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欺负新兵后果多严重?苏联血的教训:连级指挥



军队中向来是能者上,弱者下

各国军队中,尤其看中的是资历与实力,新兵更是要无条件服从上级甚至老兵的命令。毕竟军队中需要的能征善战的勇士,而不是只会耍小聪明的墙头草与懦夫,在新兵入营的第一天,他们就会受到来着老兵这样或那样的刁难,这些刁难或是出于善意或恶意,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士兵快速适应军队中令行禁止的纪律。



凝聚力与认同感对于部队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

新老兵中适当的矛盾,会激起整个连队的战意——老兵不想在新兵面前颜面扫地,而新兵也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这个竞争过程中,连队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会逐渐提升,对于两者都是有益的。但一旦没有掌握好矛盾的度量,就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引起流血暴力。



阿富汗战争给双方都留下了心理阴影

1981年,苏联在阿富汗的主要战争基本结束,驻军重点逐渐转向“治安战”,加之此前各参战部队损失过多,一大批新兵搭上了火车,被送上了苏军减员严重的各个驻地。由于这些前沿阵地往往要提防阿富汗的冷枪冷炮,老兵的精神大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一些较为严重的人甚得上了PTSD(应激创伤后综合征),而这些刚刚从国内安逸环境补充进来的新兵,就悲剧的成为了老兵们用来取消的“乐子”。



欺辱新兵在阿富汗战争中极为常见

在电影“第九突击部队”中,主角所在的连队领取枪械时,机枪手甚至拿到了一把枪管已经严重弯曲的机枪,而配发下来的崭新枪械则被军官拿去倒卖,从而换取奢侈品。但现实中,新兵的遭遇往往比电影中更加残酷。打骂体罚几乎是家常便饭,平时的训练时间,这些新兵往往会被命令去扫厕所,收拾猪圈,晨练回来时发现被褥不知所踪,甚至被老兵勒索身上的钱财。



日本自卫队上级对下属的欺辱屡见不鲜

1981年10月,一名苏联新兵因为无法忍受老兵长期的侮辱,向上级连长申请调至战斗部队。但很快,他的请求遭到了连长的拒绝,甚至当众对他进行了侮辱。而这次,这次苏军新兵并没有选择隐忍,而是回到军营中拿起一把冲锋枪,闯入了军官营地,对正在开会的连长以及数名军官进行射杀,短短数秒内,9名班长以及那名连长当场被射杀身亡,整个连部指挥机关瞬间报销。

随后,上级很快将这名苏军新兵控制住,并移交军事法庭。但这次发生在基层军队中的暴动引起了最高苏维埃军政人员的极大注意,为了维持军队的稳定,苏联政府决定限制老兵对新兵进行压迫的权力,并制定了相关的惩戒办法。其实不光是苏联,连一向提倡民主自由的美国军队,比起苏联来说是有过之而不及。更何况,美国军队中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种族歧视,白人士兵往往会对有色人种进行各种难以想象的侮辱,加之军官往往会对白人士兵进行包庇,美军中每年都会有有色人种士兵自杀甚至杀死军官的新闻传出。

作者:政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