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回家被战士挡在门口,生气的宋庆龄直冲
宋庆龄先生的名讳与壮举对于国人而言是耳熟能详的,她以毕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奔波于救国救民的大道之上,为中国解放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新中国能够建立少不得宋庆龄先生一番苦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这份殊荣毫无疑问将一切彰显无疑。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素来深受敬重的宋庆龄竟与我军之间有过数度“小误会”,1949年,回家被战士挡在门口,生气的宋庆龄直冲三野司令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伟大的历史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消息令举国人民为之沸腾,而同样为之振奋的亦有宋庆龄先生。
“感谢上苍,我们现在总算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身在上海的宋庆龄时刻了解
解放军部队入城之后,在我党特意的关照之下,27军中被抽调出一支警卫部队抵达宋庆龄的寓所,承担起了警卫任务。
毕竟,上海刚刚解放一切秩序尚未稳定,宋庆龄的身份关系重大,随时可能遭到敌对分子的暗害,继而引发出更大程度的不良反响,因此保卫宋庆龄的人身安全是刻不容缓且务必慎重以对的。
为了避免一切或将发生的危险,杜绝敌对分子的渗透,这支警卫部队制定下了严格的规矩——只准出,不准进。与此同时,他们也只知道要保护好住宅,却并不知晓真正要保护的究竟是何人,亦从不曾与宋庆龄谋面,因此方才招致了误会的发生。
有一日,宋庆龄因为某些重要事情外出,然而当处理完一切事务打道回府之时,却被警卫部队“拒之门外”。
面对这一状况,宋庆龄的随车人员快步上前作出一番解释,然而警卫部队对此严词拒绝,直言并不知晓宋庆龄的身份,没有通行证的话任何人不得入内,需要向上级请示之后才能做出定夺。
面对随车人员黑着脸无功而返,宋庆龄顿时也火上心头,旋即命令司机调转车头离去。这天下哪有有家还不让回的道理?宋庆龄调转车头去的并不是别处,正是三野司令部。
当宋庆龄抵达三野司令部自报家门之后,政委郭化若深知此事影响慌忙快步相迎,知道一切又是个误会。为何说又?早在此前便有一场误会发生,而宋庆龄大动肝火的原因亦不乏此前早有“先河”,以至于“新帐旧帐”一并发作。
不过好在政委郭化若一番解释之后,宋庆龄的火气也就去了大半,因此在他的陪同下宋庆龄终是顺利地回到了家中。
彼时宋庆龄前往三野司令部之时恰逢陈毅有要事出门,返回之后的陈毅立刻便知晓了此前发生的事情,也是焦头烂额地叹了口气,只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过针对此事陈毅与聂凤智二人快速做出反应,一并赶到了宋庆龄的家中上门致歉。
“难为您了孙夫人,是我们失职了……”陈毅一脸惭愧地说着,宋庆龄也是通情达理之人,连连摆手说着一切都是小事。然而陈毅将军却并未就此作罢,反而径直与聂凤智走出门外,就要接替警卫战士站岗,“就让我们俩给您站一班岗,也好教育一下警卫战士……”
乍一看,被阻拦在家门外的确是令人恼怒的,但是以宋庆龄平日的气度非凡倒也不至于生气,不过是麻烦一些的事情,而陈毅更不必亲自站岗以示愧疚之意。实质上一切早在此前一场“征用”宋宅的误会当中埋下了伏笔。而之所以在宋庆龄寓所部署警卫亦不乏此方面的原因。
随着上海解放军队进驻,一个营的兵力进驻淮海中路,连长指着武康大楼对面一所宽敞房子,要求排长带一排人去宿营。不知是战士会错了意又或是连长没有说清楚,一排人马快步抵达了那栋房子跟前并叩响房门,而这栋房子正是宋庆龄的公馆。
开门的乃是公馆的门房,当听到战士们想要入内宿营的要求,门房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得冷言拒绝“这里不能住。”年轻的战士们顿时也就因为他的态度生气了,双方一度争执不下。与此同时,公馆之内的宋庆龄也听到了动静,缓缓地走到了门前。
她望着门前解放军战士与门房争执不休,顿时也就会错了意识当时解放军战士想要强闯,由此怒不可揭的直言道“我是宋庆龄。这里是我的公馆,你们部队不能住。要住,请陈司令打电话给我。” 由此这群战士方才离去。
这件事情迅速传到了陈毅那里,为此他也是大动肝火,保护宋庆龄公馆安全尚且有待于部署,没想到就已经冒犯了人家。因此陈毅面向部队自上而下提出了批评,并直接致电宋庆龄表示歉意,随即与潘汉年同行上门致歉,并询问关于治理上海一事上的相关意见。
此外为了表示歉意,陈毅更是找到了陈赓这位说客找到宋庆龄做了一番解释,毕竟陈赓与孙中山、宋庆龄夫妇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此后随着邓小平到来,陈毅复又陪同邓小平再访宋公馆,由此提出了加强守卫,方才导致了上述事件的发生。
围绕上述两件事情的发生,不难窥见我党对于宋庆龄先生的重视,亦正因我党如此态度方才最终感动了宋庆龄,使得她顺利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道路。而上述事件虽然在我们常人看来只是“万变绿豆”一般的小事,实质上却是深深影响着宋庆龄对我党看法的大事。
为何宋庆龄面对战士们想要进入宋公馆严词拒绝?其间便在于此前我党已经对此有所要求,而眼见自家公馆被“强闯”,宋庆龄瞬间便联想到了其它人民又如何?难道一切都是“假象”?宋庆龄恼怒的根源在于此处。
宋庆龄不遗余力地支持我党,在于我党是真正为国为民的,而我党解放上海之时所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印证着这一理念。
“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还要争取人心。”上海解放在即毛主席作出了这样一番指示,其间目的不言而喻。
国家要的不是被枪炮摧毁的一片狼藉的上海,而是一颗完好无损的“东方明珠”。秉承着这一指导理念,我军解放上海的过程可谓是“瓷器店里捉老鼠”。既要尽可能地保护人民保护建筑,更要驱逐一切敌人。
因此早在大军压境之前,上海内部的策反活动早已不惜代价地拉开了帷幕。无数潜伏人员为此付出了生命,换来了上海最大程度的保留。此外大军抵达上海之前,《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便已经被传达至全军上下,其中便包括市区之内不能使用重武器、不得进入民宅等等。
这一命令的内容传达至中央后,毛主席也曾连连称好。而这些内容早在解放上海之前便为上海人民广为称道,不乏有些想要避开战乱准备背井离乡的人因此选择了留下。
这一命令下达之初也曾遭到许多人的不解,毕竟以往在北方我军行军打仗之时,在老百姓盛情邀请下借宿民居也是常有之事,如果不能进入民宅那么部分受伤人员又该如何安置?一时之间军队内部也颇有疑问,然而陈毅将军却依旧严格的要求“无条件执行”。
其间原因如此,上海此前为国民政府占据,人民对于我党我军并不了解,因此入城之后的第一印象极大程度决定着未来的工作开展。此外,纵观历史,军队入城所带来的后果历历在目,而我党领导的乃是人民的军队必然要有所区别,不能够对城市与人民造成任何伤害。
因此种种原因之下,我军严格执行着一系列的命令,也就有了令整个上海心悦诚服,令国际为之震动的“十万大军露宿街头”的佳话。国内外无数人士为此发生,彰显着我党我军实乃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那么回到误会本身,为何宋庆龄会因小小误会而大动肝火?
其间便在于她心中装着上海这座城市与人民,面对我党此前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是不遗余力支持的。然而当战士们想要“强闯”公馆之时,她也一度因此产生了不好的联想,不过好在一切终归是一场误会。无论宋庆龄又或我党我军皆是心向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