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战略失误战术弥补!恺撒如何通过法萨卢斯会战


恺撒率军渡过卢比孔河,进军罗马

公元前48年1月,恺撒渡海东征希腊,与庞培展开战略决战。

一年前的公元前49年初,恺撒与罗马元老院、庞培无法取得相互妥协的情况下,违反罗马法律,率军渡过卢比孔河,向罗马进军,引发烽火连天的内战。庞培没有像“高平陵之变”的曹爽那样坐以待毙,于当年3月逃往希腊召集东方旧部伺机反扑。凯撒控制了罗马,考虑到庞培在西班牙、阿非利加势力强大,为避免腹背受敌,于当年4月亲自率军攻取西班牙,并派副手库里奥率军攻取阿非利加(原迦太基)。结果是恺撒平定了西班牙,但库里奥在非洲兵败身亡。恺撒于当年12月回到罗马,就任独裁官,宣布改革措施。随后马不停蹄,于次年1月率军在大希腊伊庇鲁斯登陆,与庞培展开罗马有史以来最重量级的内战对决。

这次决战,既是“前三巨头”中两巨头的对决(克拉苏已死),又是现任独裁官(恺撒还曾担任过1次行政官)和前任执政官(庞培曾3次任执政官)的对决,还是岳父和女婿(恺撒比庞培小6岁,但其女嫁给庞培,已病逝)的对决,这场战争影响了罗马国家体制的走向。


凯撒冲破庞培封锁,冒险渡海东征登陆点和法萨卢斯考证地点:恩里佩乌斯河(Enipeus)附近

渡海时踌躇满志的凯撒


然而,恺撒渡海到希腊决战这一决策,从战略上来看是比较失策的,导致了后续的处处被动

凯撒渡海后形势堪忧

第一、庞培掌握制海权。庞培在恺撒远征西班牙的间隙,有一整年的充裕时间准备战争,庞培利用他的影响力,囊括了地中海东部所有强大舰队,包括亚细亚舰队、叙利亚舰队、罗德岛舰队和阿卡亚舰队,这些舰队不仅封锁了海峡,还为庞培提供大量的粮食物资,保障庞培后勤无虞。

恺撒在渡海东征前,并不清楚庞培海军的实力。恺撒只有为数不多的运输船,军队不得不分两批前往希腊。恺撒于1月4日先行带了7个建制不全的兵团渡过亚得里亚海,很幸运地躲过了庞培舰队的拦截,次日在伊庇鲁斯登陆后,恺撒才发现庞培舰队完全控制了海峡。而庞培舰队也为没有成功拦截恺撒而懊丧不已。

第二、庞培兵力远超恺撒。以往,恺撒习惯于以少击多,对自己的指挥才能极为自信,但这次的对手是“伟大的庞培”。庞培之前的战绩还要比恺撒辉煌得多,他先后平定西班牙、西西里、阿非利加和东方行省,整个罗马的地中海沿岸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他于公元前70年出任执政官(罗马首脑)的时候,恺撒还没当上行省的财务官,双方资历相差巨大,庞培在军界的影响力要大得多,其他罗马行省或同盟无不以庞培马首是瞻。恺撒实际上是以高卢一地对抗庞培的整个地中海势力。另外,恺撒虽然清除了西班牙的庞培势力,但派去阿非利加的2万重步兵和骑兵全军覆没,损失重大。凯撒没有将军团进行整编就匆忙东征,每个军团平均只有2千多人,不到整编数6000人的二分之一。而且,因庞培的舰队海峡巡逻,恺撒另外4个军团迟迟无法渡海。恺撒以严重缺编的7个军团(包括1.5万步兵和500骑兵)对抗庞培满员的9个军团(约5万步兵和7000骑兵),兵力相差悬殊。

第三、恺撒后勤难以为继。由于制海权为庞培所控制,恺撒刚登陆,所有海上运输被庞培切断。有30艘运输船回程时被庞培舰队俘获,船长、船员全被烧死,其他运输船再也不敢来了。恺撒军队后勤补给无法通过海路过来,这让他非常头痛,军队常常为粮食补给犯愁,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挖野菜充饥,为了喂养战马,战区内的树叶、芦苇根全部耗尽。打仗就是打后勤,恺撒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孤军深入、后勤难以为继的境地。


庞培舰队掌握制海权,切断凯撒后援补给

所以,恺撒正确的战略应该是等庞培到意大利本土进行对决,即便要去希腊决战,也要等建造好舰队取得一定的均势后再去。恺撒在谋略和情报方面没有做好功夫的情况下,贸然率军到希腊跟庞培决战,天时、地利、人和都处于不利的境地,导致战局极为被动。

但恺撒毕竟是恺撒,他发挥灵活应变的特长,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来应对战略被动。

凯撒面对困难怎么办?

第一、始终保持乐观情绪。恺撒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无论战局多么被动、内心多么焦虑,他在士兵面前始终保持乐观的姿态,让全军上下深受感染,得到依靠和信任,他还善于以奖励双饷、授予勋章等方式鼓励作战英勇的士兵,保持队伍旺盛的士气。“士兵们唯一的慰藉就是他们的统帅,他的活力和开朗的心情,他展示出来高贵的情操和机敏的精神,是值得大家托付生命的人。靠着他的经验和远见,万事都能化险为夷。”(《内战记》)


凯撒运筹帷幄

第二、以战养战取得补给。恺撒发现海路被庞培切断后,第一时间利用罗马独裁官的身份、军队威慑力和个人魅力取得当地的物资援助。本来伊庇鲁斯地区已经归顺了庞培,但由于庞培要求提供人质等条件,引起了该地区反感。而恺撒通过刚柔并济的操作,赢得了该地区人民的支持,整个伊庇鲁斯都倒向了恺撒,在恺撒粮食断绝的时候提供了一些肉食(恺撒军习惯食用谷粉和青菜)。

第三、实施陆地对海上的反封锁。庞培的舰队指挥官比布鲁斯通过海上封锁,使恺撒的海上运输全部中断。但是恺撒也进行陆上反封锁,牢牢控制伊庇鲁斯海岸地区,让庞培舰队得不到木材和饮水供应,船也没有近地方可以停靠,导致舰队所需的日用品难以补充,船员不得不饮用夜间凝结在船壳的露水。当时正值寒冬,执行海上封锁也是极为艰苦的,每天在海上颠簸的庞培舰队难以得到休整,晕船和患病的人较多,舰队指挥官比布鲁斯不久患病身亡。

双方都构筑稳固的营地进行对抗,在这样的漫长对峙中,在恺撒的一再催促下,副手安东尼于3月下旬突破封锁送来4个军团和800骑兵,让恺撒实力大增。这次跨海运输可以说凯撒走了大运,因风向突变,庞培的罗德岛舰队被风暴摧毁,而安东尼运输船毫发无损。与此同时,庞培也得到了来自叙利亚的2个军团和一些骑兵的补充。

形势刚有所缓和,恺撒很快在迪拉基乌姆战斗中失利,又一次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迪拉基乌姆围攻战中,兵力少的恺撒构筑对垒线企图围困庞培军,恺撒是搞战事工程的高手,这也是以往以少击多的制胜法宝之一,但庞培同样是这方面的老手。庞培的对垒线长达15英里,恺撒的长达17英里,庞培因为人手多,先建好了工事,然后根据恺撒军中叛逃人员的情报,对恺撒尚未完成的薄弱防线进行了突击,恺撒不得不放弃整段对垒线。随后,恺撒对庞培发动的奇袭遭到庞培优势兵力的反冲击,恺撒损失较大,960名精兵阵亡,包括32名百夫长,还丧失了32面军旗。

此役,恺撒在生平最擅长的工事阵地战中首次失利,敌军营垒稳固,而自己的被击破,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全线撤退,作战略转移。庞培军因为这次胜利,认为已稳操胜券,全军士气高涨,对恺撒展开追击。

恺撒陷入生平未有之危机

(一)兵力悬殊。此时庞培至少有5万多步兵、7000骑兵;恺撒失利后只剩2万多步兵、1000多骑兵,兵力相差悬殊。

(二)士气低迷。迪拉基乌姆围攻战后,虽然恺撒主力尚存,但部队悬兵在外数月,失利后狼狈撤退,队伍人心涣散,士气低落。

(三)补给中断。恺撒军自从登陆后勤就被切断,部队一直没有正常的供给,撤退中更是有上顿没下顿,全军处于煎熬、焦虑和饥饿之中。

尤其是恺撒被迫撤退转移后,已无法退守意大利,前无退路,后有追兵,普通的军队早就溃散了,恺撒军完全是靠着其统帅的乐观主义情绪在支撑。一支没有士气、没有食物的军队还有希望吗?

在几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仁慈”的恺撒终于用了最后一招。

在恺撒撤退转移过程中,由于所在的大希腊地区都听说恺撒已经战败,不再愿意接纳恺撒的军队。恺撒率军来到了戈姆菲(Comphi),这是伊庇鲁斯进入塞萨利亚的门户。该城居民紧闭城门,还派使者催促庞培火速救援。恺撒果断攻城,半日即下,然后纵兵屠城,取得了急需的物资,士兵得以饱餐一顿。恺撒屠戮大希腊地区的城池,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随后,恺撒挥师前往附近的墨特罗波利斯,该城知道戈姆菲下场后立即表示归顺,提供恺撒所需的一切物资。这样恺撒终于取得了充足的粮食补给,得到了短暂休整,士气终于又提起来了。恺撒自感应该就战事做一了断,就以附近的法萨卢斯一带为战场,以逸待劳,等庞培前来决战。

此时的庞培已经在考虑战后的罗马的执政官、法务官人选分配问题,在他看来恺撒已经形同流寇,自己胜券在握,只需最后雷霆一击。庞培全军急于结束战争,很快赶到了战场。

公元前48年6月,凯撒、庞培两军缠斗数月后,在法萨卢斯进行决战。

作为罗马两大战神,恺撒和庞培对于“坎尼战术”的运用都已经炉火纯青,惯用的会战方式都是在中间部署重型步兵,两侧部署骑兵。在战斗中,骑兵获胜的一方就会包抄对方重步兵的两翼,对敌军两翼、后方进行打击,重步兵受到侧后方的打击必然崩溃,这就是“坎尼战术”的原理,也可以称之为“骑兵两翼决胜法”。这一战庞培的骑兵数量占绝对优势,所以他根本不愁,而恺撒则要寻求破解之道


恺撒在战前作精密研究部署

恺撒对于会战布阵的特别措置

庞培军列阵共4.5万,留7个支队守营。其右翼是一条小溪,无需设防,他把赌注押在左翼,将所有骑兵和弓箭手、投石手都放在左翼,其余步兵军团居中。左翼骑兵优势对比达7:1,看上去稳操胜券。

恺撒军列阵共2.2万,留2个支队守营。步兵和骑兵数量均处于绝对劣势,唯一的优势是精锐老兵比例较高,具备更强的纪律性和韧性,在战斗中的协同性和应变能力要稍胜一筹。

为了应对庞培强大的左翼,恺撒临时调整了两个针对性布置

一是针对性地增强右翼。恺撒在6个军团里各抽调1个支队(600人)精锐组成第四线长枪兵,共3600人,安排在右翼骑兵后面的45度侧面,配备对付骑兵的近战长枪(由重标枪改造)。由于视线障碍,庞培根本看不到恺撒这一特殊布置。

二是采取第三线轮换战术。把一批精锐部队安置在第三线,一开始不参与作战,等到一、二线部队体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上前作战,起到生力军的作用。这属于攻击节奏把控的问题,庞培同样看不出恺撒这一特殊安排。

所以,这场会战胜负的关键,在于庞培的“左勾拳”还是恺撒的“右勾拳”厉害。恺撒将时机和节奏的把控放在第一位,并在战前特别对右翼的精锐长枪兵作特别指示,强调他们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力量,须严格执行战术布置。同时,对于第三线重步兵也强调了战场纪律,没有他的指令不得擅自发动进攻。


法萨卢斯会战双方布阵

法萨卢斯会战打响,出乎意料的结局

恺撒军一、二线重步兵和右翼骑兵率先发起攻势,由于战场上两军相距较远,庞培采取静止不动的战术,等待恺撒的部队自己冲上来,借此消耗恺撒军的体力。恺撒军都是有经验的老兵,冲到一半就集体停下来休息,然后保持阵型继续冲锋。按照恺撒指示,进入标枪射程后,冲锋的一、二线集体投射标枪,然后抽出短剑,双方瞬间拼杀在一起。凯撒军冲在最前面的都是能征善战的百夫长和首席百夫长,无不以一当十,战场一度陷于胶着。


法萨卢斯会战第一阶段:恺撒发起进攻


法萨卢斯会战第二阶段:第四线长枪兵克制庞培左翼优势骑兵

庞培的左翼优势骑兵和弓箭手、投石手与恺撒的右翼骑兵进入战斗,恺撒骑兵抵挡不住,稍作后退。庞培的骑兵压上来追赶,企图包抄恺撒的右后翼。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3600名老兵组成的精锐步兵手挺长枪集体迎了上去,庞培的骑兵大惊!很多直接被连人带马捅了透心窟窿,护甲薄弱的骑兵不是长枪步兵的对手,剩余骑兵被杀得调转马头溃逃。本来骑兵克制持短剑的步兵,但长枪步兵却克制骑兵,这就是恺撒这一安排的关键。恺撒长枪兵协同骑兵一路追赶,顺手将庞培左翼缺乏保护的几千名弓箭手和投石手全部杀死,一路驱赶庞培骑兵越过山头,直到他们跑到没影为止。


法萨卢斯会战第三阶段:恺撒右翼对庞培左后进行包抄

随后,这些大败庞培骑兵的恺撒长枪兵和骑兵回过头对庞培软弱的左后侧进行突击。此时,恺撒的步兵中军由于数量劣势已快抵挡不住,恺撒令其稍作后撤,并急令第三线生力军以雷霆之势向前推进。这样,庞培的大军被恺撒包围,陷入“坎尼战术”的死局一方,这就是当年汉尼拔以少数兵力围歼罗马优势军团的情景,只是包抄的骑兵部队被恺撒换成了步骑协同。庞培左侧军团受到前面恺撒第三线生力军和左后侧迂回的步骑两面夹击,率先崩溃,全军兵败如山倒。庞培本人一看大势已去,先行逃离了战场,并驾船去了埃及妄图东山再起。恺撒军犁庭扫穴,追击穷寇,不再给庞培军一丝喘息之机,取得了会战的完胜。

此役,恺撒军战死仅200人,包括最善战的30名百夫长和首席百夫长,大部分都是第一波冲锋的时候战死的。庞培军战死1.5万,被俘2.4万。恺撒缴获军旗180面,其中有9个军团的鹰帜。

结语:

此役,恺撒虽然一开始犯了严重的战略失误,但是依靠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卓越的指挥作战能力、临敌应变的技巧,尤其是对于“坎尼战术”更胜一筹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运用,在法萨卢斯会战一举扭转了极端不利的战场形势,通过以少击多,彻底击败了“伟大的庞培”,取得了这场事关个人生死和罗马历史走向的重大战役的最终胜利

作者:青史子建,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备注:本文有关军队、伤亡数字均采用《内战记》原始记载。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