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历史上凡能以弱制强的胜利,决不是偶然的。只有敢战、善战,并且善于从战斗中学习战斗的军队,才能用劣势的武器战胜优势装备的强敌。

当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1952年6月以后。驻守在朝鲜开城南、板门店以东一线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在与当面的“联合国军”在阵地对峙中,率先发起了一场全新模式的战斗——冷枪运动。

从此,就在朝鲜战场上拉开了狙击战的序幕。这是敌我双方斗勇、斗智的生死较量。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志愿军中的老兵,身经百战,神枪手多。况且,我们还是游击战的祖师爷。

如何隐蔽潜行至敌军眼皮下,然后找好一个合适位置,伪装潜伏下来,哪怕忍着蚊虫叮咬,忍着饥饿干渴,照样一动不动的等待伏击机会。

这样的行动,这是游击战的必备技能,对于志愿军的连队战士来说,这更是看家本领。

早在红军与八路军时代,我们就已经打习惯了这种仗。

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狙击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游击战的一种。

所以,冷枪运动之初。在志愿军射手们神出鬼没的伏击下,美英军队是被打得抬不起头来的。

但敌人并不弱,他们也不是傻瓜,会任人打而不还手。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美国陆军打过仗的老兵,同样也不少,敌人不甘示弱,

针对志愿军的冷枪,敌一面加强了反狙击的报复火力。

比如,派专人观察我军阵地,安排专门的值班重机枪、大口径的反坦克战防枪,迫击炮等火器。一旦发现我军阵地上有异动,或者大概判断出我军狙击位置后,就会把机枪火炮打得像刮风下雨,弹药像不要钱似的直向志愿军阵地倾泄。

敌军同时也挑选了大批神射手,潜伏在隐蔽位置对志愿军展开了报复射击。

美国几乎家家户户有步枪,许多美国人不当兵,枪却早已打成了神枪手。而且美军的子弹像是比白菜还便宜,射击实弹训练数量,想必亦非当年的我军可与之相比。

纯以射击技术论,比谁开过的枪多,尤其是远距离对射,要碾压美国兵,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步枪手单兵装备。)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这时候,冷枪杀敌难度就越来越大了。冷枪运动,实际就进入到了敌我双方狙击与反狙击战斗的较量阶段。

而随着敌人警惕性的提高,要潜伏到敌军跟前去打冷枪,已经不可行了。

狙击战斗的展开方式,已经是以远距离射击为主。

而我军历史上由于缺乏军工业,弹药无法完全自给。为了节约弹药,一向就是力争“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

这样,近战射击,投弹、刺杀等等,步兵二百米内硬功夫就成了传统。

步兵战斗提倡的是敌人不近五十米不开枪。

而在阵地上构造坚固工事与敌人对峙,远距离对敌阵地上的目标实施狙杀,这对志愿军而言,实际是一种之前从未经历过的全新战斗方式。

这样,新的方式,就必然会遇上新问题。

下面言归正传。来看志愿军一个普通步兵连队中的班长,是如何在战争中学习战斗,并成为狙击手的。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一)神枪手的失误。

志愿军第四十军三五二团五连,负责守卫大德山前沿阵地。

五连一班长魏广龄,是一位神枪手,在冷枪运动初,击毙过多名敌军。

魏广龄好钻研射击技术,他的枪法,在二百米以内,百发百中,之前从不失手。

但最近,他却像个新兵一样,每天都端着步枪,重新练习起来了怎样射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前几天的某日早晨,他潜伏在前沿观察敌人阵地时,突然发现对面青龙山与九峰山之间,有敌军在公路上往来不断。

虽说,魏广龄的位置离敌人较远,但根据早已标好的距离,那些敌军仍在步枪的有效射程内。

如此,既然敌人大摇大摆的在公路上来回,岂能不打他几枪?

于是,魏广龄按以往测好的距离,给步枪装定标尺,子弹上膛、瞄准、击发。

第一枪,没有命中。

趁敌人还未反应过来,魏广龄又按照老经验修正了一下瞄准点。

再打一枪,仍未命中。

然后连续几枪,却没有一枪打得中。

这时候,就不能再打了,得转移了。因为敌军的机枪火炮要反击过来了。

就这样,可把魏广龄气得,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的,没有了精神。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二)怎样在远距离上射击。

现代的人一讲起狙击手。诸如什么双人小组,观察员、风速风偏、温度湿度、弹着点等等,许多网友既没打过仗,也没当过兵,却能把战争与战斗说的头头是道。这就是因为传媒发达,人们看过的书多、电影多,纸上谈兵,成了人人之所好也。

当年的战士,一切都得靠自己在战斗中摸索学习。

当天傍晚时,五连指导员问魏广龄,今早的前出伏击有没有取得战果。

魏广龄挠着头,很不好意思的回答说:

“指导员,也不知怎么回事,今天我把敌人给放跑了!”

咦,神枪手也会失误?

于是,魏广龄把情况详细说了之后。指导员隐隐觉得,这一定是有什么因素影响了射击,但他自己也说不上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于是,对魏广龄说:

“小魏啊,炮排排长很有学问,我们可以去找他研究研究。”

一听指导员的提醒,魏广龄立即来了精神。对于战士来说,怎样消灭敌人,就是最大的事。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于是,当天夜里,魏广龄就去了炮排阵地。

炮排排长听了魏广龄讲述情况之后,由于对步枪狙击不熟,也不能一下确定。

但炮排长有着丰富的炮兵射击经验,琢磨了一会儿后,排长对魏广龄说道:

“很有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空气密度以及空气阻力等等因素变化,使得用以往测定的距离和标尺就容易偏低。”

魏广龄终归是个神枪手,一听之后,立即就开了窍。

于是,他就用能看清弹道与弹着点的曳光弹,分别在每天早晨与中午时进行射击试验。求出了不同距离,气温风速等等条件变化下的应定标尺。

几天之后,立即就见了效果,百发百中、弹无虚发的神枪手魏广龄,射击技术更上一层楼了。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三)志愿军的双人狙击战斗组。引蛇出洞,连毙五敌。

我们在美式战争大片中看到的双人狙击小组,那真不是美军的首创。

七十年前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用双人狙击组配合战斗、射杀敌人,那早已就是家常便饭了。

为了监视敌军动向,志愿军阵地上都会在最便于观察的地点设置观察哨,全天候的监视着敌之一举一动。

而冷枪运动开展之后,每当有敌零散目标出现,观察哨就会把情况马上反馈给狙击手。

而志愿军的狙击手,都是二人为一战斗组的,一为射手,一为观察员。

观察员除了观察射手的射击效果,也要用配合射击来引诱敌军暴露,然后由射手一枪毙敌。这是经狙击战斗实践之后,得出的经验。

这天,正在待命的五连一班长魏广龄,突然接到了观察哨的通报:

从对面大青山上,下来敌军六人,头戴大盖帽,应为军官。又手拿地图,钻进了半山腰的树林里。看样子,敌军下来察看地形,准备在半山上加修工事的。

敌军在哪儿出现,我军就在哪儿狙击。这些对应的射击位置,是平时早已测定好的。这就是体现了“从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中国式战斗方式。

魏广龄立即与观察员张雨朋二人赶到了相应的最佳射击阵地上,二人各自找好位置,据枪潜伏,密切注视着敌军方向那片树林,只等敌人出现。

而之所以说敌人不傻,是因为敌人非常狡猾。打习惯了仗的老兵,战场经验以及对于危险的灵敏嗅觉,估计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

魏广龄与张雨朋埋伏了半天,盯的眼睛酸,卧得腿发麻了,敌人还未从树林里出来。

魏广龄觉得不能这样干等着,得把敌人从树林里赶出来。

树林左边,敌军已筑有几个地堡,地堡外有一条小道,连着树林。

魏广龄对张雨朋说:

“你去另一侧往树林里打几枪,吓唬一下敌人。我瞄着那条小道,等他们现身。”

于是,张雨朋对着树林,“砰砰砰…”连开了几枪。

果然,树林左侧边缘,有一个美军探了一下头,但又立即缩了回去。片刻后,这美军又出来了,像射箭似的窜出,通过小道,急速朝地堡疾奔了过去。

魏广龄稳稳的瞄着小道,却没有开枪。

其余五个美军官,以为志愿军没有注意这边,不一会儿便一拥而出,朝地堡奔去。

魏广龄立即射击,五发速射,一枪撂倒一个。

弹无虚发,枪响人倒。枪弹打空,魏广龄与张雨朋立即急速转移,丝毫不停留。

这时候,敌军地堡里的重机枪与大口径战防枪也立即打了过来,敌军轻重火力全开,打得弹雨如注,却是统统打了个空。

至10月27日,四十军统计冷枪战果,魏广龄打死打伤敌军共计46人。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胜利?

总有人认为,是靠着不怕死、填人命,敢拼人命。有这样观点的人,又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坏。这一类人,“身在汉营心在曹”,专门刻意诋毁胜利。

还有一类人,属于无知。是受了第一类人的不良引导,然后产生了错觉,以为志愿军真是靠拼人命,才打贏了战争。

而实际上,古今中外数千年以来,又有哪一场战争,是可以仅凭不怕死、拼人命就能打得赢的?

就算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仅靠人多与不怕死,那也是必然要失败的。例子,史书上多的很。

勇气当然是必须的。

除勇气外,胜利来自于战略战术,还有善于战斗的队伍,以及擅长在战争中学习战斗的士兵,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当年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以弱敌强,能用差距悬殊的劣势装备,战胜了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第一强军。志愿军的战士们,无疑就是最善于战斗,并擅长在战斗中学习的士兵。

七十年后再回顾这段历史时,网友们称之为“有史以来、世上最强悍的轻步兵”,也是名至实归的。

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

魏广龄、张雨朋战斗事迹,见于抗美援朝系列丛书《40军在朝鲜》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