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主帅,为何二野的刘伯承,没在志愿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他“一条龙下凡”,朱德元帅称他古名将风、军事奇才,老战友陈毅元帅为他赋诗一首“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盛赞其军事谋略堪比军事家孙武吴起。他就是开国元帅刘伯承,论谋略,“军神”刘伯承是军中少有的科班出身的军事指挥家;论资历,他辛亥革命之时即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战斗,是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论指挥能力,他戎马一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那么,在国难当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刘伯承为何不在选帅候选名单之列?
抗美援朝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以当时新中国的财力物力,武器装备,这是一场几乎不可能赢的战争。那时的新中国内忧外患,国民党伺机反攻大陆,解放台湾迫在眉睫,新中国一直在积极筹划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台湾。因此这场战争在党内军内都引起争议,到底打还是不打,谁领兵去打?随着美帝将战火烧至鸭绿江,频繁侵犯我国境内,这变成了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最终毛主席做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决定,并将长子毛岸英送往朝鲜,这也是在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亮了底牌:新中国,拼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朝鲜战场的硬骨头到底谁去啃,谁能担此大任?
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其主要领导者无疑是最先纳入眼帘的候选对象,解放战争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都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不利战势,跟朝鲜战争有颇多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最有可能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就是一野的司令员彭德怀,二野的司令员刘伯承,三野的司令员陈毅粟裕,四野的司令员林彪,关于谁来挂帅,军委也是讨论了很久,但二野的司令员刘伯承一直都不在候选之列。
军委经过多次讨论,抗美援朝总指挥最初是敲定三野的司令粟裕,粟裕素有“冠军候”的美誉,在解放战争中名扬天下,面对国军最精锐的嫡系中央军不落下风,如张灵甫的74师、胡琏的11师,七战七捷的佳话更是传遍军中,且其最擅长的就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朝鲜战场上的敌我兵力以及武器装备来看,这仗是非常适合粟裕来打的,毛主席也最终决定由粟裕挂帅,率领东北边防军远征朝鲜。但是这时,粟裕旧伤复发,没有办法继续坚持指挥,无奈之下,军委只能另作选择。
“战神”林彪在解放战争同样名满天下,其领导的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大战役由两大都是林彪指挥的,且其军事谋略深得苏联老大哥的赏识,由林彪挂帅,不仅有在极寒条件下指挥作战的经验,更有利于争取苏联的支持,林帅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但是,从一开始,林彪就是反对出兵朝鲜的。从军事角度来讲,要钱没钱,要武器没武器,这场仗没法打,从政治角度来讲,这场战争从最开始就裹挟着政治因素,无疑背后是苏联美和国的大国博弈,朝鲜和韩国只不过是充当了炮灰的角色,新中国到底要不要加入战斗一直都是林帅在思考的问题。加之此时,他的老伤一直没能康复,怕光、怕风、怕水,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他带兵作战。
最终,一野的司令员彭德怀勇冠三军,肩负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任。彭老总的西北野战军贵为四大野战军之首,虽然没有参加著名的三大战役,单论战功,似乎解放战争的战绩没有粟裕和林彪显著,要知道,三野和四野才是野战军的王牌。但是其领导的区区几万军队一直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任,掩护党政机关撤退转移,在艰苦卓绝的大西北,跟国民党迂回作战,完满地完成了任务。而彭老总不仅是一野的总司令,其一直辅助朱德,肩负着整个军队的指挥重任。
可能有人质疑刘伯承元帅的二野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不够显著,缺乏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刘伯承在抗日战争时即为129师师长,在解放战争时为二野司令,其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毫不比其他几位司令员逊色。
且其军事理论水平,其他几位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再看看二野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像一把尖刀一样捅进国民党的心脏,打响了战略反攻的第一枪。深入敌后的二野在挺进大别山后,损失惨重,当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很多重型武器都丢弃了,再加之在敌人的封锁区,被国民党围追堵截,兵力折半,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二野喊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最嘹亮的口号,最终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成为国民党胸腔内的一根“肉刺”。
二野的功劳不是用数字来体现的,正是二野深入敌后的牺牲,才为其它的军团赢得了时间空间,二野开辟的中原解放区,形成三路大军互为犄角之势,为日后的大军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创下了大好局面,毛主席称二野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由此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一举扭转了解放战争初期被动的局面。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二野在刘帅的领导下,歼敌200余万,在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论军事指挥水平,刘伯承元帅显然可以胜任志愿军总司令的重任。那么,为何中央没有考虑他呢?其实不是不考虑,是根据现实情况,不是不用,是不能用。
首先,在十大元帅中,刘帅的年龄仅次于朱德元帅,出生于1892年的刘帅,在抗美援朝时已经58岁,比彭帅还要大6岁。花甲之龄的刘帅戎马一生中多次负伤,身体多处曾中过数枪,一只眼睛也近乎失明。我们所熟知的刘伯承被称为“军神”,正是在1916时,24岁的刘伯承头部中了两弹,在没用麻醉药的情况下,摘掉了眼珠子,割了72刀,连动手术的医生都惊叹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长期的军旅生涯,积劳成疾,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朝鲜寒冷的作战环境中,刘帅身体可能根本吃不消,这也是中央不愿意冒险的重要原因。
其次,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帅另有重任。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校的刘帅,是正规的“科班出身”的元帅,在当时党的高级将领中,是难得的可以将军事理论和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军事家,刘帅也一直
刘帅的一个心愿就是要组建一个培养优秀中高级军官的军事院校,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常常利用战争的间隙,潜心研究军事史,编写军事教材。1950年,当时恰好他在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致力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问题,为此,他甚至辞去二野司令员的职务,主动请缨专心办学校,可以说,在当时党内能够胜任这一位置的,就刘帅独一份儿。
为了军事学院的建立,刘帅付出大量心血,他亲自培训师资、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在其孜孜不倦努力下,军事学院于1951年成立,刘帅任院长兼政委。军事学院发展很快,虽然初创时,只有高级速成系、基本系、情报系等4个系15个教研室,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初具规模,学科开设得越来越齐全,初步满足了培训的需求。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们几乎都去这所学校培训过,当年赤手空拳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泥腿子”将军,得到了正规军事课程的淬炼。军事学院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广受好评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后半段中,李云龙和丁伟所上的军事培训学校,正是刘伯承元帅创建的军事学院,而李云龙的原型,在抗日战争时正是隶属129师,是刘帅的老部下。
这在所学校中,非常多的像李云龙这样的大老粗,打游击战非常有心得,常常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但是一旦涉及到大规模的机械化集团化作战,这些大老粗们傻眼了,指挥能力欠缺的弊病暴露无遗。通过军事学院的学习系统地接受了军事教育,丰富了军事理论知识,提升了指挥能力。在1955年授衔时,去军事学院学习过的学员,基本都被授予将军军衔。
朝鲜战争最终志愿军打赢了,彭老总不负众望,带领英勇的志愿军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而志愿军的选帅无疑是这场保家卫国战争的小插曲。虽然刘帅没有挂帅朝鲜,但正如他所说“现在我们可以拿着血肉之躯抵御敌人,那十年后,二十年后呢?”正是刘帅呕心沥血创立的军事学院,为党的开国将领们集体来了一次淬炼,大幅提升了军区将领的军事素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