,打了一些败仗,罗荣桓逐渐被山东军区上上下下所认可,最终开始主持军事工作。
1943年,115师和山东纵队合并,罗荣桓成为军区司令、师长、政委一件挑,这件事才算是尘埃落定。
相对而言,另外三个军区的领导就非常稳定了。
也许正是因为山东军区经历过的波折,毛主席一开始就打算让一位有威信、有战功的红军名将来指挥即将成立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否则在后来的斗争中,就会非常麻烦。
事后,毛主席回忆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也就是说,毛主席处于队伍的稳定性,一开始在东北野战军就安排了罗荣桓的位置。
而罗荣桓本人,则是林彪元帅多年的“最佳拍档”。
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罗荣桓就在特务连工作,三湾改编后,罗荣桓从连党代表开始,先后成为营党代表、支队党代表、红四军政委等工作。从那时候开始,罗荣桓和林彪两人,就是一军一政的最好搭档,这种局势一直坚持到抗战初期。
因为山东军区的复杂状况,当山东军区主力北上渡海闯关东的时候,毛主席就不得不考虑,让谁来当这个东北野战军司令。
首先不适合的是罗荣桓本人。
罗荣桓在山东功劳大,这一点没有任何可以否认,但是罗荣桓担任军事主官的时间太短,经验太少,远远没有红军名将、八路军名将的名头,手下将官能服气的不多,哪怕一个陈光也让他吃不消。
同样不适合的是徐向前。徐向前当了一年山东军政一把手,成绩也非常优秀,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徐向前和彭德怀元帅一样,都是纯粹的军人,考虑问题难免仅考虑军事层面,很多方面顾及不到。典型是,徐向前在山东,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有时候听彭德怀八路军前线指挥部的,有时候听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再加上徐向前红四方面军的背景,用起来难免有些不顺手。
徐向前不合适,彭德怀自然也是。毛主席用兵,向来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可是彭德怀的刚猛作风,难免与这种思想相违背。尤其是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彭老总收到党内的批评很多,基本集中在百团大战后期的关家垴战役。彭老总受到大量批评,自然不可能再去担任东野司令了。
同样不适合的,是另外三个军区司令。
贺龙元帅在晋绥军区,与肖克、王震等下属关系不好,一度闹到中央,让贺龙到不熟悉的东北去,怕是更难开展工作。
刘伯承元帅,在晋冀鲁豫军区工作开展很好,而且会是将来经略中原的主力,不能离开。
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元帅,开辟敌后根据地有功,但是担任军事主官机会太少,经验太少,还是不适合。
所以,最终最适合到东北当野战军司令的,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徐向前。
但是,毛主席最终还是选择了林彪。
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点:
1,林彪年龄比较小,是主席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军事上战略上可塑性比较强。毛主席对林彪的“偏爱”不是没有理由的。林彪这个人,在军事上悟性很高,同时比较容易接受别人意见,这就是主席欣赏林彪的主要原因。林彪在南昌起义后曾经动摇过,后来在井冈山怀疑红旗大不了多久,这都是这种“可塑性”的表现。第五次反围剿,林彪也屈从博古李德搞“短促突击”,长征中也怀疑主席四渡赤水的问题,可是主席仅仅就是一句“你个娃娃懂什么”就过去了。这一切,证明了主席和林彪的交流沟通,始终处在比较良性的通道中,不会有互相之间的偏见。这种沟通顺畅的方面军司令,无疑是中央军委最需要的。
2,罗荣桓元帅带着山东军区主力先行一步,林彪是罗荣桓最好的搭档。刚才也说过了,挺进东北的主力是山东军区,为东北提供原始股兵员的也是山东军区,而罗荣桓就是经营山东军区的人。这意味着,罗荣桓到东北去是既定方案,而林彪,恰好最适合和罗荣桓当搭档。
3,林彪长期担任红军主力团、主力军、主力军团的指挥官,是中央红军最优秀的指挥员,也是毛主席最信任的指挥员,东北野战军这支最大的解放军队伍,教给林彪,毛主席最放心。相对而言,彭德怀在整风运动和七大中的表现,确实有些让人犯嘀咕。而徐向前元帅的四方面军背景,也是有所隔阂的。
总而言之,毛主席对林彪的点将,主要基于林彪的指挥才能、受信任程度等多个方面。当然,主席还通过挺进东北计划,实现了东野这一支“土洋结合”的转变。
山东军区的教训告诉我们,本土起义自己打造的“土八路”往往有一些纪律性不足、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而经过长征洗礼的“老八路”,往往战斗力比较强,但是老八路却人数少。如今,挺进东北,苏联留学归来的“洋八路”可能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这一点,我们从东北野战军的主要将领构成中,可以看到一二。
东北野战军前敌委员会主要有林彪、罗荣桓、谭政、肖克、陶铸、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你发现了,这个前委中,既有中央红军的,也有二四方面军的,也有从事党务工作的,而刘亚楼进入东野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苏联红军上校参谋。
这种五湖四海唯才是举的用人办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山头主义,让野战军司令部听党指挥跟党走,另一方面则可以保证军事民主,各抒己见采用最好的军事方案。
当然,我们从东北野战军后来的发展看,也不难发现东野的军事行动,其实并不是依赖于林彪或者罗荣桓某几个人的军事才华,东野和中央军委的良性互动,让东北野战军形成了良好的指挥体系,即便是某一位指挥员因病因伤休养,其余指挥员也能够接替下来顺利完成任务。
比如说,争夺四平战役中,林彪和毛主席意见相左,最终四平战役打下来,大家都从实际出发,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再比如辽沈战役中,对于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问题,林彪和主席互动,更是展现出毛主席的超强指挥能力。
毛主席认为,先打锦州,关上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局势。但是,林彪却认为,打锦州太危险,容易被断后路,先打长春才是最好选择。
毛主席不同意林彪看法,但是他依然尊重林彪的选择。
最终,攻打长春受挫,林彪转而听取毛主席意见,毛主席表示很欣慰。
反观同时期的蒋介石和东北各位军政长官,即便是亲信如陈诚,也没有顺畅的沟通。
一开始,老蒋让白崇禧主持东北军事,后来忽然换了陈诚,陈诚打了败仗声名狼藉,就又换了卫立煌来指挥。这些指挥官,但凡是蒋介石能信任一个重用一个,都不至于败得那么快,可是,蒋介石就是不信任前线指挥官,时不时飞过来指挥一下。甚至,蒋介石还要求前线指挥官严格按照国防部千里之外制定好的作战方案来打仗。
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国军内部完全没有军事民主,所有人都对老头子一个人负责,最终没有任何人负责。
杜聿明曾讲过一件事。他自以为制定了一个很好地计划,然后拿给老头子看,老头子看完后说可以,然后让顾祝同去实行,顾祝同百般推脱,不愿意。不是老头子制订的作战方案,谁敢用?
蒋介石本来就是一个半吊子军事家,还大包大揽要求所有人接受他的意见,焉有不败之理?
整个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通过军事民主,把几十万上百万指战员的智慧调动起来,创造性提出了六大军事原则,分别是:
l 一点两面——优势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至少两面包抄敌人。
l 三三制——一个班划分三组或者四组,三个人一个作战小组。
l 四快一慢——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发动总攻要慢。
l 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强调发动攻击的出其不意。
l 四组一队——突击队要成立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l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这些其实是东野所有指战员的共同指挥结晶,但是,东野指挥员们发现有效,就以超强的执行力贯彻实施下去,所有人都学会,反复练习,反复改进。
而同时期国军在做什么?只要听长官就行!
林彪的指挥才能毫无疑问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最终选择林彪作为东野司令员,主席优先考虑的,还真不一定主要看指挥才能。
你觉得主席点将最看重什么?欢迎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