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首攻四平15天失利,再战23小时下城,不料与对手

作者:迷彩槽

声明: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战将简介】李天佑(1914年1月8日—1970年9月27日)在百色起义、东征福建、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平型关大捷等许多战斗中屡建功勋。解放战争时期,李天佑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使第一纵队成为震惊敌胆的攻坚劲旅,他本人则被誉为“虎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47年夏季,内战全面爆发已经一年整,国共频频较量过招,东北的局势悄然间发生了逆转。

至5月份,国民党部队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个军共21个师,连同收编的杂牌武装,总兵力约48万,控制着长春、吉林、四平、沈阳、锦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面积仅占整个东北地区的20%左右。杜聿明多次向蒋介石请求增援东北,均被蒋介石拒绝。此时的蒋介石认为,全国战局的重点在华北和华东、在拱卫南京城。

而此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到了46万,不仅兵员充足,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且,东北民主联军占据着绝大多数土地,工农业都有一定发展,且拥有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毛主席给林彪的电报中指出:“东北在你们领导之下,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在全国各区中,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已占第二位”

东北战场上的林彪(中)、罗荣桓(右)和刘亚楼(左)。

这是来自于最高统帅的褒奖,给了林彪和东北民主联军的各级指挥员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包括已经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李天佑。

在这种形势下,林彪发动了夏季攻势:以8个主力师和2个炮兵团度过松花江南下,在地方部队武装的配合下,兵分多路向长春至沈阳段铁路展开攻势,歼敌会师,将被敌铁路交通干线分割的解放区连成一片。从5月8日到5月底,20多天的时间内,林彪指挥部队一路猛进,南满北满主力会师,兵临四平城下。只要再拿下四平,东北战局就会根本扭转。毛主席也对东北局势十分乐观,在给林彪的电报介绍全国战局,并首次提出了“全面反攻”的战略构想。

四平地理位置特殊,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此时的四平成为了林彪和杜聿明全力关注的地方,也成为国共双方不可避免的战场。四平地处辽宁和吉林交界处,仅从地形上看,四平北部靠山,其余三面地势平坦、无险可据,是典型的易攻难守。然而,四平却是连接通往南满、北满和西满的交通枢纽,有四洮、四梅和中长3条铁路在此交汇,是沈阳、长春、吉林等大城市的连接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谁控制了四平谁就掌控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就在一年前,林彪先后调集8万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守卫四平,前后历时一个月也未能抵挡住杜聿明的攻势,最终四平失守、放弃长春,不仅伤亡将近8000多人,战略上也陷于被动。

如今,攻守双方互换,林彪志在夺下四平,杜聿明决心死守不退。林彪调集17个师的兵力部署在四平以南、东南和以北,阻击国民党各路援军,集中7个师并5个炮兵营进行主攻四平,由他最为倚重的爱将李天佑指挥。

陈明仁,黄埔一期毕业,原为国民党中将。1949年8月在湖南长沙与程潜率部起义,后编入第四野战军任21兵团司令员,第55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天佑的对手是国民党第71军军长陈明仁,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陈明仁以强硬果敢、勇猛强悍著称。抗战中,陈明仁参加桂南会战,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指挥部队与日军主力血战七昼夜而不退。因而虽然战后顶撞过蒋介石,却依旧为蒋所器重。战前,蒋介石给陈明仁写了封亲笔信:“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则东北难保。斯时为吾弟成功成仁之际,望砥砺将士,严行防守”

面对信中蒋介石以弟相称,陈明仁决心死守。他把自己的棺材抬了出来,并当着士兵当场立下遗嘱:“生死关头,欲走无路,唯有合力奋战,以战图存”。他深知李天佑是个善打硬仗的虎将,所以他汲取了一年前东北民主联军守四平失败的教训,在划分的5个守备区域内,把每一座楼、每一条街都设置了牢固的防御点线,总共3万5千人的兵力部署其中,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国军内部有人称之为“陈明仁堡垒”。

林彪制定的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作战部署。

李天佑拿到作战参谋绘制的四平防御图时,也不得不对这样的防御部署啧啧称奇。然而曾经将无数强硬对手挑落马下的李天佑对大城市攻坚战认识不足,这一次轻敌了,认为国民党第71军是兵败退守四平,士气大挫,只要勇猛冲击,必定能像攻克哈尔滨一样一举拿下四平。

总攻于6月24日20时正式打响,这也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攻坚战。各部队按计划从东北、西北和西南3个方向发起攻击,原定3至4天内全面控制四平。然而,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残酷艰难。总攻开始之前,国民党军20多架飞机就对攻城部队集结地和炮兵阵地狂轰滥炸。

1947年,李天佑(左三)正在谋划作战部署。

攻击初始,冲锋部队便多次受挫,被国民党守军依托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一次次压回,只有在城西南角,一纵二师历经血拼才炸开一个狭窄的突破口,并占领了一个保安团团部楼房。但国民党部队部队显然是有所准备,大量增援力量迅速涌向这个口子,集中火力进行封锁。此后两天的时间里,双方在这个狭窄的突破口反复拉锯,伤亡惨重。71军88师新任师长彭锷亲临现场指挥,中弹负伤后死战不退,手下两个营几乎全部牺牲。

陈明仁部队的决心和完全出乎李天佑意料,李天佑的一纵已经阵亡1400多人,负伤多达5000多人,一些连队伤亡殆尽,仅剩下七八个人。但一如卫立煌曾评价李天佑那样,“虎将手下无弱兵”,李天佑的部队作战之顽强也令国军震惊。

17日晚,猛攻4天的西北角终于突破,但部队推进依旧十分艰难,李天佑果断将预备队六纵17师46团投入其中,终于突破敌人阵地。到了19日,李天佑又将预备队17师拉了上去,攻击部队开始迫近城内敌核心防守地带。但作战也进入了最为惨烈而缓慢的阶段,攻守双方逐屋逐街反复争夺。陈明仁将四平城内的政府官员、警察和百姓都拉上前线,责令他们参战,并严令:“独立死守,打光为止。凡后退者,后一道防御线的部队可以开枪射杀。”主将必死的决心给部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国军依托楼房和坚固的工事死战不退,以强大的火力优势给攻城部队造成了巨大伤亡,炮弹甚至反复掠过李天佑的指挥所,并炸死了指挥所的一名警卫员。

四平解放后,在四平攻坚战中立功的官兵走上街头,受到市民热烈的欢迎。

血战至21日,东北民主联军艰难地占领了四平城西区,陈明仁突围至东区继续组织抵抗。连续8天的血战,令李天佑付出8000多人的代价只攻下了一半城区,这是令他不曾预料到的如此大的伤亡,会不会上演一年前的失败,此时李天佑也无法预知。就在当天,林彪严令李天佑:“决付出一万五千人的伤亡,再以一个礼拜的时间将此仗打到底,达到完全歼灭敌人和打垮敌之守城信心”

但战局并非沿着林彪所预想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攻占四平东区受阻,伤亡很大却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杜聿明调集的各路增援部队正马不停蹄地向四平杀来,除国军主力新6军牵制东北民主联军阻击部队外,第93军、53军和52军195师在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的指挥下,强势向四平城靠拢,林彪的各路阻击部队虽顽强阻击,但也难以抵挡飞机大炮的猛烈攻势,因伤亡较大而被迫陆续撤出阵地。

郑洞国,黄埔一期毕业。先后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对日作战战功卓著。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

战至28日,第53军突破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防御阵地,二纵奉命撤退。当天,郑国洞就下令救援部队全线出击,以解四平之围。第二天,第93军达到四平南部,53军和新6军169师抵达西平西北,得知援军到来的陈明仁也下令部队进行反击,从城内向城外突击,接应援军。战局转向对李天佑极为不利的境地,再不撤退,不仅四平攻不下,自己反倒有可能陷入重围被吃掉。

29日,林彪果断下令全线撤退。至30日凌晨,李天佑指挥部队全部撤出,前后半个月的四平攻坚战以失利收尾。战后,林彪对心中满是遗憾的李天佑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的”。林彪语重心长的安慰并提醒李天佑战斗中的关键失误,但依然难以打消李天佑心中的遗憾,这是这位惯于胜利的战将从未经历过的失利。

1955年7月,李天佑(二排左六)与陈明仁(二排左七)一起合影,两人曾经血战四平,如今相逢一笑泯恩仇。3个月后两人同授上将军衔。

四平之战后,陈明仁被提升为兵团司令官,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被誉为“干诚之将”。李天佑远远想不到,自己这次遇到的对手陈明仁如此强悍,更想不到在8年后会与自己同为共和国上将的陈明仁,其勇猛顽强与自己是英雄惜英雄,在攻城的枪炮声越来越近时,陈明仁竟然在指挥所掏出手枪,随时准备了断成仁。

战后,李天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考,四平攻坚失利是自己在大城市攻坚战方面交了“学费”,不能就此放过。6个月后,林彪于1947年12月中旬发起冬季攻势,挥师再攻四平。

这一次,李天佑再次担任前线总指挥,统一指挥3个纵队、1个独立师和8个炮兵营,23小时便拿下四平,一雪前耻、扫平心中憾事。后来有人说,首战四平失利这个“学费”交得值。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