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为何从未被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每每提及花木兰,必先想到《木兰辞》。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该典故中表明,当时木兰家中并无男丁,父亲膝下没有儿子,所以说在当时严苛的征兵令之下,每家每户必须出一个男丁充当兵役,所以说这个担子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木兰父亲身上。

但因为木兰父亲早已年迈,而且在征兵之前,父亲曾向家人提出,如果此去当兵,恐怕就再难归家。身为女儿的花木兰,怎么又能忍心自己早已年迈的老父亲披甲上阵呢?古代以孝道传天下,虽然当时花木兰所处的年代是北魏,但孝道文化依旧对其影响极为深刻(可以联想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由此,“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美名佳话便流传至今,口口相传之下,如今国人倒也对其家喻户晓了。

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为何从未被发

在家庭教育当中,“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思想也渐渐融入到了国人教育子女的观念当中。中国历史长河奔腾蔓延上下5000年,古来对女子的教育素来注重“女子无才便是德”,无才就已经是硬性要求了,更不要提培养能力了。我国古代对女性从军向来都不支持,甚至一直以来都是反对、禁止的态度。

参军报国、战场杀敌等词汇,在古代和女性均无关系,古代从军报国的标准,几乎就是为国家男儿所设定的,古代女性参军报国、上场杀敌,在古人眼中并非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这和传统观念不无影响。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木兰替父从军报国”美名的千古流传。

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为何从未被发

如果仅仅是花木兰替父从军、上场杀敌,那么这绝不仅仅是其美名能够流芳千古的原因,我们要知道的是,木兰替父从军最为传奇的事情是:替父从军12载,屡立战功凯旋而归。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人忍不住要问了花木兰替父从军12年,12年的军营生活,怎么会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呢?这也正是我所奇怪的。

01女性外貌并不明显

北魏人民绝大多数人都是鲜卑族,鲜卑族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这边能够说明花木兰并不是江南水乡的小姑娘,在当时生活艰难的日子中,花木兰从小到大就在这种艰难的日子中成长起来,男女之间在外貌和身形上的区别肯定会小一些。再加之鲜卑族人世世代代跨马驰骋的游牧生活,所以花木兰的性格、身形都可能和同时期的男性相差不大。

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为何从未被发

02生理期的异常

辨别一个女性,除了相貌身形,其次就是生理期了。因为每一位女性在一生当中肯定会有生理期的来临,这也就是女性和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差别巨大的原因,因为女性的这个生理期,男性是没有的,那么花木兰既然驰骋沙场,12年她的生理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按照每月一次例假的话,一年12次,12年就有224次,同营士兵,难道就没有发现的吗?顺利躲过一次,两次算是幸运,那么躲过224次,这又怎么解释呢?

对此,据我猜测,因为花木兰跟随军队长期处在终日转战、缺衣少食的军旅环境当中,这种身体上的劳累和营养上的不良,是不是会造成某种程度的生理病变呢?比如女性闭经的提前来临……

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为何从未被发

03参军入伍种类的不同

《木兰辞》当中这样吟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那么据我简单猜测,木兰从军之前所购买的这一套装备在北魏军队中,这明显是一套骑兵装备。因为北魏是鲜卑族人构成,而鲜卑族素来善于马上骑行(游牧民族),所以骑兵居多。骑兵,骑兵,战士们和战马终日呆在一起,白天骑马打仗,晚上傍马而睡

因为涉及到“木兰是女儿身”的这一考虑,所以我断定木兰当时应该是骑兵队伍中的传令兵,因为只有传令兵在古代军营有单独的营帐,因为随时会有紧急军情发生,所以为其单独配置营帐。那么既然是木兰,一个人生活在营帐之中,那么举手投足之间便大大减少了被其他人发现自己是女儿生的可能。

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为何从未被发

04花木兰在从军期间早已身居要职

《木兰辞》当中又曰:“策勋十二转……木兰不用尚书郎”等能够有所透露木兰在军中担任官职的信息,所以在花木兰从军的12年当中,木兰有可能早已半途擢升官员。

既然为官,那么就可以搬出同诸多士兵一并居住的营账,从此也不用和将士们同吃同住。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身旁人辨别木兰是男是女的可能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