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退役娘子军三上前线:请战最危险处

今天,立春。也是上海第二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8天。这一批医疗队是一支纯护士的50人“娘子军”,带队的就是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晓静。

李晓静的身份原是一名军人。

她曾参加第二军医大学抗击非典医疗队、第二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曾获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第二军医大学优秀护士、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党员、荣立三等功一次,率护理组获集体三等功一次,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一次,2012年退出现役。

虽然退役,但她却始终坚守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初心。

面对疫情,她主动请战到最危险的,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

坚守誓言:“若有战、召必回”

其实,李晓静入职浦南医院才一个月不到。

1月21日上午,浦南医院发热门诊开始运转,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下,浦南医院党政领导紧急动员部署,第一时间加强发热门诊的各项医疗流程、感控管理和物资保障。刚到岗没多久的李晓静凭着非典时期、汶川地震时期的丰富经验,为护士们正确穿脱防护面屏、眼罩、口罩等防护用品作了专业的现场演示。

1月23日22时50分,李晓静负责发热门诊护理工作的同时,主动向院领导递交了“出征武汉”的请战书:我有17年前支援北京小汤山的工作经验,具有在四川抗震救灾的经验,也有近20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我愿意作为浦南人再次出征援鄂。

时光,仿佛又重回2003年。

那一年,非典肆虐之时,李晓静递交了一封申请书。“作为一名军人,就要上战场;作为一名护士,就要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党员,就该冲锋在前”。她要“尽一名军人神圣的职责;尽护士天使般的职责;尽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小汤山工作的两个月,从隔离区出来,看到路边开放的小花,都会让她感叹生活的美好,感叹没有N95的呼吸是多么惬意和舒畅。

这一刻,她体会到了作为医护人员的成就感。

2008年,汶川地震后,医院组建医疗队,她再次请战:“我是监护室出身,有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经验;我去过小汤山,有传染病护理经验,可以应对灾后可能发生疫情的状况”。来不及收拾行装,告别女儿,匆匆奔赴四川。在那里,一名因地震压伤导致脊髓不全瘫的伤员,在医疗队进行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导致便秘,她不怕脏,用手帮病人抠出大便。

如今,武汉疫情暴发,听闻要组建医疗队,她说:“当年一次次出征,是因为我是军人,身上职责使然。现在,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但是当年的经验或许在这次能有很大的借鉴。”

李晓静出征前夕,有个人在车窗前和她不停挥手。这个人是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郭智慧,也是李晓静在请战书中提到的郭主任。在郭智慧看来,李晓静有着军人的爱国心和职业的使命感。“我和她共事了短短一个月,她特别敬业。因为发热门诊的工作要求很高,任何配套方面的细节,她都会和一一确认,有什么要改的,马上会向临床工作人员提出。”‍

正是凭着这一股精神,李晓静坚守退役时,“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她说:“即便是逆行,即便有更多的危险,也是值得的。”

坚守病区:当保洁员当护士当护工

2月3日19时46分,记者拨通了李晓静在武汉的电话。忙碌完一整天工作的李晓静,终于有空和记者聊了聊。

“我们第二批上海医疗队一共50名护士,除了15名增援到第一批医疗队值守的病区外,其中35名分散在金银潭医院的10个科室。”刚刚脱下防护服的李晓静一边喝水,一边向记者介绍,“临床一线实在很缺人,因此我现在在综合一科从事护士工作,作为上海的领队,我还有一些协调的工作。”

“原先,武汉的护士们已经连续工作1个月了。”李晓静告诉记者,他们最长的休息时间只有8小时,很多人往往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之后,短暂补觉之后,又重新回到岗位开始工作。“我们的到来,充实了护理人员的队伍。现在,从人手来说,已经可以做到排4个小时的班了。”说到这里,李晓静感到十分欣慰。“这也是我们来这里的初衷,为了让前面的护士休息下,为了更好、更多地救治病人。”李晓静补充道。但因为防护物资十分有限,实际上,上海医疗队的护士们在那里仍然是6-8小时一班。而这一干,就是一人充当三个角色。

“我们在这里,其实既当保洁员,又当护士,还要当护工。”李晓静形象地比喻道。——早上到岗后,一进去,护士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扫卫生;随后,便是量体温、测血糖、测血氧、发药、输液等一系列医护工作;有些病人呼吸困难,身体没有力气,因为在这里没有护工,护士们还要帮他们喂饭,擦身,清理大小便。8个小时下来,全程几乎都是站着的,上上下下地弯腰一天不下百回。

“再加上穿着厚重、不透气的防护服,体力消耗很大,一天下来,贴身穿的衣物都湿透。”李晓静告诉记者,和她一起在一线工作的年轻护士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

同样来自浦南医院的第一批援鄂护士王亚华在微信日记中写道——病人的需求不绝于耳:“护士请帮我打开水。”“护士请帮我倒小便。”“护士请帮我扭瓶盖。”……护士…护士…!一上午,穿着笨重的防护服穿梭在各个病房,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好好体会了一把冰火两重天的滋味。下班了,脱防护服,因为防水不透气的特殊材质,防护服脱下来都能倒出水来。

因为防护服脱一次很费时,护士们一旦穿上防护服就要穿8个小时,一直穿到下班为止。在此期间,有的护士为了尽可能少排尿,就尽量少喝水,不少护士甚至穿上成人纸尿裤,以解决在上班期间排尿的不方便。

35名护士分散在10个不同科室,而且每个人的上班时间又不尽相同。因此,作为领队的李晓静就像“知心大姐”一般,时刻关心着队员中的各种动态。有时像一位长辈一般提醒年轻的队员们:回到宿舍后,一定每天坚持测体温;不要串门;相互之间交谈要带口罩,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

虽然,这么队员们分散在不同科室,但是护理姐妹们团结一心、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赢得了当地各科护士长的赞扬和肯定。

坚守武汉:不负身后千万人的支持

“从武汉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在不停地拆快递包裹。”为什么?

原来,一些朋友得知李晓静去武汉了,便成立了专门的捐赠群。这样的群,不下10个。牛奶群、衣物群、鞋子群、护手霜群……只要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都有人主动想到捐赠给她们。这里,有些是李晓静的老战友,有些则是朋友的朋友,有些人更是素未谋面。

出征后不久,李晓静将微信头像换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她,正向着车窗外,向人敬了一个军礼。

全社会成为了她的坚强后盾。前方口罩、防护服紧缺,战友们“闻风而动”,近300名退役军人成立了爱心微信群,陆续为前方提供了多种急需物资。微信群的人数迅速达到上限,于是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爱心群……每次募捐时,战友们都要“拼手速”,大伙儿最怕看到的就是“筹集金额已满”的字样。

护士们因为长时间佩戴不透气的N95医用口罩,不少人脸上被压出了深深的印子,更有人因此而产生“压疮”而溃烂。得知此事,李晓静在群里就提了一次“需要水胶体敷料”,群里的热心人便托人送到前方。

大家对李晓静说:你在前线战“疫”,我们为你送去最需要的物资,分工不同,但我们都身在“战场”!虽是微薄之力,但也能为我们的国家减轻一些压力,“守望相助,本就是作为战友最该做的事情。”

谈到这些支持时,电话那头的李晓静哽咽了:这些身在天南海北的朋友们,有的素未谋面,但情同兄弟姐妹,再多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的感激。在前方时刻被感动着,只有更加努力,将这份爱心传递,才能不负朋友们的拳拳盛意。

“我坚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李蕾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