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面对6路敌军,我军战将曾宪池预设阵地痛杀日军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一恒独步,无授权禁转!

1937年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全国抗战到来了。八路军除了积极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抗战,积极打击日军,同时所属部队采取敌进我进的办法,全面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

[开国少将曾宪池]

进入1938年10月中旬,活跃在正太路沿线的八路军第386旅机动灵活的袭扰日军,让驻扎在这里的日军第20师团感到巨大的威胁,纠集3000余人的兵力,并在数架飞机的配合下,分6路向第386旅进攻,妄图在娘娘庙地区全歼第386旅。

时任这个旅1营教导员的曾宪池接到上级的命令,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日军的6路围攻之中。当曾宪池得知驻扎在昔阳县的日伪军经葛岭去南芦庄,围剿在那里的第386旅旅部的情报。

曾宪池迅速带领所属部队赶到日伪军必经之地的中途悄悄埋伏,建立阵地等待这部日伪军进入伏击圈。

当这部日伪军进入阵地后,曾宪池立即带领部队给这股日伪军以痛击。由于日伪军占据绝对的火力优势,曾宪池感觉已经起到预先效果后,马上带领部队撤出战斗。

虽然此次伏击战的时间不长,但是仍然取得了击毙日伪军30余人,击毁汽车数辆的战果,更是较好的做到了迟滞日军行动,让第386旅旅部机关从容撤退的效果。

由于日军发动的6路围攻,始终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里活动,却始终没有找到第386旅的主力部队,士气大受影响。尤其是远离敌占区,日军被八路军和游击队的不断袭扰之下,物资保障和武器弹药消耗大,使日伪军想到如果还在太行山里瞎转,必将面临被第386旅全歼的窘境,不得不分批向外撤离。

上级要求曾宪池率领的部队以最快的时间赶至官道沟至黎岭头之间设伏,给由昔阳返回乎定的日军总计28辆汽车队的袭击。曾宪池欣然领命,他想怎么可能让日军这么轻易的撤出去呢,你武器装备再厉害,汽车跑得再快,我也要让从你们身上给撕下一块肉来。

第1营很快进入设伏的官道沟至黎岭头之间,把所有的轻重武器一起向公路瞄准,耐心的等待日军进入伏击圈。

由于这部日军乘坐的是汽车,运动速度也是很快的。当他们进入第1营有效杀伤范围后,随着曾宪池的一声令下,行驶在最前面的日军汽车被战士们密集的子弹击中后立即抛了锚。受到袭击的日军没有像往常那样所有的日军全部跳下车进行应战,向发起袭击的八路军组织反攻,这让曾宪池觉得上级的判断是日军弹药消耗过大,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消极的防御方法,他带领1营官兵打的更起劲了。

[即将向日军发起冲锋的八路军战士]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消灭日军100多人,摧毁汽车数辆这才撤出阵地,支援兄弟部队作战。这一仗第1营虽然缴获不多,但给6路围剿的日军心理打击极大,迫使驻守在昔阳县的日军再也不敢盲目出动,只能龟缩在县城里。

自日军于10月中旬发动的对第386旅的6路围剿,仅仅只过了一个月,到11月15日,八路军第386旅共毙伤日伪军400余人,射杀军马80余匹,缴获掷弹筒和一些其轻重武器,摧毁日军10多辆汽车,彻底宣告了日军6路围剿第386旅的破产。

进入1942年,伴随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日军先后派出各路战将,特别是被称为日军战神的冈村宁次大将组织的,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的铁壁合围、还是“三光政策”,以及各种形式的制造无人区的大扫荡,都未能消灭活跃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所有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晋察冀各级抗日机关。

黔驴技穷的日军大本营,逐渐感觉单纯的依靠强大的军事优势,无法消灭八路军,采取了极其卑鄙的手段。比如选派日军特种作战部队化装成八路军武工队的样子潜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专门对八路军首脑和抗日政权的干部执行暗杀。当然,也包括为日军卖命的敌特汉奸利用各种身份潜入根据地搞破坏活动。

正是基于这一局面,为了维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安宁,曾宪池从野战部队抽调到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任保卫科科长。上任之后的曾宪池立即带领第4军分区的保卫人员积极投入到侦破汉奸特务,也包括潜藏在八路军里面的动摇分子的打击上。

为了更好的开展保卫工作,曾宪池不仅把在红军时期对付敌人的办法运用到斗争中,还根据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的特有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武装保卫肃清内部变节分子,以及对深入第4军分区进行破坏的敌特汉奸。

曾宪池走马上任后,首先强调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是干好第4军分区保卫工作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第4军分区管辖的范围里,曾宪池建立健全了从儿童团到妇救会,以及村民兵小队,区中队和县大队的各级保卫网络,真正做到全民皆兵,让敌特汉奸只要敢于进入根据地,立即处于人民群众的监视之中。

[进入整训状态的八路军指战员]

同时,只要发现进入第4军分区的可疑人员,手续不完备的,和来历不明的人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其去向都要调查清楚,对不能说出去处的人员立即进行关押。但决不搞刑讯逼供那一套,做到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原则,待事情调查清楚后,没有问题的立即释放,有敌特汉奸嫌疑的转交太行军区保卫部处理。

1942年这一年,也是日伪军对太行军区所在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扫荡最为频繁和最为残酷的一年。客观条件所限,迫使第4军分区所有的部队,也包括曾宪池率领的保卫科,都必须时时刻刻处于战斗和不停的转移状态。特别是野战部队在战斗过程中,发生的掉队战士,或者被日伪军俘虏后回到根据地的人。曾宪池都严格按照保卫工作要求进行甄别工作。

曾宪池开展对这些人的甄别,主要是消除他们的顾虑,把掉队和被俘过程讲清楚,然后根据本人的表现合理安排去处。

由于当时始终处于日伪军反复扫荡状态,对暂时不能查清的问题的人,曾宪池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这可是检验这些人员最好的试金石。因为他们如果真心投敌,而日伪军追兵较近,会很快暴露目标,投入到日伪军的怀抱,如果没有投敌变节,面临这样的险境,自然会毫不犹豫的和部队一同战斗。

曾宪池使用的这个办法,在保卫第4军分区部队的安全,和清除敌特汉奸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力的震慑了敌特汉奸对第4军分区的渗透,更保证了第4 军分区根据地的建设在太行军区内部遥遥领先。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