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之战,中国已取得绝对优势,毛主席为
1962年10月20日爆发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到11月21日正式宣告结束,这场爆发于中印边界、历时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边界对峙
在这场边界之战中,解放军一共歼灭印军8853人,击毙了包括印军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在内的4885人,俘虏了包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内的4885人。而取得这些战果,我军的伤亡只是印军的1/3。
但是,如果以为这场中印之战解放军的战果仅止于此,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如果不是1962年11月22日零时,毛主席命令我军全线停火,并撤回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那么,印军的伤亡要远大于8853这个数字。
因为,当时面对解放军的自卫反击,印军全线溃败。我军不但在战场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而且,还至少有7000名印度士兵被击溃后逃入环境恶劣的原始森林之中。
因此,如果中国不单方面宣布停火,即使不继续发动进攻,仅保持当时战场的态势,这7000多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印度官兵也极有可能全军覆没,而且,7000被饿的半死印军中,还有印军王牌师第四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这也意味着,我军的战绩也将直接翻番。
印军俘虏
被迫自卫反击之后,解放军取得了极为辉煌的胜利,也占据了战场上的绝对优势。那为什么战争爆发一个月之后,毛主席会突然在不提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停火和撤军呢?
要知道,如今的印度人提起1962年的中印战争,许多人依然极不服气,甚至嘴硬不认为是印度军队的失败,他们的依据就是:
按照西方国家通行的“赢者通吃”原则,中国如果取得了胜利,占据了绝对优势,怎么可能不提任何条件就单方面宣布停火呢?所以,印度人就此推论,中国其实没有取得胜利,印度军队也没有失败。
印度人的这种思维,其实正是西方国家典型的思维,它们根本无法理解毛主席精妙的斗争策略。那么,中国究竟为何在占据绝对优势后单方面宣布停火?
印度
第一,也是普遍认可的理由,那就是,由于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使得中国军队很难拥有足够的后勤补给能力。
中印边界其实很有意思,中国的一边是平均海拔在4千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而反击战的战场,由于位于青藏高原最南端,因此,印度的一方的自然条件远好于中国,则基本是平原。
因此,交战的双方后勤补给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想要在西藏边境作战的部队提供补给,要跨越上千公里的青藏高原,从四川等内陆地区启运。
而青藏高原又是世界上环境最为复杂、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因此,解放军想要获得足够的后勤补给能力,不但过程极为艰难,而且成本也极高。
青藏高原
更何况,1962年时,青藏地区基本没有多少工业可言,因此,想要为在喜马拉雅山麓作战的部队提供后勤补给,只能依靠老百姓的双脚和青藏高原唯一的畜力——牦牛。
而印度恰恰相反,中印爆发战场的地方,距离印度的精华地区——印度平原十分近,印度向战场上运输后勤补给和兵力都是极为容易的。因此,中印同样消耗一颗子弹,双方的成本却截然不同。
正是因此,中印爆发战争后,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占据巨大优势,但是,我军的后勤补给一直难言充足,尤其是如果战争长时间持续下去,仅靠牦牛和老百姓双脚维系的后勤,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前线的物资需要。
与此同时,当青藏高原进入11月之后,就已经进入了环境最为恶劣的雪季,此时青藏高原不但温度极低,而且,往往会出现大雪封山的情况。
青藏高原
一旦面临这种局面,本就不足的解放军后勤补给运输线极有可能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解放军想继续作战,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则是因为国际环境对于中国十分不利。我们看待1962年爆发的中印战争,往往将其称之为自卫反击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印度的不断挑衅和得寸进尺,忍无可忍的新中国才被迫自卫反击。
然而,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却并没有受到普遍认可。相反,当时,中国的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极为艰难的,除了缅甸、朝鲜、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少数国家支持中国之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其实都站在印度的一边。
尤其是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都不约而同的站在了印度的一边。也因为这两个超级大国的选择,当时,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多数国家和西方国家,都站在印度的一边,并不断为印度提供援助。
地球
不仅如此,就连中东和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国家,也普遍选择支持印度。因此,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是十分孤立的,许多国家由于利益、意识形态或不明真相等原因,也将中印边境爆发的战争视为中国对于印度的侵略。
虽然这种印象完全是污蔑,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即便想解释都没有发声渠道。因此,在当时恶劣的国际形势之下,中国选择主动撤军,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于中国的观点和印象,摆脱被孤立的处境。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战斗力强大,但是,受限于漫长且艰难的后勤补给线和恶劣的环境,再加上印度又有苏联和美国的直接军事援助,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长时间持续作战的能力,要弱于印度军队。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后,印度的国际环境不但十分友好,几乎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而且,为了围堵和削弱中国,苏联和美国还不约而同的对于印度进行大力援助。
美国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一边宣布支持所谓的印度的非法行动,另一方面,也开始积极地帮助印度。美国利用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极力斡旋缓解印巴之间的冲突,从而帮助印度减轻期限的压力,同时,美国还开始对于印度进行最直接的人力物力援助。
美国不但卖给印度大量的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还亲自下场,帮助印度向东北边境特区空运自动化武器和弹药,帮助印度建立并部署部队,从而让印度对于中国取得军事优势。
就在美国对印度大力援助的时候,本来是冷战中美国最大的对手苏联,因为中苏关系的紧张和破裂,居然也选择了与美国同样的立场——帮助印度。
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前,苏联不顾中印之间的紧张局势,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印度8架运输机,同时,还与印度达成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援助项目。
苏联
中印冲突爆发之后,苏联更是大肆向印度出售武器,当时,包括米格21型战斗机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都毫无顾忌地卖给了印度。
苏联的这种行径,使得印度在武器装备和军事部署方面对解放军产生优势。很显然,苏联希望通过支援印度的方式制衡中国。
美苏共同对印度的援助和支持,进一步增加了印度的嚣张气焰和持续作战能力。这对于解放军持续作战显然十分不利。
第四,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时,中国的经济十分困难。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中苏之间关系基本破裂,苏联不但撤回了所有的对华援助,而且开始要求中国偿还债务。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经济封锁,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困难。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因此,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去长时间维持一场爆发于青藏高原南麓的战争。
正所谓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巨兽,而战争一旦成为持久战,那么,战争将沦为一场资金消耗和后勤补给能力的大战。
正如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单论单兵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相同数量下,虽然武器装备不如美国军队,但是,日军陆军的战斗力还要占据上风。
然而,第2次世界大战最终却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布告终,日本为什么会输给美国?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远远超过日本,日军空有强大的战斗力,却因为资金和资源的匮乏,最终生生被美军淹没。
美国
中印之战时虽然当时的印度对于中国并没有如美国对日本那样的优势,但是,对印自卫反击战毕竟只是一场惩戒性质的局部冲突,它不是民族面临危亡之际的生死之战,更不是全面战争。
因此,在中国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外部环境又十分恶劣之时,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在经济十分困难之时,去持续这场耗资极为巨大的战争。
第五,从战争爆发之初,毛主席就将对印自卫反击战定义为一场惩戒性质的边境冲突。因此,中国从始至终都没有想将中印对印自卫反击战打成一场中印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建国之初,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还是颇为不错的,例如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就选择站在中立的立场,甚至还谴责过美军对于朝鲜战争的侵略。
尼赫鲁
然而,由于印度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一贯的爆棚自信,印度不顾中印“和则两利”的大局,开始不断的侵占中国领土,并最终酿成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印度对中国的侵略行径十分让人不解,就连毛主席都十分疑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但即便如此,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依然对于对印自卫反击战做了以下定位: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毛主席
所以,正是毛主席对于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定义,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在对印作战之中取得了全面的优势,也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策略的中方,依然选择了克制和忍让,并在战争中国取得全面压倒性优势之后,突然单方面宣布撤军,从而给印度足够的台阶下。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已经充分显示,中国是不好惹的,也从武力方面告诉印度,他们不具有军事解决中印边界的能力。
而撤军则告诉印度,中国并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赢者通吃”,而是想真心地坐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这使得印度也没有继续扩大战争的借口和欲望。
克节朗自卫反击
第六,印度军队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印度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在人力资源方面与中国相媲美的国家,印度军队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
同时,在美国、苏联等几乎不设防的军援军售帮助之下,印度军队虽然战斗力并不如解放军,但是,凭借便利的后勤补给能力和庞大的规模,印度军队依然有能力给解放军带来伤亡。
以持续一个月之久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为例,虽然中国解放军给予印度带来8000余人的伤亡,但是,中国军队也自身也遭遇了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这个代价虽然不足印度伤亡的1/3。
但是,能驻扎在青藏高原的解放军,数量本身就少于印度军队,因此,如果战争持续下去,即便是靠人堆,印度也有机会取得对中国作战的优势。
中印之战
更何况,虽然印度军队对于中国作战屡战屡败,但是,在南亚次大陆,印度军队却是毋庸置疑的霸主,印度对外作战之中,几乎都取得了胜利。
无论是对于宿敌巴基斯坦,还是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印度无一例外都取得了胜利。因此,印度军队其实并不是单纯地搞笑,印度拥有装备先进、规模庞大、后勤补给便利等诸多优势,印军的战斗力,其实是颇为不弱的。
第七,一旦战争持续下去,那么,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极有可能演变成中印大规模战争,而一旦这种规模的战争爆发,虽然解放军的战斗力远强于印度军队,但是,印军并非不堪一击,与此同时,印度还具有后勤补给容易、国际环境优越、人力资源充沛等诸多优势。
所以,横跨整个青藏高原补给的解放军一旦陷入长期的苦战,不但后勤补给能力会成为制约因素,而且,由于当时经济也十分困难,中国极有可能陷入苦战。所以,见好就收,自然是最为有利的选择。
毛主席
第八,南亚只是中国战略的次要方向,而印度也绝不可能容忍中国在对印自卫反击后占着不走。
1962年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是什么?一个是在沿海物质岛链围堵中国的美国,而另一个则是与中国关系破裂之后大兵压境位于北方的苏联。
因此,应对美国和苏联才是中国最主要的战略目标,位于南亚的印度不过是中国的次要战略方向,中国对于印度的需,求其实就是保持现状,不要挑事。
所以,正如战争爆发之前毛主席对于对于自卫反击战的定义一样,这一场战争只是一场为了平定边境的惩戒性质的战争。
新中国开国大典
如果中国在取得对应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没有宣布撤军和停火,那么,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解放军的兵锋将直接威胁到印度平原,而印度整个北方将无险可守。
这对于印度而言,相当于时刻在脑袋上悬着一把刀,印度将成为当代的北宋。因此,一直试图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印度,当然不可能容忍这种情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扩大战争,升级为举国之战,印度将别无选择。
而且,不容忽视的还有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当时,国民党虽然只能蜗居小岛,但是,蒋介石却从来不愿意接受现状,在获知大陆经济出现困难,国际形势又十分紧张之后,蒋介石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不切实际的反攻大陆迷梦。
虽然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只是幻想而已,但是,由于有着美国的支持,拥有几十万兵力的蒋介石依然有能力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蒋介石
而为了应对蒋介石所谓的反攻大陆,解放军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进驻福建,因此,为了集中精力维护国家统一,新中国应该也必须及时从中印边界冲突之中抽身。
因此,在中国自身经济发生困难,国际环境极为不利,青藏高原运输极为困难,中国军队后勤补给能力十分糟糕的情况下,再加上苏联和美国的从中作梗,蒋介石在其中捣乱,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最终,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在取得全面压倒性优势之后果断的从中抽身,单方面宣布撤军,从而解决了中印边境冲突问题。
而事实也证明了中国毛主席这一选择的明智。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一仗打出了中印边境50年的和平环境。也正是充分利用西线长达50年的和平红利,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时,中国和印度的GDP相差无几,在同一个档次,而中国经过50年的发展之后,2019年,中国的GDP为14.34万亿美元,印度只有2.87万亿美元,中国的GDP几乎是印度的三倍。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对印度产生压倒性优势。
中印之战打出的战争红利之大,毛主席果断撤军之英明,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