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德军最后的挣扎:\"冬季春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局势已经非常明朗,德国法西斯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德军已经对最后的胜利不抱任何希望,但他们指望通过一次大规模进攻使东西方之间联盟破裂,德国就可以在相对平等的情况下与西方达成停战协议,从而挽救纳粹德国的衰亡。毕竟当时德军总兵力还有700万,德国并不愿坐等灭亡,为此而集中了残存的德军精锐装甲部队于1945年3月6日至15日,向东线匈牙利巴拉顿湖地区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展开大规模的装甲进攻,代号"冬季春醒"行动。
阿道夫·希特勒
当德军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屡败屡战的解围作战进行到1月中旬的时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希特勒不是准备把在匈牙利的德军转入防御,而是开始考虑向匈牙利投入更多的兵力,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
希特勒将进攻任务赋予他忠实的信徒-党卫军。为了进攻准备,刚刚从失败的阿登战役中溃退的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得到了优先的人员装备补充。希特勒将德国最后的家底都拿了出来,当时整个德军方面兵力可达二十万(第3装甲军44400人、党卫军第4装甲军24897人、党卫军第1装甲军37000人、党卫军第2装甲军32400人、第1骑兵军11000人、第22山地军33500人、第68步兵军18000),分属第6集团军(巴尔克装甲兵上将)、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迪特里希党卫军大将)、第2装甲集团军(安格利斯炮兵上将)三个兵团。不过这些新补充的人员缺乏训练与经验,但武器装备却是非常精良,以"阿道夫"希特勒"师和"希特勒青年"师为例,到2月22日,前者共拥有138 辆坦克、驱逐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包括隶属于该师第501党卫军重装甲营的36辆"虎王"。
德军重型坦克:虎王坦克
而"希特勒青年"师拥有近1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整个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拥有多达500辆以上的坦克和驱逐坦克,这是当时德军其它任何一个集团军都没法比的。除了补充装备外,德军还尽可能多地从其它战区抽调精锐部队参加。算上众多的独立坦克和突击火炮部队,到3月初,德军在匈牙利的坦克数量将至少达到800辆以上(按苏方资料,德军的实力为900辆坦克、驱逐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一半为"虎王"和"黑豹")。
集结的德军
3月初,德军基本上完成了进攻的部署,但德国侦察机很快发现对面的苏军正在拼命加强巴拉顿湖的防御阵地,苏军已经发现德军进攻意图,苏军共挖掘了27公里的战壕,布设了强大火力,各个火力点构成了严密的交叉火网。苏军静待德军的进攻,苏军兵力也占绝对优势,在该地区的兵力就接120万,拥有约1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军为进攻只拼凑了54万兵力,这一切和库尔斯克会战前一样,但德军依然在希特勒固执的命令下展开进攻。
德军的进攻于3月5日夜间开始,首先由巴拉顿湖以南地域向考波什堡,从德拉瓦河地区向北分别实施辅助突击。3月6日晨,德军正如苏联红军所预料的那样,对防守在韦伦采湖和巴拉顿湖之间的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实施了主要突击。德军集中了强大的装甲突击集团(个别方向每公里正面有50—60辆坦克),企图分割苏联红军,并向多瑙河挺进。苏联红军以不间断的炮兵和航空兵突击对付德军突击集团的猛攻。
在3月6日一天之内,空军第17集团军即出动358架次,其中227架次是对党卫军坦克第6集团军实施突击。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托尔布欣一经判明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当即加强了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的防御。各快速预备队被调到谢赖盖耶什以南预先构筑的防御地带。第27集团军务兵团占领了韦伦采湖至沙尔维兹运河地段。为了加强南翼,从方面军预备队抽调步兵第133军集中到佩奇地域。德军在进攻第一天以惨重伤亡的代价,才在主要突击方向楔入苏联红军沙尔维兹运河以西防御约2公里,楔入谢赖盖耶什地域的防御约3—4公里。第57集团军及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同样顽强地抗击了在巴拉顿湖以南和从德拉瓦河各登陆场进攻的德军。3月7日,交战更加激烈,约有2个步兵师和170余辆坦克在第26集团军地带内进攻。
近卫骑兵第5军和从其他方向调来的炮兵兵团奉派前去加强第26集团军。由于实施这一机动,谢赖盖耶什以东集中了拥有160门火炮的炮兵集团。德军的进攻速度进一步降低了,在韦伦采湖以南和沙尔维兹运河以西仅推进2至3公里。在以后几天中,德军统帅部不顾巨大损失,继续增兵。3月8日至10日间,将3个坦克师(坦克第2师、党卫坦克第9师、坦克第3师)投入战斗,3月14日,最后的预备队坦克第6师也进入了战斗。激烈战斗持续了10昼夜,双方参战兵力超过8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25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1300辆、飞机1800余架。德军仅取得了一些战术成果,即楔入苏联红军韦伦采湖以南的防御12公里楔入沙尔维兹运河以西的防御约30公里。德军损失了4万余人、约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00门火炮和迫击炮,被迫于3月15日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到3月16日,德军已损失近4万人,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被击毁或失去战斗力,损失各型火炮约600门。德军的损失不光是大约50%的装甲兵力,其剩下的兵力在10天的激战后,大多也精疲力竭了。苏军的坦克部队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从3月6日到15日,苏军共损失32899人,其中阵亡和失踪8492人,受伤24407人,苏军坦克损失大约在50辆左右。在即将到来的苏军攻势中,在坦克上苏军将占3:1以上的优势。
在苏军发动反攻的前夕,德军开始逐步转入防御,但由于苏军的反攻过于迅速,德军的防御体系远未完成,许多部队只来得及构筑了一些野战工事。在兵力部署方面,多瑙河南岸混合部署着德国第六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三集团军,从多瑙河南岸开始由北向南是匈牙利第23师,德国第711国民掷弹兵师,第96步兵师,匈牙利第一轻骑兵师,匈牙利第二装甲师和党卫军第四装甲军("骷髅"师和"维京"师),再南面就是参加德军攻势的第三装甲军。
面对德军防线,苏军的进攻计划如下:马利诺夫斯基元帅部署在多瑙河北部的第53集团军和第七近卫集团军(隶属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普列夫骑兵-机械化集群的支援下,将进攻德国第八集团军右翼部队,位于方面军最左翼的第46集团军将负责突破从多瑙河以南,德国第四党卫军装甲军防守地域以北的德军防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抽调第46集团军10个步兵师中的3个师去和德国第711和96师以及匈牙利第23师对峙,第46集团军其余7个师和第二近卫机械化军则与匈牙利第一轻骑兵师相对峙。在第一线苏军身后,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不但集中了他的炮兵主力,而且部署了作为方面军预备队的第18近卫步兵军和第75军共6个师,这样也就意味着苏军将13个步兵师和1个机械化军攻打仅有1个匈牙利师防守的地段。苏军总的计划是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将在16日首先发起进攻,第二乌克兰方面军将在17日跟进,当突破德军防线后,第二乌克兰方面军的主力将挺进捷克斯洛伐克,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和第二乌克兰方面军最左翼的第46集团军将进军奥地利。
德军火箭炮部队
对于苏军的这次攻势,德国情报部门未能得到任何消息。到16日,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突然开始进攻。但尽管取得了突然性,苏军的攻势进行得并不顺利,那些阻碍德军进攻的路况问题现在也开始影响苏军的进攻,而担任防御的第四党卫军装甲军和匈牙利第二装甲师的拚死抵抗,使得苏军在第一天的攻势中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17日,第二乌克兰方面军的第46集团军开始进攻。在这里苏军比较顺利,虽然匈牙利第一轻骑兵师进行了顽强抵抗,但苏军仍然在第一天就突破了防线,德军软弱的反击没有起到丝毫作用。与此同时,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的攻势仍然进展缓慢,苏军和德军对于每个阵地都反复争夺,直到18日晚上,苏军才勉强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突破口并不大,而且德军仍占据着相当数量的阵地,继续可抵抗。
19日,拥有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提前投入战斗。这个最后的重击终于超出了骷髅师和维京师的承受能力,德军防线就在这一天被突破了,匈牙利部队开始崩溃,他们成连、成营、成团的放下武器投降了。当第一党卫军装甲军于20日赶到时,德军的反击被击退。迪特里希将军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延缓苏军的攻势,使得尽可能多的德军撤回奥地利而已,但惨重的损失是不可避免了,许多部队甚至是徒手逃入奥地利。
对于党卫军的惨败,希特勒失望到了顶点。3月27日,希特勒下令阿道夫·希特勒卫队装甲师和希特勒青年团取下带有他名字的袖章,因为"他们已经被证明不配再享有这种荣誉"。
被苏军摧毁的德军装甲部队
关于这场战役为什么失败,被提及最多的理由便是巴拉顿湖地区泥泞的道路阻止了机械化部队的行进。让人想起了淮海战役中被黄泛区拖住的黄维兵团。但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可能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二战后期德军兵源整体素质的大幅度下降。
例如青年团师,其时共缺编的205名军官(占32%),这意味着必须用士官去填补他们位置,而本身士官就缺编1953人,因人员补充后,还得加上填补军官缺口过后,减少的205人,这样,实际上整个师团士官部分缺编2185人,这些岗位就替补临时从普通士兵里提拔。这样一来,青年团师真正的战斗力量只有9058人而已。警卫旗队师情况稍好,军官513人,缺编17%。这个缺口就要从3165名士官中提拔,这样的士官总的缺编人数就达到了25%。
这种中下级士官的匮乏,是极其影响战斗力的,而且另外一个糟糕的问题的是,大部分补充进来人员只受过很简单的军事训练,有的甚至无任何战斗经验。青年团师的师长胡戈?克拉斯(Hugo Krass)在上报给第一装甲军的报告中写道:"许多新来的司机甚至无法独自开车"。自从各级营、连开始补充进那些几乎没有战斗经验的军官和新兵后,整个装甲掷弹兵团的战斗力正不断的被削弱。而帝国师和霍亨施陶芬师则面临着坦克缺编和人员素质下滑的窘境。这些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春醒行动的失败。我们会发现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菁英部队,现在只是盛名之下的空壳而已。
此次德军遭受了比库尔斯克更惨重的失败,纳粹德军无法认清形势,一味的挥霍资源,证明纳粹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其战斗素质已经无法和苏军相提并论,灭亡的命运已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