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大闹聚贤楼
深度
摘要:在抗战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大闹聚贤楼,四个人八支驳壳枪,干掉了几十名日伪军军官,从四个人用的枪,以及不同的持枪姿势中,可以看出很多名堂。
图1:《亮剑》中,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大闹聚贤楼,四个人八支驳壳枪,可以看出很多名堂
【头条号首发】
在《亮剑》第十一集中,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四人潜入清源县城,大闹日军宪兵队长平田一郎在聚贤楼举办的生日宴,将出席生日宴的几十名日伪军官全部干掉,这一桥段让人看得畅快淋漓,直呼过瘾。
在大闹聚贤楼时,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四人虽然每个人都是左右开弓两支驳壳枪,但从驳壳枪的具体型号,以及不同的持枪姿势中,可以看出很多名堂,这就让小编一一道来。
驳壳枪正式名称是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毛瑟公司在1895年底取得专利,1896年开始量产,有多个衍生子型号,到停产时总产量超过100万支,其中70%流入中国,成为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受青睐的手枪。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正规军、游击队,还是打家劫舍的绿林豪杰,甚至地主豪强看家护院的私人武装,都以能够拥有一支驳壳枪为荣。还出现了几千人成建制全部装备驳壳枪的手枪团、手枪旅,可以说是在中国最著名的手枪。在中国的驳壳枪,不但有德国制造的,还有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生产的,更有中国大大小小兵工厂仿制的,就连一些手工小作坊也有仿制的山寨版,各种各样驳壳枪的总产量至少在300万支以上。当然在不同产地出产的驳壳枪中,德国原产的正版毛瑟手枪是最受追捧的。
图2:德国毛瑟公司生产的驳壳枪当年是最受中国人青睐的
那么李云龙魏和尚楚云飞孙铭要潜入清源县城,首选肯定就是驳壳枪了。
首先看李云龙,右手是一支长弹匣驳壳枪,左手则是一支短弹匣驳壳枪。说到弹匣,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都是10发,只有少数极初期型号弹仓容量才有6发的。采用6发固定弹仓的本来产量就很少,流入中国的就更少了。
至于20发长弹匣,虽然早期驳壳枪也有极少量采用20发固定弹仓,但主要都是在出现了全自动型之后才大量采用的,以适应全自动型号消耗子弹快的特点。
驳壳枪从1896年开始生产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改进,也衍生出很多子型号,但射击方式全都是半自动。因为当时在国际上公认手枪的主流射击方式就是半自动,几乎没人会想到手枪还要用上全自动。但中国的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所以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了武器禁运,除了手枪以外,自动武器都在禁运之列。加上中国经济水平比较低,自动武器价格相对较高,中国也买不起。所以仿效德国生产驳壳枪的西班牙,就针对这一点,专门设计了具有全自动连发射击功能的驳壳枪,出口中国。这种可以连射的全自动型驳壳枪果然在中国极受欢迎。面对西班牙这样非常规的竞争,毛瑟公司也只好改弦更张,开始研制连发的全自动型号。这就是1931年5月开始量产的M1932速射型(Schnellfeuer)。此后毛瑟公司又对M1932速射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将枪管长度从132毫米增加到140毫米,这就是最经典的M712型。
图3:最经典的M712型全自动型
由于全自动型在枪身的左侧有个用来选择单发连发射击的转换装置,当拨向“N”时是单发射击模式;拨向“R”时,就是连发射击了。这样,全自动型就有了“快慢机”的外号,所谓快慢机指的就是这个单发连发的转换装置。所以,“快慢机”并不是所有驳壳枪的外号,而是特指具有连发功能的全自动型,半自动根本没有连发功能,只能单发射击,自然不会有什么快慢切换。
如此一来,全自动型再把木质枪套连接到握把上作为枪托——只能单发射击的半自动型自然不会需要配上枪托进行抵肩射击的,那就等于是冲锋枪了,所以全自动型也被称为“冲锋手枪”或“战斗手枪”。毫无疑问,具备连射性能的速射型在缺乏自动武器的中国,自然成为最受欢迎的改进型号。
图4:可以把木质枪套连接到握把上作为枪托
全自动型连射状态的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900发,这就必然带来子弹消耗快的问题,原先容弹10发的固定弹仓显然不够用了,20发弹匣势在必行了。早期型号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20发固定弹仓显然有些怪异,而且固定弹仓都要用桥夹从枪身上方的抛壳窗压装子弹,装弹速度明显跟不上节奏。这样,可拆卸式弹匣就应运而生了,主要有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10发短弹匣装在枪上时,弹匣底盖与扳机护圈正好齐平,这主要是为了便于装入枪套携带,装上20发长弹匣就装不进枪套了。另外,即使采用了弹匣供弹方式,依然保留了10发桥夹从抛壳口压填枪弹的功能。
图5:10发桥夹装弹也是驳壳枪的一大特点
同时,由于采用了可拆卸式弹匣,使得弹匣仓部分明显凸出,就像是大腹便便的大肚子,因为这个原因,采用可拆卸式弹匣的驳壳枪在中国就有了“大肚匣子”的俗称。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可拆卸式弹匣主流是20发弹容,也有10发弹容,还有更为罕见的15发和24发弹容。不管弹容多少,只要是可拆卸式弹匣都可以被称为“大肚匣子”。而“20响”就很明确,顾名思义一定是采用20发弹匣的驳壳枪。
图6:配用20发弹匣的20响“大肚匣子”
再回到李云龙手上的两支驳壳枪,右手是20发长弹匣,左手是10发短弹匣。为什么右手用长弹匣,左手短弹匣,也是有讲究的。通常情况下,如果双手左右开弓各拿一支驳壳枪,也是有分工的。右手的驳壳枪负责“快”和“近”,一旦发现有情况迅速拔枪开火,由于驳壳枪指向性比较好,在10米左右的近距离,概略射击也能八九不离十,而且用20发弹匣的全自动型,一开火就是连发射击,能够起到很有效的压制作用。加上20发弹匣比10发弹匣要重,连发射击时后座力也更大,自然需要用右手——当然左撇子就另说了。而左手的驳壳枪负责“准”和“远”,用于在50米距离的精准射击,所以10发弹匣也就足够用了。
图7:李云龙右手20响,左手则是10发弹匣
这点和老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李向阳手持两支驳壳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李向阳的两支驳壳枪都是10发短弹匣,但他右手的驳壳枪磨平了准星,就是为了在快速拔枪时,不会因为准星勾挂衣服而影响出枪速度,要知道在战场上,可能十分之一秒的耽搁,都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李向阳左手驳壳枪保留了准星,就是用来进行准确射击的。这也是当年手持两支驳壳枪的老枪手最常用的双枪组合。
图8:李向阳两支驳壳枪,留意右手准星磨平了,左手还保留准星
魏和尚的两支驳壳枪都是10发短弹匣,基本上可以确定都是只能单发的半自动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八路军当时装备的窘迫,连李云龙魏和尚这样的身份,四支驳壳枪里也只有一支是连发的全自动型!这才是比较真实还原了历史上的情况,哪像一些神剧里,就连游击队随随便便就有德国原装20响“大肚匣子”。
而晋绥军一方,楚云飞是右手长弹匣,左手短弹匣;孙铭则是两支都是长弹匣。两个人四支驳壳枪里竟然三支是全自动型,可见晋绥军的装备水平确实要比八路军强。
图9:楚云飞孙铭两个人就有三支20响
不过,晋绥军的大本营山西太原,当年就有中国一流的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在完全山寨仿制驳壳枪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改进提高,将口径改为11.43毫米,因为是在1928年开始生产,所以这款大口径国造驳壳枪就命名为“一七”式(1928年是民国十七年),也叫晋造驳壳枪。“一七”式11.43毫米口径在手枪里绝对是属于超大了,也只有以色列的“沙漠之鹰”可以比肩了。所以在中国被俗称为“大眼盒子”。由于口径增加了,枪身也随之水涨船高,尺寸比常规驳壳枪大出不少,所以还得配用特制的超大号枪套。驳壳枪本来在手枪中尺寸就算是偏大的,“一七”式还要更大,携带自然不方便,而且性能也不怎样,更没有连发功能,楚云飞怎么可能看得上,从枪管粗细看,楚云飞孙铭两人四支驳壳枪显然都不是大口径的“一七”式。但是“一七”式在当时不受人待见,到了现在却是枪械收藏界的“珍品”,市场价格远远高于普通的驳壳枪。
图10:山西太原兵工厂生产的11.43毫米口径驳壳枪
这里也顺便说一下驳壳枪的口径,C96的标准口径是7.63毫米,这也是驳壳枪系列中最主要的口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陆军对手枪的需求量剧增,就向毛瑟公司紧急订购了15万支C96手枪(实际交付13.7万支),但要求口径改为德国陆军制式手枪的标准口径——9毫米。这样,就出现了第二种口径9毫米。由于9毫米口径的C96手枪与7.63毫米口径的C96手枪在外形没有任何差别,所以经常出现装错子弹的“乌龙”,于是毛瑟公司就在9毫米手枪握把上刻上一个阿拉伯数字“9”,最初这个“9”字体比较小,也没有颜色,所以并不醒目,还是容易被忽视。后来毛瑟公司就将“9”的字号放大,还涂上了鲜艳的红色。这也使得这款手枪有了“大红9”的外号。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军队不能装备9毫米手枪,因此已经生产出来的9毫米毛瑟手枪一部分被销毁,还有一部分则将枪管改短为99毫米(凡尔赛条约同时规定德国装备的手枪枪管长度不能超过100毫米)作为警用手枪使用。
图11:9毫米口径驳壳枪
在中国,9毫米口径标准枪管的驳壳枪,被叫作“一号驳壳枪”或者“头把盒子”,7.63毫米口径标准枪管的也就相应被叫作“二号驳壳枪”或者“二把盒子”,而短枪管的9毫米驳壳枪自然就是“三号驳壳枪”或者“三把盒子”了。同口径手枪枪管短了,自然会对射程和精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使外形尺寸更加紧凑小巧,手枪本来就是要便于携带,所以短枪管更适合于在秘密行动中使用。
图12:短枪管驳壳枪
回到聚贤楼,八路军方面李云龙两人和晋绥军楚云飞两人,虽然都是四支驳壳枪,但质量上就差多了,李云龙这边只有一支全自动型,楚云飞这边却是三支!就是不比射速,大家都是在不换弹夹的一轮射击中,楚云飞一方能打出七十发子弹,而李云龙一方只能射出五十发!在火力密度上完全落后于楚云飞。
图13:李云龙魏和尚四支驳壳枪只有一支是20响全自动型
再看四个人的持枪姿势,李云龙、楚云飞和孙铭三人都是将枪身横过来,侧平着射击。因为驳壳枪有个致命的缺陷,射击时枪口上跳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连发射击时,第三发以后基本就打到天上去了。这也是C96在欧洲不受欢迎的一大原因。但到了中国后,聪明的中国人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把这个困扰欧洲人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搞定了,就是在射击时只需要将枪身倾斜45度,或者干脆将枪身倾斜90度,成为水平横射状态,这样连发射击时原来枪口上跳的子弹,就转而成了在水平方向形成散布状扫射。原来子弹朝天上乱飞,这下就变成了在水平方向扫射,如果是对集群目标射击,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图14:使用驳壳枪进行连发射击通常都会将枪身倾斜甚至水平横射
只有魏和尚一个人是例外,他是竖直端着枪开火。虽然说他两支都是不能连发的半自动型,上跳现象不如全自动型那么强烈,但也存在枪口上跳的缺陷,难道他就不怕子弹打到天上去?对于子弹非常宝贵的八路军来说,驳壳枪这样打,简直就是在犯罪!魏和尚能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在少林寺练过武,腕力臂力都要比一般人强劲得多,所以他可以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力量驾驭住驳壳枪枪口上跳的缺陷,即使这样直端着开火照样可以确保射击精度。
图15:魏和尚完全凭自己过人的力量驾驭住驳壳枪枪口上跳
应该说,《亮剑》在大闹聚贤楼这一桥段,细节上还是相当用心的,就是简单的四个人八支驳壳枪,就将当年八路军和晋绥军装备上的差距表现了出来。对于这四个人里谁最厉害,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李云龙的警卫员魏大勇魏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