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落幕,苏联解体后海军的被分割与归属
俄罗斯是传统的海上强国。自1696年海军组建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鼎盛时期的苏联海军掌握着越南金兰湾等31个外国海军基地的使用权,力量遍布各大洋,成为唯一能与美海军叫板的海军力量。
1991年苏联解体后,由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独联体,苏联海军成为没有国籍的独联体海军。
1992年3月俄罗斯宣布接管苏联海军在其境内的舰队、岸上机构和设施,使其成为俄罗斯联邦海军。
前苏联海军是从帝俄时代的旧海军脱胎换骨而来,它的真正崛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斯大林时期,曾经把建立一支远洋海军作为工作重点,并为建造大型舰船作工业基础的准备。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抛弃了斯大林建设远洋海军的计划,开始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政策,主要是发展驱逐舰和潜艇,用于攻击美国的航母。还建造了著名的蚊子级和黄蜂级的导弹艇。
50年代末,随着苏美争霸日趋激烈,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建造大型导弹舰的计划得到批准,苏联海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海军已经成为一支真正的海上劲旅,总兵力达43.3万人,其中舰上人员17.5万人,海军航空兵5.9万人,海军陆战队1.2万人,海岸炮兵和火箭部队8000人。从事各种训练和培养工作的约5.4万人,岸基支援保障人员12.5万人。
到1991年,苏联海军总兵力曾高达45万人,拥有弹道导弹潜艇60艘,攻击潜艇221艘,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38艘,驱逐舰29艘,护卫舰146艘,其他舰艇导弹艇、鱼雷艇、登陆艇等580艘,作战飞机和作战直升机1666架,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真正的海上强国。
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聚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共同成立独立联合体,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独联体的诞生,不仅给苏联画上了一个句号,而且将拥有总兵力399.3万的苏联军队置于无国籍的境地。
1991年12月30日,独联体11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明斯克聚会,共同签署了15个文件。其中在建军问题上各方经过激烈争论,最后达成妥协协议,即战略力量将由统一的指挥部指挥,常规力量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
苏联海军有四大舰队,即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此外还有里海区舰队以及印度洋、地中海、南海三支分舰队,分别部署于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库曼、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八个国家的四十余个基地内。
按照独联体分割军队的原则,基本上就是以部队所在地分家。由于俄罗斯得到前苏联76%的领土、95%的海岸线,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两支舰队均在俄罗斯境内,因此,顺理成章地被俄罗斯占有。
1991年苏联解体前,北方舰队拥有潜艇140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67艘,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253架和战斗直升机83架,两个海军步兵旅,一个岸防步兵师。太平洋舰队是俄罗斯第二大舰队,拥有潜艇98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63艘,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240架和战斗直升机99架,一个海军步兵师,一个岸防摩步师。
北方舰队归属俄罗斯后,撤消了印度洋、南海分舰队,裁减兵力,汰除装备,并减少出海演习训练,跌入低谷时期。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宣布独立,但他们并没有“大声”提出分割波罗的海舰队的要求,因而波罗的海舰队全部被俄罗斯联邦接管。舰队虽然顺利到手了,可上述三国却下了逐客令,波罗的海舰队于1994年6月被迫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撤出。
这次大搬家的后果对波罗的海舰队来说是灾难性的,舰队损失了30%的机场、65%的船舶修理厂、80%的潜艇驻泊地和一半以上的水面舰艇基地。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后,波罗的海舰队原主基地加里宁格勒与巴尔季斯克、喀琅施塔得等基地的水域联系被割断,舰队管理及各种保障问题严重失控,在丢失了加里宁格勒州后,波罗的海舰队被迫整体退缩,以芬兰湾的一个边远角落为基地,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舰队所拿到的经费极其有限而且经常拖欠,因此有三分之二的舰艇被迫退出现役,有一半的舰队成员复员回家。可以说在俄四大舰队中,波罗的海舰队损失是最严重的。
剩下来的就是黑海舰队的分割。在这之前,俄罗斯先下手将包括“库兹涅佐夫”号在内的三十多艘大型舰船从黑海舰队调往北方舰队,将其他为数不少的舰船也调往俄罗斯境内的港口,这样前苏联海军80%的实力被俄罗斯占有,在此基础上,1992年7月组建了俄罗斯海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大局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